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4年,留守在苏区的部队情况什么样?三年的艰难斗争

 兰州家长 2021-05-25

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蒋介石制定的所谓“铁桶计划”,亦步亦趋地向苏区的核心围拢。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央红军总部以及红一、三、五、八、九方面军团,连同后方的机关,一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在当年10月的一天下午五点,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留守在苏区的部队情况什么样?三年的艰难斗争

后来毛主席表示,长征是一次迫不得已的选择,甚至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有更高明的指挥才干,可以击破第五次“围剿”,就能很好地扭转这一局势。

但是,当时的军事指挥权已经从毛主席、朱德转移到李德和博古的手上,他们完全照搬苏联红军斗争经验,犯下了极其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是这一错误直接导致的结果。

当时面对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同时在蒋介石“铁桶计划”的压迫下,只有进行顺利而安全地转移,才能解除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妥善保存我军的实力。

同时,为了能使主力部队安全转移,需要留下来一部分牵制国民党军队,甚至伪装成主力,吸引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

当时留守苏区的有项英,陈毅,瞿秋白,粟裕,刘伯坚,方志敏,何叔衡,陈谭秋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伟大领导人。

在这些伟大的革命家之中,项英和陈毅两位革命家的官职最高,项英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代理、中央革委副书记,而陈毅则是军事方面最高的指挥,也就是一文一武,项英属于全面领导者,而对于留守部队在军事方面的斗争,则以陈毅的指挥为主。

分工极其明确,本来应该是相对平衡的一个局面,但是当时存在一个很大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也直接造成了后来苏区工作的重大损失。

当时留守部队的人数是三万余人,看上去是很有实力的一个部队,但实际上情况却比想象的更加糟糕,因为其中可以战斗的也只有1.6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妇孺、老弱、伤病人员。

1934年,留守在苏区的部队情况什么样?三年的艰难斗争

当时红军主力撤走之后,对于留守在苏区的这些人来说,整体军事能力薄弱,根本不适合和敌军正面硬攻,只有发挥我军最擅长的游击战。

陈毅心里明白,让这些部队去伪装成主力牵制敌人,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其中的难度之大,军情之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但是,负责人项英在这一点上,却和陈毅的意见相反,项英坚持沿用李德博古等人留下的错误战术,认为红军主力向西进行长征之后,必然会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吸引过去,这样,留守苏区的同志压力就会减轻,自己只要坚持守住根据地,等中央红军与红26军会合之后,就可以反杀回来,到时候两军来个里外合击,就可以击溃蒋介石的铁桶计划,这样就能守住自己的根据地。

而实战经验颇多的陈毅则认为,这完全是一种幻想,蒋介石一定会兵分两路,一部分追击已经长征的红军主力,另一部分则会继续他的“铁桶计划”,围攻留守苏区的红军。

但是项英却坚持己见,更看重博古等人留下的错误思想,抱着守住根据地的幻想,坚持和敌人打硬仗,用留守的薄弱军队和敌人硬碰硬。

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使红军损失极其惨重。

后来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中央苏区的核心县城和一些重要的据点就已经被敌人占领了。

从12月开始,敌人以陈诚等人指挥的20多个师,共20余万人,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清剿”,企图彻底消灭留守在苏区的红军,摧毁苏区根据地。

在这时,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适当做出改变组织和战争方式的明智选择,反而将一些小游击队编入独立团,以及将一些刚刚出院的伤病员补充到红24师之中,企图继续和敌人打当时并不擅长的阵地战,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红24师部队严重受损。

直到1935年2月的时候,面对这种险境,上级要求立刻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也就是用我军最擅长的游击战争,来进行和当下环境相适合的斗争方式,目的就是分散部队,突出重围,以便于保存我军的力量。

这一事件就是非常有名的“九路突围”,在制定好计划之后,为了激发出这些身处困境的军民的斗志,分局的领导要求毁掉电台等设备,开始一次破釜沉舟的突围行动,而这一次的九路突围,红军的损失是极为惨重的。

当时何叔衡、贺昌、阮啸仙、毛泽覃、万永诚、李赐凡、李天柱等人均在战斗中牺牲,翟秋白,刘伯坚等人被捕之后英勇就义,而项英陈毅等人,率领300余人先后转移到赣粤边,同李乐天杨尚奎领导的部队会合。

当他们突围之后,剩下来的部队分别活动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八个省份范围内。

项英和陈毅几经周折,抵达赣粤边游击区的中心油山,与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等及随后到达这里的蔡会文、陈丕显所率赣粤军区余部会合,后来,项英陈毅留在赣粤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进行了极其艰苦和伟大的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效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之路。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这三年时间以来,国民党军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围剿,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强迫山中村民转移,断绝山中粮草,甚至放火烧山,企图用困死、冻死、饿死的方法剿灭这一支红军力量。

而当时被困的红军部队不畏艰险,和恶劣的天气斗争,和残忍的敌军周旋,他们挖野菜,吃野果,因为长期食物短缺,甚至饿的皮包骨头,但是依然坚守内心的革命精神,坚持与敌人斗争。

1934年,留守在苏区的部队情况什么样?三年的艰难斗争

而陈毅就是在这一时期写下了豪情万丈的不朽诗篇《梅岭山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三年时间,留守在南方各苏区的党和红军,面对艰难困苦的条件依然不屈不挠地同敌人作斗争,坚持长期的游击战,挫败了敌人的“清剿”锋芒,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推动了抗日救国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伟大的革命干部,保存了重要的革命力量,他们的功业是永垂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值得千古传承的。

文|红色麦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