分享

市县社科联|温州江心屿:民国时浙江最早的民用“机场”

 孤舟独钓88 2021-05-25

编者按:

上世纪三十年代,温州一度开通了水上飞机:温州人可以搭乘水上飞机去广州、上海,飞上海只需1小时45分钟。但因票价不菲,乘客群体很小众,去趟上海的机票要花去当时普通人家半年的收入。

可惜的是,萌芽中的近代温州民航运输仅存在了短短4年时间,便因为战争而停航。

01

近代浙江省最早的民用“机场”

1935年1月的一天上午,温州本地各机关代表,以及他们的太太小姐们,穿着盛装等候在江心屿水上机场。九点整,飞机在温州降落,航空公司请代表们试乘新机,六人一组,每次八分钟,共飞五次。

1933年7月开始,温州人可以搭乘水上飞机了:中航经营上海至广州航线,途经温州。航班班次以周为单位,每周南下北上各两个航班。因在瓯江江面设水上机场,被称为江心屿水上机场,这是近代温州乃至浙江省最早的民用“机场”。

在沪粤航空线未开通以前,温州人前往上海与广州,交通只能靠轮船运输,搭最快的商船,“沪温间需一日……今以飞机航行,沪温间只需一小时又四十五分”。无疑,这是当时往来沪温间最为快捷之交通工具。

《张棡日记》记载当时他看到飞机的场景,“乘舟赴郡,舟甫过梧埏,忽仰见天空中有飞艇一只自南飞北。据说此艇本早六点钟由闽厦门飞来,九点钟到温,停朔门江中数刻,即于十点钟仍飞赴沪。又予舟行至南塘,忽又见空中一飞艇由北飞南,大约当自沪到广州也。”

02

票价不菲,客群小众

水上机场开通后,客票实行双程制,如温州至上海单程每张70元(法币),往返125元;温州至广州220元,往返385元。另外,航空公司对乘客免费携带的行李也有重量限制,免费携带行李最高重量为25千克,不久又规定15千克为限。

有人回忆:听大人说,乘飞机很贵,去趟上海来回一百多法币,去广州就是300法币多,相当于普通百姓一年多的收入,所以我见到的乘客多是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的达官阔贾。

可见在当时,飞机还是一种极为小众的交通工具,当时主要为官员、商人和其他社会上层人士等服务。即便《张棡日记》记录“有十中教员(自温州)附之赴宁波者,廉价只须三十五元”,这里“三十五元”的对折机票,对来“尝鲜”的“十中教员”来说或许是“廉价”的,但是对当时其他的工薪阶层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能是其半年的收入总额。这种较小的乘客群体决定了沪粤航线的营运很难快速发展起来。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件发生后,沪粤航线停航,机场所有设施被撤掉。

03

江面上设候客室,可搭8名乘客

当时在温州使用的飞机机型,有塞可斯水陆机和“道格芬”式飞机两种。中航温州站设立于城区中山桥边石板巷8号,首任站长为张延泽。

根据记录,塞可斯飞机“机身颇大,除机师二人外,可搭客八位,速率每点钟一二0英里……现已决定每周来往各二次……沿线停站已决定为温州、福州、厦门、汕头、香港、广州等六处”。由此可见,当时的飞机应是小型的水上飞机。

有人回忆小时候回温探亲时,听到城里有了“水上飞机”的新鲜事,就与小伙伴们去看热闹的场景:就是在江心屿到麻行码头的江面上,浮着一架飞机,旁边设有一艘大舢舨,作为旅客上下飞机使用,并有一只浮筒子系在飞机旁边,大概作为降落标志。后来新造了一艘十多米长,6.7米宽的木质趸船代替大舢舨,趸船上有间10多平方米的小木屋,算是候客室或管理房。这就形成“水上飞机场”模样。

04

飞机引发浪漫事、遗憾事

近代温州的航空运输开始后,也给温州留下了不少故事。

1935年5月,当时的永嘉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张庄泉回福建省亲,赴鳌江乘福州海轮,到码头时轮船已开出,只好折返温州,改乘飞机,当时他感慨:“回乡心切,那就也任性一回吧!”

也有人记录:瓯海区瞿溪镇的才女潘希真(琦君),放假回家,有男孩手捧鲜花,搭乘飞机,追到温州,真是够浪漫!

在乡人张棡、刘绍宽的朋友圈中,同事、亲友也有一些是乘飞机进出温州的。张棡记录了十中教员买廉价机票的事情,而刘绍宽则在1936年4月10日的日记中记录,“黄溯初来访,云今晨六时半自上海乘飞机来。”

中航飞机一度存在设备和飞行技术的问题,发生过几次飞行事故,航线还曾进行近半年的整顿。《张棡日记》在1933年11月28日记载了一次让他遗憾的空难:五味和杨直卿之子某某,因蓄一健犬,携赴上海与西犬赛跑,得胜获奖金貳百余元,遂将行李交其友附轮船归,而自以七十金趁飞艇赴温。不料甫至舟山,遇雾出险。机身下坠,死者计四五人,而直卿之子与焉。

05

除江心屿外,民国时期温州还有三个军用机场

其实,不仅在江心屿有机场,民国时期在永嘉县城区(指现温州城区)还建有中央涂机场、南塘机场,在乐清县建有乐清机场,这三个机场都是作为当时的军事机场而建造的。其中只有南塘机场是当时正式的军用机场,停过较多军用飞机,另外两个机场均未正式通航过。这些机场大多在抗战期间被炸毁。

近日,温州文化学者王长明,找到了日军参谋本部1937年8月编制、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保存的《支那机场全图》,在其中就发现了温州南塘机场、中央涂机场的相关地图与数据。日军当年制作的这份资料中,分别称其为“永嘉机场”“永嘉岛机场”。

中央涂机场

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利用温州城区西郊下寅中央涂的涂滩,四周围堆石块,约数百亩地,作为飞机降落场地,曾停降过数次飞机。

据《瓯海关十年报告》载,“温州西门外,五丈涂(Wuchang)地方,建有飞机场一处,面积500亩,据云仅作军用飞机升降之用,截至期末,本埠尚无商业飞机往来”。该报告写于1931年12月31日,说明至少1931年底之前中央涂机场已经存在。

该机场在抗日战争中也遭破坏,废弃后因瓯江流水冲积,与江心屿西端相连接,中央涂机场的痕迹逐渐消失。

南塘机场

1933年12月,国民党政府军与福建人民政府军在建瓯等地开战。由于建瓯邻近浙南,所以国民政府选择温州南塘建造军用机场以便“探察匪情”,对“闽变”的十九路军进行军事行动。

该机场约长500米、宽10米,“西自南塘街,东至横渎,北迄吕浦,南抵划龙桥,占地面积1500余亩”,铺设黄泥碎石跑道。机场中建有三四间平房。国民政府要求各界人民捐认机场“特别捐”,仅温州中学师生就捐认银元5000多元。国民党空军飞机曾将南塘机场作临时停降、加油之用,每次仅二三架,最多的一次停13架飞机。

1938年,南塘机场被侵华日军炸毁。

乐清机场

1944年10月中旬,侵华日军在乐清县三山乡和磐石镇的门前坊、莲池头、东社三村之间的田坪上,筹筑军用机场。柳市区各乡镇村庄,凡年龄在14-70岁的男性,绝大多数人被迫参加建造机场。

1945年,乐清机场建成,占地面积1000亩左右,跑道用泥、石沙铺成,长约2000米,宽40米左右,可停军用飞机6到7架。

1945年9月,日本侵略军战败撤逃前夕,用地雷、炸药将乐清机场炸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