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艳时光六百年

 夜读日思 2021-05-26

【点击上方视频:昆曲《游园惊梦》】

作者  |  乔公子

夜读日思  |  原创出品有一种戏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她就是“昆曲”。今天,乔公子和你聊一聊。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一种独特而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

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期待,看过这篇文章以后,你也会极其骄傲的说,昆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极端雅致之瑰宝。

中国梦,对于文化人来说,就是文艺复兴。对于美到极致、美到窒息的传统文化里的精髓,我们这代年轻人应该继承、反思、学习、传承、发扬,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太可怕了,我们不爱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何谈文化复兴?

可以说,昆曲是我们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另一方面,因为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不到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最痛心的是,自从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也是北方昆曲的一个巨大损失。面对这种窘况,夜读日思为你揭秘昆曲六百年的历程,但愿,能为昆曲的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之前世今生】

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明朝嘉靖年间,一种叫做昆腔的戏曲,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慢慢演化成昆曲。

以 “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

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

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魏良辅写成了《南词引正》,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

同一年,昆山人梁辰鱼创作完成了《浣纱记》,第一部专门为昆曲创作的传奇作品诞生。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时间流逝,昆曲惊艳。等到万历年间,一个现象产生,家庭昆班开始大量涌现。在江南园林中,一个个昆曲舞台一步步被搭建起来,点点滴滴的戏曲元素加入进来,昆曲开始不断发展壮大。配器由简单到齐备、表演从无到有、行当从少到多、舞台从简陋到富丽堂皇。昆曲,最终“粉墨登场”。

1550年,昆曲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诞生了,他就是汤显祖。十四年后,遥远的英国大不列颠,莎士比亚出生。1616年,两人同年去世。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但相隔万里,无缘相识,却灵犀相通。一个生活在晚明时期,中国古典文明早已过了创造力的巅峰,沐浴在烂熟的文明夕阳般绵软的余晖中;另一个则处于在英格兰国势上升时期,百废待兴。他们俩的经历、社会地位、学养各各不一,但都敏锐地嗅吸到了新时代隐隐飘拂而来的气息。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彼岸的允诺和内圣外王的楷模变得遥不可及,他们俩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身边生机盎然的感性世界,人的自然生命便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被严苛的戒律、习俗锁闭在箱笼中的男女之爱瞬间被激活了,它已不单单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媒介,在他们俩的笔下,本身便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莎士比亚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李尔王》《哈姆雷特》,汤显祖则创作了《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南柯记》,因昆曲而生的昆曲传奇最终超越昆曲本身,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批最为经典的剧目,并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一次通向历史的相遇,也成为一次面向未来的相聚。它让人忍不住构想: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如何在未来更深度对话。大幕开启,呼之欲出的是更饱含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是一个更愿意在凝望历史中激荡未来的世界民族。

他们去世后的400年,一场青春版《牡丹亭》再次让昆曲焕发生机,十年时间,在欧美、新加坡、港澳台以及国内各大高校上演了230多场,场场爆满,万人空巷。你可要知道,白先勇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每次分三个晚上演出,每晚三个小时,总长九小时,这是何等魅力?

再说回昆曲,时间不断向前流淌,惊艳还在继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仍然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的魅力,在悄悄浸透着每个中国人。

话说,明清之际,朝代更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都知道,明末,起义军前赴后继,战乱频仍,明朝覆灭,崇祯皇帝自缢景山公园,清军入关,闯王败退。相对北方而言,南方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未受到很大的破坏。尤其是南明定都南京以后,北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南迁。

明末清初的昆曲不仅未受到明清易代的影响,反而又有很大的发展,职业戏班大为增多。苏州甚至出现了戏曲演员的行会组织:梨园总局。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昆曲作家的创作开始更多取材于现实题材。

江山不幸诗人幸,秉承昆曲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统,大量寄托亡国哀痛和民族感情的作品纷纷问世。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现实性和时代气息的作品。

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孔尚任经历二十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创作的《桃花扇》终于写成。

此前,洪升的《长生殿》已轰动曲坛。“南洪北孔”为昆曲传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洪北孔”开创了历史剧如何表现历史生活的新局面。

