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那些关于吃的事儿

 王莉de语文时光 2021-05-25

夏至:那些关于“吃”的事儿


微刊第348期

夏至,炽热的太阳,奔到了天空最高处,灿烂,明亮。夏天,夏天,这朵花,开到了极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我就聊聊那些——我知道的与夏至有关的“吃”的事儿吧。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来临,我们都有吃饺子的习惯,因为怕冻坏耳朵。那么夏至来临,很多地方都是要吃面的,为什么要吃面呢?

夏至,正午太阳直射点正好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此后,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南移,白天的长度,也就随着逐渐缩短。那么缩短多少呢?所谓“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恰好形象地比拟了这个难以具体说清楚的事情,“一线”,大概就是我们吃的面条的宽度。

民间认为,吃夏至面图个好彩头,这也是有来由的。

时值夏至,正好是新麦收割完毕,人们在享受获得的愉悦时,自然希望来年能够更好些。

有文史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说是周代夏至时,新麦收获后,做了面食祭神,祈求神能够驱除灾疫,荒年,保佑众生不挨饿,不得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多打粮食,多收获。

我是很喜欢吃面的。也曾了解一些地方关于面的饮食文化。

比如老北京的炸酱面。据说,老北京的炸酱面,做得是否好吃,关键在于酱。

那年到北京游玩。专门到胡同里边寻找那种最接地气最民间的小馆子,就是为了吃碗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

一边吃着炸酱面,一边跟店主聊着那炸酱的做法。店主说,炸酱里边的肉末,需要选择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还不能用绞肉机来绞碎,一定要用刀细细的剁成肉末。再配点葱花和姜末,这也是一定要切得细才行。需要准备上好的黄豆酱,还特别提到千万别用那种便宜货,会影响口感的。还说,炒制肉末,着急不得,要煸透,让肉末里面的油慢慢流出来,这个时候才把葱姜末放进去。然后加上黄豆酱, 再加上一点点水,半小勺白糖和一点点食盐以及味素,直到炒出红油为止。这酱的制作,整个过程下来,要诀是小火慢慢地炒。

呵呵,难怪都说炸酱面的酱,是炸酱面的灵魂呢。好的灵魂,都是需要慢慢修炼的啊。

听专家吴尊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北京疫情已控制”。心下非常妥帖:盼望北京赶紧好起来,咱还想去逛逛,还想到当年去过的胡同里边吃碗炸酱面呢。

我还想说说武汉的热干面。

对于武汉的热干面,也是在去游玩时吃过的。当时是慕名登临了一下那座有名的黄鹤楼。从黄鹤楼下来后,走在街上,看到街边摆着的热干面,色泽黄而油润,上面铺着一层芝麻酱,芝麻酱的香味儿直冲鼻息,不禁引起了我的食欲。

毫不犹豫立即坐下来,要了一碗。挑了一筷子,放进嘴里,嗯,面条很筋道呢,和我们新疆的拉条子有得一拼。当时,正值七月,店家还劝我喝了一碗蛋米酒,那爽口的滋味,至今仿佛还残留齿间。

如今,经过新冠疫情考验的武汉城,夜市开了,那热干面的味道,也一定在风中弥散着吧。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现今我读到这句子,除了延续祖先遗留下来的情感外,有一种别样的体验,弥漫开来:这不是在提醒,时间流逝如水,生命极其短暂吗?

想起过生日时,也是要吃面的。

母亲在身边,过生日吃面,感觉是一种长大的欣喜和快乐。

如今,母亲不在了。过生日也吃面,是爱人给做的手擀面,感觉却是怎么一晃就这么大了,怎么一晃就要老了的怅然。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时间急促,生命短暂,寻常的日子,亲人能相守的日子,健康地奔走在上班下班路上的日子,听风吹,看雨落的日子,迎接朝阳升起,目送夕阳下山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夏至日的荷包饭和狗肉

唐朝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夏至诗歌:

夏至避暑北池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意思是说: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唯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诗中提到夏至,荷花也亭亭玉立,鲜美馨香了。这让我想起母亲常常提起的家乡荷包饭了。

柳宗元也有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诗中所说的“绿荷包饭”,就是如今广州和福州一带茶楼酒家里流行的地方名食“荷包饭”。

荷叶颜色青青,气味清香,中医书上介绍,鲜食可以解暑清热,干食可以助脾开胃,还有降血脂,降胆固醇的作用。

母亲说,她的家乡广西到了夏至时,常做荷包饭吃。

准备好的粳米和糯米混好一起泡清水里发胀,然后再加些油拌匀。

摘取鲜绿荷叶洗净,用沸水烫过。用荷叶把米包好放锅里大火蒸十几分钟。

泡发一些干香菇切成丁,瘦猪肉,广式腊肠切成丁,放点料酒,生抽,淀粉腌制十几分钟后,然后再下锅煸炒。炒出香味之后,把蒸好的米饭倒进翻炒拌匀。

再次把之前蒸米饭用的荷叶铺开,把混合有各种菜蔬的米饭包入荷叶中,在蒸锅里蒸十几分钟。荷包饭就算是做好了。

那时,听母亲说荷包饭,总是听着听着,嘴里的口水就多了起来,持续不停地做吞咽动作。可惜,当时西北气候环境和栽培技术的限制,我们无缘看到青绿的荷叶和粉白的荷花,只能在画报上饱饱眼福了。

如今,我居住的小城有一个玛河公园,每逢到了盛夏也开满了荷花,做荷包饭的鲜荷叶,取用也比较方便了。可是,每逢夏至便念叨家乡荷包饭的母亲,却已经隐没在时光中,不再回来。

母亲的家乡在夏至时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狗肉。

当地人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

之所以吃狗肉,是因为有一种说法: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

还说“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身体就能够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

当我得知这夏至吃狗肉的习俗,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点不大舒服。同时心里也生出些疑惑:夏至后,就进入伏天了。而狗肉,有关资料显示说,狗肉味甘、性温、咸,归脾、胃、肾经;有温补脾胃、补肾助阳、壮力气、补血脉的功效。天气炎热,又吃这么温热的狗肉,是不是很科学呢?

曾上网想要查找相反的例证,不料却查到了一个典籍中的记载: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酷热,瘟疫流行。秦德公按照“狗为阳畜,能辟不详”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就形成了夏至杀狗的习俗。

我虽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但我是极反感杀狗吃狗肉的。狗对人的那种忠诚,曾经让我感动唏嘘。

朋友单位上就有这样一条狗,男主人天天领着它散步,玩耍。后来男主人意外心梗去世,女主人也另嫁他人离开了原来的居住的房子。这狗呢,还是守着曾经的房子,不肯离去。如今已经待在小区六年了。熟识狗的人,见到之后,不免感叹,也时常惦记着喂它一些食物。

曾读过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的文章《狗这一辈子》。文章开头这样写到:“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炖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护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我觉得,这话很值得玩味。

我想,我夏至是不会吃狗肉的,现在不吃,以后也不会去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