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民 | 乔山脚下的雷村

 富平人原创馆 2021-05-25

乔山脚下的雷村

文/李立民

巍巍乔山,由东到西横卧在富平最北边的黄土地上。脚下有个地方叫——雷村。外人一听,肯定会想到,这是以姓氏命名的地方,一定是姓“雷”的比较多。其实不然,到现在为止,不管是原住民还是外来移民,竟然没有一户雷姓人家。如果现在有一个姓雷的人,那可能是因为婚姻关系或其他原因才出现的情况。

既然雷村没有姓“雷”的,那为什么叫雷村,到目前为止,查无出处,考无根据。民间虽有各种说法,那只能是一种猜想,不详也不实。

我的家乡在雷村,我的家乡并不美。在这片干枯缺水的土地上,祖祖辈辈的雷村人,生生不息,文脉绵长。住了一年又一今天,每当我们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苏轼的笔下,历史是这般的浪漫,人生是如此的无常。也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实现了与前朝古代相隔千百年的遥望。


一、雷村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雷村北边乔山

在富平版图上,雷村就是个弹丸之地。2000年以前,人口不足一万。离县城远,地方偏,人口少,所以容易被人们遗忘。雷村距县城约17公里。北接铜川,属于陕北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有富平古时八景之一,锦屏列翠。雷村就在桥山脚下。山上及山下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山区或半山区。只有居高临下,看雷村五个堡子像是一个小盆地。

乔山对面以南1.5公里处,由西到东,依此是唐章陵天乳山(叫西坡);南堡(锦屏堡)有个疙瘩城;东堡(环山堡)有个东坡;均是独立的小山丘。海拔高度300米到700米左右,北纬34度,东经109度7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旱少雨,靠天吃饭。

雷村虽小,旧时也算是要塞之地。以现在的街道为参照物。西坡,南疙瘩城,东坡形成一个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听说“南疙瘩城”是古时的一个寨子,有低矮的城墙,主要做为防御工事。雷村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地形,乃兵家之争地。

1947年,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第一师队伍,驻扎雷村五个堡十八个村,长达40多天。对老百姓很好。当时为何驻扎,属军事机密。民间有人说,目的是阻止共产党在延安的军队向南挺进,想在雷村阻击解放军向南,结果未能如愿。当地百姓躲过了一场劫难。

之后又来了一波国民党队伍。士兵多是南方两广人,口音是粤语,当地人听不懂。纪律涣散,对老百姓多有骚扰。强取豪夺,偷鸡摸狗。驻扎时间不长就走了。

二、雷村古今的居住环境


雷村天乳山北

自古以来,雷村人的居住环境以土窑洞为主。先民们依山而居。借有利地势,就可以打窑洞。有的窑洞平入平出,有的是半下地窑。最奇特的是全下地窑。就是从地面垂直往下挖掘一个长方形的大坑,深浅大约在两三丈。然后在四周的立面上凿洞,进出口修一个比较长而且陡的斜坡,门口朝南。有些是转弯形状,像现在的悬空楼梯一样。

提起土窑洞大有学问,高级动物的人类,也向自然界的低级动物学习。钻窑洞,窑洞充满了人类的智慧。凡是住过的人,有说不完的好处。一是接地气,二是冬暖夏凉。甚至可以替代现代化的空调。把蔬菜,食物放在土窑洞里,保鲜也不容易腐烂。

土窑洞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一年连阴雨下了几十天。结果有相当多的土窑洞坍塌。不能再居住。当时木材价格比较高,有钱的盖四合院的厦房或大房。经济不宽余的人家,就用砖或者石头巻窑洞。这样工程量大,但比较经济,同样具有土窑洞的优点。一直居住到现在。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经济来源宽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已不足为奇。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住窑洞的日子仍记忆犹新。忘不了的那舒适的土窑洞。

 三、雷村历史上的归属变迁


近距离天乳山形状

建国前的民国时期。各地按村堡大小,人口多少,设有保公所。保公所设有保长,付保长。保长之上有联保(也叫联头),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胜任,有一定的威信。在保长之下,又设保甲。这些组织机构,包括人员,受官府的领导。主要任务是催粮要款,参与公益事业的协商决策,调解民间纠纷。并且拥有一定的武装器械,对恶霸泼皮无赖,拒不服从交粮酬款的,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制裁。

建国以后,雷村经过了几次归属变更。1950年雷村行政管理归曹村镇;1956年仍然归曹村区管理;1959归流曲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彻底分离出来,成立了雷村人民公社。辖6个大队,38个生产队,自然村39个。1984年6月,根据政社分设的精神,又更名为雷村乡。辖雷村,前进,风口,庄科,沟北,党沟六个村委会。(以上见富平县志)再到2000年的撤乡并镇,雷村又一次被吞并,之后属宫里镇人民政府管辖。