中国进入了古典生活的最后华美一页:康雍乾盛世,昆曲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生活的人,无论从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上,都是幸运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清政府对于词曲创作的干涉,是康熙朝以后传奇创作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可以看做是清朝文革吧。在传奇作品创作日渐凋零的同时,昆曲的演出市场却日趋繁荣,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康熙年间,“折子戏”的演出成为一时的风气。而到了乾隆年间,“折子戏”已经成为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折子戏的出现,是昆曲艺人根据市场需求,对传奇脚本做出的最大胆、最彻底的改变。站在戏馆舞台上的艺人,显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折子戏”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千锤百练的演出,每个细节都得到了加工和改造,趋于完美。昆曲由此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表演程式,昆曲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

幸运的是,昆曲中的众多经典曲目也通过折子戏流传下来。璀璨辉煌的“折子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康熙年间,各种地方声腔也已在各地蓬勃兴起,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所谓“花部”。与“雅部”即昆山腔相对应。这,相当于动物界的物种大爆发。

新兴的京剧渗透着大量的昆剧艺术元素。京剧从昆曲中继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系。不仅仅是京剧,此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种如越剧、川剧、黄梅戏等,也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

昆曲衰落了,但中国戏曲却迎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

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顶尖的艺人,功莫大焉。昆剧称为“百戏之母”“百戏之祖”,正是这个原因,涨姿势吧?

历经数百年的昆曲,从清末进入了她六百年历史中最为困难的时期,昆曲几度浮沉,命悬一线。可以说,差点就没命了。

时针拨到了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北京和南方各地的昆班力量土崩瓦解、消失殆尽。然而,昆曲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爱,他们敏锐地关注着昆曲的兴衰,在发展中鼓吹,在困境中坚守,这是何等不易呀?

就在一百年前,当昆曲最为衰弱、气若游丝的时候,正是蔡元培、吴梅这样的大教育家和国学大师,把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讲堂里唱起了昆曲,维系着昆曲的一线生机。北大,昆曲该怎么感谢你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年,昆剧传习所也在苏州创立了。昆曲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传承了昆曲艺术的薪火,延续了昆曲的历史。昆曲不灭,文化最有力量,就连战火也不能把她摧残。

新中国“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给了昆曲艺人们崭新的艺术生命,新中国,给所有的老百姓带来了幸福,更给昆曲这样的传统文化再次赋予了新内涵。

1956年4月10日,浙江昆苏剧团排演的新编昆曲《十五贯》正式在北京的广和剧场上演。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这篇社论的发表,正式宣告昆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可以说,1956年,是昆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

各地的昆曲演出团体也纷纷成立。昆曲这支兰花,在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悄然绽放。这些新建立的剧团,后来都为昆曲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几乎将昆曲这支兰花连根拔起,但它挣扎着、顽强地活了下来,殊为不易。1982年,在苏州举行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上,国家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

国家、剧团和民间的曲社几股力量共同推动着昆曲的复兴。昆曲,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遗产,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爆款国产宫廷大戏《延禧攻略》,相信大家都看过,里面的昆曲元素惊艳了每一个年轻人,主题曲《看》有几句经典唱词念白:

看镜中人 朱颜瘦

看爱与恨 新又旧

看灯如昼 泪湿透

看谁来约 黄昏后莫忘昆曲,惊艳时光。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六百年前,诞生在江南的昆曲和园林一样,都是当时中国人精心营造的艺术生活典范,让我们静静感悟、细细聆听。

昆曲的产生与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巅峰。因此它也被称为“盛世元音”。在那之后,昆曲的命运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曾经的“盛世元音”在近代逐渐衰落,一度从舞台上绝迹。时间进入21世纪,当我们拭去岁月的浮尘,昆曲的光芒是那么夺目、耀眼。

未来,昆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乔公子建议,挖掘历史、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应在政府扶持、地方推动、大师创新、顶流明星引导、综艺节目开发、大导演拍摄昆剧电影、短视频爆款创作推动、大中小学设置专业课程、兴趣班培养、跨界融合、对外国文化输出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昆曲,惊艳时光六百年。爱你,何止六百年!

【国漫崛起:台湾动漫家和昆曲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