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碳什么??什么中和??碳中和为什么就火了???

 蓝林观海 2021-05-26


图片

1.什么是“碳中和”

那小伙伴们就会问了,什么是碳达峰?什么又是碳中和?这些概念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这些概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会影响我们今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遇,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为什么我们要这么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防治。

图片

就以中国为例,自1909年以来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5摄氏度,同期中国华东地区的海平面上升了93mm,70年代至今两极的冰川融化量增加了10%以上。酷暑,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也是逐年攀升。每年因为气温过高影响的户外工作时间将提高9%-10%之间,这也将最直接减少1.5万亿美元的GDP。而比经济损失更加严重的将是我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两极冰川的加速融化将导致淡水的消失,这个有着地球上70%淡水储存量的地方已经开始慢慢消失,数千万甚至数以亿计的人口将面临饮用水紧缺的问题。

图片


同时冰川的融化也会造成海平面的升高,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将最先消亡,比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汤加,马绍尔群岛,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荷兰,我们的近邻日本。以及我们中国广东的罗斗沙岛和山东的长岛等等都将淹没在海平面以下。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影响生态链的完整,大量的动植物因为气候消亡和迁徙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以及动物灾害的发生。以上种种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也是正在发生的现状,所以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人类最大的灾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积极推进碳中和,以及尽快实现碳达峰的主要目的。

图片

图片


那我们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首先还是要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同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的生产和使用等等。而当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的时候,我们就实现了“碳达峰”。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过,中国将在2030年的时候完成这个目标。

图片


但是人类总归还是要排放二氧化碳的,那不能禁止我们只能想办法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当吸收量=排放量的时候,排放二氧化碳=没排放,这就是传说中的“碳中和”

图片

2.如何实现“碳中和”?

那为了实现碳中和,我们通过四种方法实现,这其中就包括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以及碳利用。

图片

图片

碳减排

图片

碳减排其实很好理解,尽可能少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实我们身边就在发生这样的改变,大家都知道燃油汽车尾气的污染物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燃油汽车尾气的排放对大气的污染80%以上是一氧化碳、40%以上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污染,以及还包括20%~30%的含铅颗粒污染物也均来自于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我们可以粗略的计算一下,汽车的碳排放量(公斤)=油耗消耗数(升)×2.7公斤/升,也就是说,如果一辆汽车百公里油耗在7L,其百公里碳排放量就为18.9公斤,如果每天来回跑40公里,每月跑1200公里,其每月的碳排放量就为226.8公斤,一年为2721.6公斤。有数据表明2019年乘用车碳排放总量达6.2亿tCO2e,而截止2020年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为3.72亿量,所以这个数据在2020年还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才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纯电汽车,以代替传统的燃油汽车,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碳排放。

图片

但有的小伙伴也会说其实电动汽车也不是绝对的没有污染,也会在发电阶段产生碳排放造成污染,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相比较于传统的燃油汽车的污染量,以及目前氢动力,核动力以及太阳能动力技术的不成熟,目前阶段一定还是发展电动汽车会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我们中国的坚定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必须要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其次自2015年底以来,全国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14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492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也从之前的20%提升到60%以上,然而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更是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不断尝试,虽然印度疫情影响了低速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速度,但是对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抢占已经慢慢开始。很多优秀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业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蔚来汽车就在前不久发布挪威战略,创始人李斌在发布会上表示,蔚来正式进入挪威市场。这也是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以外迈出的第一步。

图片

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快速推动电力风电,光伏的应用,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式。未来5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将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样在2021年初,青海省对“新能源+储能” 、“水电+新能源 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0元运营补贴,同时,经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使用本省产储能电池60%以上的项目,在上述补贴基础上,再增加每千瓦时0.05元补贴。同时我国“十四五”期间规划风电装机2.9亿千瓦,以此推算每年新增风电装机量超0.5亿千瓦。由此可见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风电,光伏的应用将会是今后电力发展的重中之重。那除了以上的发展方向以外,为了减少碳排放还会在完善碳交易加速建设碳交易市场,打造绿色建筑,运输领域的电动化发展以及发展低排放的工程机械和工业化低碳生产等方面全面发力。

图片



图片

碳捕集

图片
碳捕集,其实就是把我们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捉回来,从而实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而目前主要的碳捕集方法有三种,生物捕集,常规技术捕集,新兴技术捕集。生物捕集需要我们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要知道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可以从大气中捕集一吨左右的二氧化碳。而常规技术的捕集技术主要应用在大型的火力发电厂,通过对发电厂排烟装置内的有害气体进行处理,分解,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然后再将这些二氧化碳经过压缩、净化处理、液化,得到高纯度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这个捕集脱碳的装置就好比给燃煤电厂这个排放源戴上了一个大口罩,通过过滤把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干净气体。

图片


那你可能会问,收集二氧化碳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他的用处十分广泛,在机器铸造业,二氧化碳是添加剂;在金属冶炼业,特别是优质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冶炼,二氧化碳是质量稳定剂;在陶瓷搪瓷业,二氧化碳是固定剂;饮料啤酒业,二氧化碳是消食开胃的添加剂;做酵母母粉,二氧化碳是促效剂;在消防事业,二氧化碳是灭火剂;同时如果通过生物转化,二氧化碳还可以做成食品,饲料和肥料被我们使用。最后一种则是目前比较尖端碳捕集技术,也被称为新兴技术捕集,它是通过全球最顶尖的15个实验室,通过直接过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捕集它的目的。目前这个技术的门槛还很高,每捕集一吨的二氧化碳就要花费600美元的成本,所以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尝试如何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收集二氧化碳的目的。

图片



图片

碳封存

图片
说完了碳捕集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碳封存技术,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类,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由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可以被很长时间的储存。其中地质封存一般是将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注入地质结构中封存起来,这些地质结构可以是油田,气田,咸水层等。而海洋封存则是指通过轮船或者管道把二氧化碳运输到深海海底封存起来,但相比第一种方法,海洋的封存方式还是会有一些风险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杀死深海生物,所以还是要尽可能的减少碳排放。这里还要科普一下,超临界状态其实就是把二氧化碳通过加工做成气体和液体的临界状态。同时这种状态下的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超临界萃取法从植物中把有用的部分提取出来。例如网红抗氧化剂虾青素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提取出来。

图片



图片

碳利用

图片
怎么样,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对二氧化碳的利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其实可以很好的治理他,使用它,但是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国家一直在积极努力,截止2020年中国煤炭的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了60%以下,达到了57%左右。累计植树造林8003万公顷,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的电量也呈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些都是我们为了实现自己2060年碳中和目标所做出的努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己经实现了碳达峰,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仍然还在高速发展。所以我们还是要不遗余力的降低碳排放,尽快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目标。所以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图片

3.实现“碳中和”我们在行动

那作为一个有为青年,其实我们也可以为了这个目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那就是在衣食住行上尽可能的做到: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的浪费。
食: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餐具。同时厉行节约,也是减少排放的重要方面。
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是有那么一句广告语么?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你的眼泪。同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废物利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行:短途出行尽量采用自行车或者步行,中远程出行尽量采用公共交通,长途出行尽可能考虑电动出行方案等等。

图片


写在最后:

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得益于大自然的滋养和馈赠。然而安逸使人类变得索取无度,甚至对浪费习以为常。张晓风曾说:“每一张纸都是一截树木为我们粉身碎骨以后的遗容,我们理当感恩怀德。”不仅纸张,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我们理应感恩和珍惜这一切。如果有更多的人把家园看得比金钱重要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送给大家一句话共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保护环境你今天做到了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