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画家舒传曦花鸟画作品欣赏

 集雅斋 2021-05-25

在当代中国画坛上,舒传曦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学者品格的艺术家之一,他对东西方的艺术传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他不断地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反省自己的艺术观念,从当代信念与远古图像的激荡中磨练自己的艺术风格。

舒传曦(1932- ) 江苏南京人。1955年毕业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旋赴民主德国莱比锡艺术学院学习版画。归国后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早期从事版画创作,其素描造型谨严,形线相融,自成一格。后转攻中国画,尤注重以中西融合的思路探索水墨画创新,笔墨简括而具峻拔纵逸之意趣,画风带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擅长素描和画梅、竹、松、金丝猴、猫头鹰。作品曾在国外展出,并为西柏林国家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

如果山水真有“国色”,西湖的老龙井可以算一个;如果真有“国画”,舒教授的画,气味纯正,兴象深远,正是古之所谓“国士之画”也。

——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一生中的两次迁徙

舒先生一生中有过两次大的迁徙,第一次是从东德学成回国,分配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版画系。这是一次可丈量的迁徙……

舒先生作为一位富有使命感而敢于背负压力的画家,他努力陈述自己对素描基本原理的观念和看法,指出素描教学流于表面和空泛的时弊,并且怀着时代的目标,画了一大批素描……这些作品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以线面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人物外在形体的概括来显现对内在结构的揭示,将理性的分析与直觉的表现融合为一。

另一方面他视质地松软、富有层次变化的炭条为中国画家手中的毛笔,在第一种表现意义的基础上,自然形成明显的素描表现风格。正是这些突出特点,使得这些技巧精湛、风格卓越的素描,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美术学院中具有某种“前卫”的性质,并且在70年代和80年代不胫而走,传遍全国各地,被一代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们视为造型的典范。

舒先生的另一次迁徙,是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的漫长岁月中潜行,甚至可以说在第一次迁徙的开始,他就在酝酿着这另一次的迁徙。当他最初在“表现”的根源之处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神秘地交汇的时候,他已经赋予自己这一神圣跨越的使命。但他需要时间。

他寻根探源,继续带着他的强调分析又注重表现的“执中”的眼光,在他的周边,在中国美术史上搜寻,并默默地努力去身体力行,这个由西方返回东方,再由传统来阐释现代的迁徙,是一场艰苦而寂寥的跋涉,同样也是孤独的。这是一次无法丈量的迁徙,一次关于艺术“家园”的迁徙。

在舒传曦《风竹》、《寒梅》系列作品中,最典型的表象是竹、梅已经简括成最精当的笔痕,在不经意之中,群化而为一朵幻变的云,一阵流逝的风,一段被追赶的目光,在柔和的、满足于适度的本能背面,流泻着微微震颤的音籁。

这是一个真空、无定的宇宙,这个宇宙布满了风 、气、韵、寒一般的神秘而空无的特质,却并不因此而流于空泛;这个宇宙是如此简洁而纯粹,却又保持着与自然万物的联系;这个宇宙正以一种自在和自由来封闭自我,即总是透出一份孤傲的清高;

这个宇宙具有一种神秘之力,在冲淡恬和之处,达到它的高点……他已经将自己融化在这个宇宙之中。舒传曦先生不仅营造了“风竹”的宇宙,还赐予我们新的视觉,改变着我们同自然的联系。这个“风竹”已经成了一种平凡的自然状态,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