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 四月十四
前不久,有网友在网上描述了自己看到的一幕: 一个爸爸带七八岁的孩子 到肯德基买了儿童餐, 孩子正要吃的时候,爸爸随口抱怨道: “你吃这一顿饭, 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之后,父子俩都没再说话, 男孩默默低下头,慢慢地吃着, 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一幕莫名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本该美好的一餐似乎瞬间失去了味道, 本该雀跃的心似乎瞬间跌入谷底…… 孩子的惶恐不安,连看客都能感受得到。 我们当然知道,这位父亲并无恶意, 他大概只是真情实感地慨叹现实, 也可能是想借机教育孩子,钱来之不易, 又或许是下意识地希望孩子感恩父亲的付出。 谁又忍心谴责这样一位父亲呢? 可是,孩子呢?他又何错之有呢? 成人世界的压力转嫁到他幼小的心灵, 他会怎么想? 觉得自己不配吃这一餐饭? 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亏欠了父母? 觉得自己和周围开心品尝美食的孩子不同?
...... 这些话,总有一两句听着耳熟,对吗?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 父母似乎都习惯于无私地付出和牺牲, 要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但同时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了自己很多, 还总怕孩子乱花钱, 不把父母的牺牲当回事, 所以总喜欢反复向孩子灌输“家里没钱”。 殊不知,这一切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极有可能成为捆绑他们一生的诅咒。 频繁、刻意地跟孩子“哭穷”, 会让孩子对于金钱有不安全感, 孩子会过度压抑内心的真实需求, 甚至成年后也会将合理的需求“不合理化”, 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更有甚者,这种“不配得感” 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方面, 让孩子变得自卑又懦弱, 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那么,家里的经济情况, 到底要不要对孩子如实相告呢? 首先要看你家是不是真穷, 如果是真的穷,即使你不说, 孩子也会通过日常生活自己感受到。 你也可以在孩子具有一定的心理成熟度之后, 实事求是地将家里的条件告知, 不要夸大其词,也不要频繁强调, 这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难处, 懂得现实世界的残酷。 但不能靠“哭穷”去强调父母的牺牲,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和负罪感, 甚至会适得其反,引发孩子的叛逆。 如果你家并不穷, 只是为了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 那大可不必故意编造故事骗孩子。 父母完全可以做正向引导, 适时地给孩子讲讲你们白手起家的故事, 让孩子明白, 正是因为父母不懈奋斗,勤俭持家, 家里才得以有如今的光景, 让孩子知道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努力创造的。 总之,别跟孩子“哭穷”, “哭穷”不一定能赢得孩子感恩的心, 反倒很有可能会输掉孩子的一生。
辛丑年 四月十四
来源:央视网《事说新语》栏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