在历史的长河里,雷村总是飘遥不定,命运不济,失之交臂,像个弃儿,一不小心就被遗忘了,忽略了。

四、雷村的自然资源


唐文宗章陵北界

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青石板材,用来铺地,做青石阶条,墓口石,各式各样的门墩石,柱顶石。还有大到几十吨重的石头,用大型解锯,解成各种规格的石材。经过精雕细刻,满足旅游景点护栏,石雕,台阶,石碑的需求。片石碎石用来烧白灰,砸石子。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到2010年之前,到处都是开山採石。把一座座大山的前前后后,挖的是千疮百孔,满目苍夷。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各项法律政策的出台,乱挖烂採总算停止了。起初石头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但遗憾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遍体鳞伤,残岩断脉,不堪入目的山体山貌,难以修复,遗患无穷。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雷村背靠高大的乔山。虽不是青山绿水。但像山一样的雷村人,有蜜蜂一样勤劳的父老,有水一样温柔的乡亲。却像大型掘进机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山劈石。向石头要钱。风沙吹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黄沙吹不去岁月,那年那月的石头。曾记否,大山的石头养活了多少雷村人。

靠山吃山,用铁撬和八磅锤,愚公挖山。挖出一个个大天坑。用三轮四轮,拉运石头,目的是养家糊口。与贫穷落后抗争。用粗壮厚实的双手,用铁一样的肩膀和脊梁,托起生活的希望。以石头经济为营生,是用命在换钱,用人肉换大肉。曾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有的开山拉石终身致残,有的送上年轻的生命,如今想起,实在痛惜。好在生态治理,产业转型,为石头而拼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雷村水资源极缺,祖祖辈辈吃水靠天下雨。从古至今,打水窖收集雨水,算是最好的办法。在干旱年月,时有断顿。只好到周边去拉,解决人畜饮水。人工凿井困难重重,一个大堡子几百人,经常出现水荒。地下水层更深,六十年代打过机井,终因水量不大,前功尽弃。直到2013年,另行测量,选址,打到一千多米才见到水,水量较大,才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随后又打了第二眼机井,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世世代代缺水的历史。

五、雷村种植业及产业结构


抗美援朝老兵刘水泉

自古以来,麦子,玉米,谷子,糜子,高粱,黄豆,豌豆,绿豆均可种植。一年一料。建国之后到1980年前,因种子,水肥,作务方式跟不上,广种薄收,温饱还是难以解决。随后市场经济给农村发展带来活力。遇上好年馑,风调雨顺,优良品种,配方施肥,使用机械化耕作,麦子产量高达八百多斤左右。丰收的背后,承载着父老乡亲微薄的希望。

雷村的支柱产业有柿子柿饼。花椒有七椒,八月炸,枸杞椒。以后又引进了“大红袍”。种植历史悠久。在计划经济时代,1965年到1982年,各大队,生产队办林场栽植花椒,主要在山坡地,舍不得平整的土地。保粮食生产,保吃饭重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花椒发展经历了初期,中期,鼎盛期,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倡导下,柿子树发展迅猛。花椒,柿树已经占到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八十左右,花椒价格由每斤两三元,涨到2019年四五十元。柿饼价格由每斤四五涨到十四五元。产业收入彻底改变了雷村人民的生活状况。从温饱到小康用了三十多年,目前富裕已经成为现实。在县城,西安买房的农户占百分之四十左右。

六、雷村的庙宇与文化教育


古时候,“关圣庙”,“关帝庙”很多。凡是有“关”字的庙宇,就是各地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修建的,保佑百姓安居乐业。1949年前,雷村的庙宇是星罗棋布,集中在五个堡子周围。现在的雷村医院原址叫“献圣庙”。访谈得知,外来游牧民族见到汉人胡乱砍杀,为保护百姓生命安全。不知从何年月建有“献圣庙”。祈福万民安康。其中庙内一石头上刻有一句话。“不是唐营国公,便是伍子胥(xu)”。何出此言,不得而知。就字面理解,“不是唐代的开国功臣,就是春秋战国吴越争霸的伍子胥”。

在“献圣庙”东西两端相距一里,有东关老爷庙,西有关圣庙。在关圣庙西60多米,还有一个庙,不知其名,庙前卧着一个大石羊,有一棵大柏树。但这个庙很受甘肃,陕北人的重视。经常到此朝拜。曾流传一句话。“路过一柏一个庙,不知石羊那边卧”。访当地老人,也想不起这个庙的名字。跟此庙南北对称的还有个“殿圣庙”。两个庙南北相距200米。

