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讨论企业家左晖去世

 氧气是个地铁 2021-05-2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普通人也有熟悉左晖的,比如从事相关行业比如互联网或者需要蹭社会热点的自媒体,否则对于这个人的熟悉程度还是比较表面,甚至空白的,也就“贝壳”这个平台可能更多会被留印象,谈不上太熟悉。不过当情景放在互联网后,大众好像就比博士还懂一样,开始指点时事,并且给出看起来非常强势的态度。比如对待左晖,听说群众基本使用的是“资本家”以及所绑定的一切差评,最终营造出非常集中的氛围。
我是无意评价互联网背景下群众评价左晖这件事,毕竟我对这个企业家完全没有兴趣,不使用贝壳,也第一次听说。我使用这个话题真正涉及的内容是,普通人到底是怎样讨论公众人物的。
在这方面,很多讨论都是没有营养的。甚至如果流量膨胀的话,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为错误的信息在传播力的助推下,会误导群众。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我们总是健忘的,任何仅限热点的流量在没有额外加持的情况下被时间改造后会被忽略直到忘记。但这个过程以及错误认知数量上的累积会习惯性遗留惯性思维,处理不好被转型成公式,对于接下来处理互联网信息有明显问题。
所以可见要找到一个能契合灵魂的声音来源多么不容易,具体导向是意见领袖,最容易接触的渠道是自媒体平台,像公众号或者微博。当然,意见领袖的发声是具备有效期的,也会出现三观有冲突的时候,没有最完美的人,哪怕对应不完全的我们。必须避免那些靠贩卖情绪和网络暴力为主的大号,那些不算意见领袖,只是在收割韭菜。
阅读或者认知社会就像博弈一样,我们的境界有限,就必须借助高人的引导才能再启蒙。也没必要神化意见领袖,最好保持怀疑才是最完美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意识进阶来培养相对科学的判断标准,从而在任何公共事务上有比较成熟的观点。最好的表态还是要保持冷却期,避免信息掩盖和缺失造成的短视。
认知这个社会不需要在任何热点上都进行表态,搞得好像错过时事就简直落伍一样。当然,能够玩时评,而且既流行又受认可甚至局部权威,是值得歌颂的好事,代表个体对大事件本质的解构是基础充分的。在这次左晖去世的互联网话题中,如何互联网自媒体和互联网用户的两极化舆论中找到相对独立的结论,还是挺有意义的。否则,就没必要瞎搅和。或者在一切都有定位后才专门去思考这段历史,可能要等若干年后。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让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在贴合大众的话题上更能加持群众力量扩大发声力度。这让普通人难免错觉出自身还没开发完善的使命感,但却迫不及待使用工具来参与相关活动。当然,有这样的习惯总体而言是好事,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公共事务哪怕不公开的参与,能让个体脑细胞比较活跃,对生活的理解有好处。喜欢接触社会但不激进的普通人,应该比专注世俗任务每天只会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要来得更有趣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