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大学《随感》

 烟雨文苑 2021-05-25

前几天,我无意间从MP3中发现了大学期间写的一些《随感》,当时也没在意,只是怀着对当年的好奇,把几篇文档复制到了电脑里。今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读了一遍《随感》,竟然有如此多的出乎意料!难道时过境迁,我忘掉了当日的生活?还是身心的疲惫,让我懒得去回想?

我读这些感想后的第一感想是:当初的我内心竟是如此敏感,如此细腻。除了对社会与生活的思考,物候的变迁、晴雨的转换都会惹起我的感叹,一首歌、一支曲也会让我“感情的大堤又一次决口”。真如《诗品序》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如今的我似乎不再如此善感,可能是缘于现实的磨折,我变得麻木了;也可能是对有些事情早已看淡,或是看透,故而不敢去挑动脆弱的思绪了。

第一部分感想写于07年的国庆长假。那时共有九天假期,兴隆由于要回家,物理学院值班室无人值班,于是我和院士(“院士”是舍友崔学武的绰号,他的理想是成为两院院士。)便去替兴隆值班了。我们的工作包括:早晨打开学院的门,晚上锁门前检查每个实验室与办公室,接听来电,分发信件等等。未去之前,我还设想着在值班室复习考研呢,结果书没读几页,却发了好多感慨。往日的我已认定自己是“一个独行他乡的羁旅之人”了,还领悟到:“当人感到恐惧和不安时,往往不是因为当下的困境,而是因为还有漫长的黑暗等着你。”大学时,每遭遇到低落的心情,我就去读书、听歌,“每次,不管是看到一篇好文章,或是听到一首动听的曲子,总觉得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它活着”。利用值班室的电脑,我重温了一部叫做《快乐编剧班》的电视剧,该剧讲述大学生活,因而我很有共鸣。我怀着期待与欣喜把全剧看了一遍,而且“看得时候很珍惜”,生怕很快就看完了,我还用“爽死了”三个字描述了观剧的感受。此刻怎么想也想不到当初到底有多爽了,好希望再有某个事物让我“爽死”一回呀!

假期中还有一件让我高兴的事,就是高中老同学,也是我高中同桌之一的卫兵来学校找我。他从陕西回老家,要取道保定。感想里面写我俩畅聊了好长时间,写我陪他在校园中游赏了一番,写他临走时给我留下了两袋牛肉泡馍、一袋羊肉泡馍,还有一瓶桑果汁。如今回想,发觉感想中有一点没提到,即是卫兵带了一大袋银杏果,那是他从他母校的一株很老的银杏树上采摘的,他好像还分给了我几个。虽然聊天的情形脑海中还有印迹,吃泡馍的场景也还算得上清晰,但关于在校园中如何游赏,关于桑果汁到底是啥味道,我却无有丝毫印象了。卫兵若是看到此文,不晓得会不会怪我。当晚我和院士吃的是大饼配泡馍,我用了“真是爽呀”四个字来形容,不知院士还记得那顿晚饭否?我真有些纳闷,在那几天中我怎么就那么容易达到“爽”的状态呢?

第二部分感想写于08年的1月底至2月初。通过读这部分内容,我坚信我是一个忧国忧民的青年。我同情那些在寒风中做小买卖的人,想了解他们快乐不快乐,还记下了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大概由于羞涩而不好意思叫卖,从而推着整三轮车的烧饼在集市的人群中穿梭。另外,我还想到自己少年时遇到的一位修伞大叔,他修了一次伞,只挣了五毛钱,我还替他担忧:他挣的钱够养家糊口吗?他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呀?

我竟然还试着去追寻那些恶劣人性的根源,认为家庭与社会必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接着又追问这样的家庭与社会又是怎么造成的,我还叹息道:“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才不会为世界之事而感到苦恼与不快?人们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地幸福呢?”我还很想知晓我家那只兔子对笼外世界的想法,结果只能遗憾地写出:“可惜它不会说话,我也不会说兔子话。唉!”思考世事,我还得出一个结论:“人有高等智慧,却又不如一些智慧不是很高的动物。事物是相互转化的,有了高等智慧肯定也会有高等智慧无法处理的尴尬。”面对现在恶浊的空气、拥堵的交通、迷失的灵魂、庸俗的思想,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真庆幸我数年前就对辩证法这么有体会了,一笑。另外,我还认定:我尽管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也不会去一味适应它”。我现今假如遇到这样一位大学生,我估计也会像孔老夫子那样,道出一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这部分感想还提到我对“一个女性朋友”的渴望,还自问在大学期间不曾谈过恋爱是不是一种缺憾,进而怀疑自身的孤独感是否与此有关。我确信我在校时定然觉得那是缺憾,也定然觉得那与孤独感有关,由于我曾写过“亦欲秋风落叶伴婀娜”的疯话。虽然对“女性朋友”充满了期待,我还假装清高,说出“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的话,真是有趣呀!

在那段日子里,我满心期待考上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但对跨专业的结局却无力把握,故而感慨了一句“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再一次被命运捉弄”,还达观地劝慰自己:“自助者天助,我时常感觉到一股强大而又不可名状的力量在控制着我,在指导我向着该走的方向前进,也就是在帮助我,我知道上天不会老捉弄一个有心人的。”读到这句话后,我脸上充溢着笑容,不知是苦涩,是反讽,是愤恨,还是沉痛?即使此时,我仍旧强烈地感觉到这股力量的存在,但它往往不是帮我,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告诫我,正像我在一篇文章里写的:“当命运奉劝我不要再走这条路时,我还是拒绝了,继续执著,或者说是顽固地走着,走得那么坚决,没有想回头的意思。”

岁月流逝,我缺失了很多大学时的敏锐与纯真,却拥有了不少貌似成熟的淡漠与迟钝,这是成长了,还是退步了?如果不是无意中发现这些《随感》,可能许多美好的记忆就会慢慢流失了;即便已经读到了,有些事情不是也记不起来了吗?我遗忘的全部是财富,我要整理过去,就像整理书一样,从中既能收获乐趣,又能汲得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