古人建庙,烧香拜佛,寻求精神上的依托,或许是一种信仰。庙有金碧辉煌的,破败不堪的,古朴典雅的,香客云集的,高大宏伟的。不知道雷村这些庙属于那一类。

现在雷村小学的原址上的庙叫“崇富寺”。南堡(锦屏堡)北门口的庙叫“马王爷庙”。据说最早给秦代养马供马。如果真是这样,那有可能追缩到两千年以前。

南堡(锦屏堡),北堡(明秀堡)的南门口各有一个“娘娘庙”。古时有的妇女不孕不育,就去庙里烧香拜娘娘,给娘娘要娃。属封建迷信,不过多解释。

1949年前后,这些庙作为教学用地。以后为把学生集中在一起上学读书,经各村协商,另盖学校,有钱出钱,有物拿物,有的村没钱,也没现成的料,只好拆庙,把木头,砖瓦集中起来盖学校。从此,就有了雷村完全小学的前身。

在雷小校内,1970才设立了带帽初中,初中部到1984年搬迁到新校区。在雷村北堡(明秀堡)东边,美梅路北边,雷村初中只存活了30年,2014年又被撤掉。

雷村村有五个堡子,其中四个堡子都有大鼓,铜锣,铙钹,每年腊月二十几到正月十五,各敲各的,相互叫板。鼓歌名字有“石板”,“三闯”,“採桑”,“丰收”等,鼓调娓娓动听,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激情高昂,行云流水,悠扬细腻。别具一格,韵律独特,悦耳中听。本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没有人整理传承。  


七、雷村的五个城堡


现在的雷村小学

旧时雷村有五个堡子,布局上对称工整,南堡子(锦屏堡)北堡子(明秀堡),东堡子(环山堡),西堡子(乾西堡),中间坐落一个北张堡。不知从何年何月何人,给五个堡子起了个诗情画意的美名。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不同。一直延用至今。

关于城堡,历史上“三皇五帝”,秦始皇,两汉元明清各个朝代都修长城,民间修城墙,影响最大的是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据说为防止匈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才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工耗时多年修筑长城。到明朝1368年之后,明朝统治达二百七十六年,是继汉唐之后大一统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大兴土木。修城堡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一方面为巩固政权,长治久安。另外就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

当时雷村五个城堡巍然屹立,甚为壮观,在解放初期城堡依旧。城堡的修筑大约在明朝前后,距今大约六百五十多年。老人说:城墙底部宽丈五有余,高三余丈,在城角处有上城的踏步。城顶可以安全行走,并且城墙顶部呈外边高,里边低,相当于护栏。城墙顶有哨眼,观察敌情,防止外来入侵。除西堡(乾西堡)有南北两个城门。其余只开有南门。

城堡都建有城门楼,建筑很有讲究,月拱门,多为砖,石,木的两层结构,刻有字画浮雕,非常宽敞大气,三寸厚的大城门,气势恢宏,高大雄伟。昼夜都有守城门的人。以防外来入侵。

到一九五六年,也就大跃进前后,生产队把城墙外皮用铁掀铲下来,当做土肥往地里拉。就这样,城墙,城门随着岁月的流失,慢慢被人为地蚕食和拆除,夷为平地,如今已不见城堡的踪影。

历史的沧桑,雷村的当年不在。不断的被遗忘和消失,只剩下零星的,参缺不全的回味。地盘虽小,波及范围较大。雷村现在的集会,每逢农历二八,总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时过境迁,滚滚的历史洪流,改革的潮流,把雷村搁浅在时代的岸边。

前几年,撤乡并镇,撤点并校,“两撤一并”对雷村都不利。雷村丢失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雷村按下了暂停键。跟全县其他地方相比,雷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方便。人居环境不尽人意,道路硬化不多,脏乱差存在短板。未来的雷村,理应搭上新农村振兴的顺风车,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如今的雷村,满地都是花椒树,柿子树, 忙不完的黄土地,喝不够的天然窖水,离不了的花椒树,养活了人的柿子树。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为你锁愁眉。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雷村更不应该被雷村人遗忘。不管到哪里,无论身在何方。走南闯北,他乡异国,云游四海。请记住回乡的路,雷村是游子的根,雷村是心中的魂。故乡是诗人笔下的远方和游子心中的念想。雷村二字永远镌(juan)刻在所有雷村人的心上。

乡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乡愁是那条羊肠小道,阡陌交通的泥泞小路。乡愁是父亲的花椒园,是母亲的呼唤。记住!富平有个地方叫雷村。





作者简介:李立民,《富平人特约撰稿人,文学爱好者,宫里退休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