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服历史上遭遇的三次冲击

 强哥的书屋 2021-05-25

胡服骑射

自商周以来,古人的传统服装一般分为襦、裤、深衣(即把上衣下裳缝在一起)、下裳配套,形成了“上衣下裳”“深衣”“襦裙”三种主要搭配方式。其中上衣下裳是帝王百官举办仪式或庆典时穿着的礼服;深衣是百官及士人日常穿着;襦裙是妇女的穿着。这些服装的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有用带钩的,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裤只有两条裤管套在胫部,类似我们今天的开裆裤。裤外面还有裳,所以能够解决遮羞问题。古代对“男女之大防”限制那么严,女孩子要“养在深闺”,恐怕也与当时这种男女都穿开裆裤的服装样式不无关系。

深衣

這样的服装,用来装装样子还行,但有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活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中的骑射行动。对于中原诸国来讲,他们之间打仗都用战车,穿这种衣服问题也不是很大。但位于西北的赵国就面临着很尴尬的问题。他们经常与东胡(今内蒙南部)、楼烦(今山西北部)两个邻族作战。这两个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射箭。赵国虽有不少战车,但笨重的战车在机动性上首先就比骑兵逊了一筹,如果碰到崎岖山谷,更是无能为力,在实战中吃了不少亏。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改革,训练骑兵。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服装。

同历史上许多改革一样,赵武灵王也顾虑,此举会不会因为改变了周公及先王传下来的衣冠礼仪而受到非议。他找来大臣肥义商量,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说,大王既然已经定下来了,就不用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我顶你。武灵王最终下定决心,面对反对的大臣,他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毅然实行胡服骑射。这种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大胆改革行为,在当时可谓相当前卫。

武灵王改革服装的具体做法就是学习胡服。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全套胡服由皮帽、短上衣、裤子、革带、革靴五部分组成,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仅及膝盖,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武灵王吸收东胡族和楼烦族军人服式,废弃了传统的上衣下裳,将传统的没有裆的套裤改成有前后裆、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这种两裆缝合的裤子能够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在骑马时少受摩擦,且不用再在外加裳即可外出,在功能上是极大改进。武灵王不但自己穿,将军及士兵穿,还要大夫、子嗣也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服装改革的热潮。

尽管反对声依旧存在,但胡服骑射对于赵军战斗力的提高肉眼可见。赵国之后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六国中,赵国实力并非最强,但却能与秦国抗衡到最后,与赵武灵王改革所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但胡服骑射毕竟只是一个局部政权的改革,虽然在赵国内部掀起巨大波澜,但对整个中原各国的着装,并未构成多大冲击。春秋战国直到汉代,上层建筑的帝王和士大夫仍然坚持传统审美观念,保持宽襦大裳的服式。不过在军人及劳动人民中间,胡服的合裆裤款式还是流行开来。

胡服骑射

南北朝时汉、胡大融合

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大批北方居民南迁,由此带来南北两地的生活习俗和衣冠服饰的大交流、大融合。与胡服骑射单方面改革不同的是,这次是相互学习。有意思的是,双方的影响力走的是不同的线路。

汉服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主要在上层。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在取得政权后,认为本族穿着不足以显示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于是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高冠博带式华贵服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孝文帝。公园495年,他接见群臣时就赐给百官汉式官服,用以更换胡服。但这一改革也受到阻碍,许多人不遵诏令,连他的太子也阳奉阴违,私下里还是穿着胡服,最后被废为庶人。从这一点看,他的改革决心不亚于当年的赵武灵王。最终结果颇令孝文帝扎心,他在上层努力推行汉服,在底层劳动人民中,鲜卑族的服装反而在汉族劳动人民中得到广泛推广,连一些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鲜卑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相对繁琐的汉服而言,北方胡服更便于活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

胡服的流行,主要体现在裤褶、裲裆和半袖衫三款服饰上。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基本款式是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照汉服规矩,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在裤之外必须加上袍裳,只有骑马或者干活的农民、手艺人才把裤露在外面。但到南北朝时,这种礼仪似乎被淡化,连皇帝都穿着裤褶接见下属。有人写诗讽刺当时这种现象:“帽上着笼冠,祷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讽刺归讽刺,但胡服流行趋势却阻挡不了。北方裤褶传入南方后,南方人一方面持欢迎态度,另一方面又顾忌上朝堂和仪式上穿这种衣服不够严肃,所以就对已有服饰进行了改良,把上身褶加大,并加大了袖管,下身的裤管也加大,成为裙裤的样子。这样在形制上依然保持了上衣下裳,但遇到急事,可以把裤管扎起来,变成了急装的样式。这种服饰既便于行事,又适合仪表体制,故而颇受欢迎,一直沿用到唐代。

裲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二当背,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问再以皮带系扎,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坎肩或背心。裲裆虽是男子服饰,但彼时许多妇女也都有穿着。妇女起初多穿在外衣的里边,之后开始穿在交领衫袄外。相对男款,妇女的裲裆,往往会加上彩绣装饰。1965年,在新疆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墓中的一具女尸身上,就穿有一件裲裆,以红绢为底,上面用黑、绿、黄三色彩线绣城蔓草纹、圆点纹及金钟花纹,四周另已素娟镶边,印证了文字记载的裲裆流行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