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一座古石桥下悬挂一把上百年的宝剑,被称为无价之宝!为何至今无人敢盗?

 诗意世界 2021-05-25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有一座上百年的石桥,石桥下面悬挂着一把上百年的宝剑,可谓是“无价”之宝,至今却无人敢盗。在这把宝剑身上曾经发生过很神奇的事情,到底是巧合,还是这把宝剑确实有神秘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播州的名字是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起的名字,是专门为安抚当地土司所设的行政机构。泮水河流经播州,河水之上有一座石桥,名曰新民桥。

新民桥原名叫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高15米,宽约8米,与其他的古代石桥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至于这座桥的历史,就连当地的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更不用说桥下的宝剑来历了。

有人说宝剑是在明朝时期挂上去的,目的是为了震慑当地的土司叛乱。还有人说是来自于古时候一个道士的建言——泮水河时常发生洪涝,沿岸百姓苦不堪言,每逢洪涝发生,就不得不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后来,一名道士路过此地,他说泮水河之所以洪涝频发,是因为这里乃是蛟龙潜伏之地,蛟龙出动,洪水就会爆发。

当地县令向他寻求破解之道,道士就建言使用100斤生铁、100斤黄铜和100斤铅锌,用它们打造一把“斩龙剑”,将它悬挂在桥底震慑蛟龙,从而达到保境安民的目的。

虽然这个说法带有迷信色彩不足以让人们信服,但是却证实了宝剑的贵重。新民桥的来历直到2005年才被揭开神秘的面纱,2005年,当地人们在清理河道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写着新民桥的修葺历史。

据石碑的文字显示,新民桥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叫平桥。此桥建成后,历经多次洪水冲击,至光绪27年,桥面缺失,桥墩坍塌。到了民国2年,当地一名心地善良的孤寡老人,去世前留下遗言:去世后,将全部家产捐献出来修葺石桥,造福当地百姓。

在老人的带动下,乡绅们组织大家一起捐款,筹齐了重修新民桥的款物(约1700两白银)。石桥建成后,取名新民桥。按照风俗,大家用重金打造了一把“斩龙剑”,悬挂于新民桥下,目的是防止洪水再次冲垮桥身。

没想到的是,这把宝剑身上具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据当地老人们讲,每逢国家有大的“天灾人祸”时,宝剑的剑尖就会发生奇异变化。灾祸来临,剑尖就会向上,幅度越大,表明越严重。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宝剑剑尖朝上,几乎成了一种直立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那次做法之后,再加上悬挂了那把剑,新民桥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即使经受了数次洪水的冲击,但都没有倒塌,依然屹立在河水之上。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件神奇的无法解释的事情。

新民桥诞生于乱世,宝剑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为何没人敢盗呢?据说,曾有两个盗贼合伙到新民桥下盗宝剑,两人划船至桥下,准备叠成人梯解下宝剑,眼看就要成功,忽然平静的水面升腾起风浪,将船只掀翻。

两个盗贼受惊落水,一个人当场溺亡,一个人侥幸逃脱后精神失常。至此,再也没有人敢打这把宝剑的主意了。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为了防止有人盗剑而编纂的“恐吓”故事。在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都有用剑作为镇宅之宝的传统,这样的方式也逐渐演变成了挂在桥下镇压水龙,成为民间的一种传统,寓意是为了防止水龙作怪,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谁也不想“平安符”被盗走,也没有谁为了一些钱去公开干“招骂”的事情,宝剑虽然值钱,但还没到价值连城的地步,所以也就没人去盗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