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伟大的殉国者

 涛儿—taoer 2021-05-26
时间:2012-01-08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楚国大夫屈原本是个极有才能的人,也是一个得到重用的人。他读书很多,知识面广,而且记忆力强,长于治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极为熟悉。入朝廷就与国王议定国家大事,以发号令治国;出朝廷就接待宾客,应对各国来访诸侯。(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上官大夫与其争宠,就造谣攻击他,说:国家每出一个法令,屈原都说是自己写的,“非我莫能为也”。这样,楚王感到愤怒,就逐渐地疏远屈原了。
  
  此后,楚国不断地出现受辱于秦国的事情,张仪说“只要楚与齐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待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又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怀王大怒而攻秦,秦大败楚国,斩首八万。第二年,秦割汉中地与楚和,楚王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但楚怀王竟听信宠姬郑袖,释张仪,与秦和好。屈原谏楚王:“何不杀张仪?”怀王虽有所觉醒,但已追不到张仪。后,秦国邀楚怀王去秦,却埋伏兵绝楚后路,逼楚王割地。楚王不从,竟死于秦。接下去的楚顷襄王,比怀王还要昏庸无道,将坚持正义的屈原流放。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恨楚王不能辨明是非,而被谗言和诬陷所蒙蔽,邪恶之人危害国家,却容不得方正之人,所以屈原积忧愁和深沉的思虑而作《离骚》。(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在留下了大量诗篇以后,屈原毅然投汩罗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笔者认为:
  
  屈原的投江,是看到了楚国的腐败,坏人专权,绝望到极点,性质上属以身殉国。
  
  有人问,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为什么屈原不离开楚国呢?
  
  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人才大流动时期,比如:
  
  孙武,齐人,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后为吴将军,在吴伐楚、伐越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吴起,卫人,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后为魏西河守,以拒秦、韩。
  
  伍子胥,楚人,投奔吴国,吴王阖闾召伍为行人,与谋国事。
  
  伯喜,楚人,夫差立为王,以伯喜为太宰,习战射。
  
  商鞅,卫人,西入秦,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行变法令。相秦十年,使秦国最强盛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秦东周洛阳人,以合纵之术游说六国,为纵约长,并相六国。赵王封之为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苏代,东周洛阳人,苏秦的弟弟,为齐重臣。
  
  张仪,魏人,与苏秦合纵术相对,行连横术,游说六国,相秦,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武信君。在三次出使楚国后,楚王“以相印授张仪”。
  
  公孙衍,魏人,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
  
  甘茂,楚下蔡人,为秦定蜀,升为秦右丞相。
  
  范睢,魏人,相秦,秦国制定远交近攻政策的重要谋略,罢四贵之权。
  
  蔡泽,燕人,相秦,东收周室。
  
  乐毅,魏人,相燕,联合五国之兵伐齐,齐大败。威震一时。
  
  李斯,楚上蔡人,为秦廷尉,丞相,为秦统一六国作出重要贡献。
  
  屈原为什么没有选择到别的国家去发展呢?这要从屈原的身世进行分析。
  
  他在《离骚》中说自己出生高贵,非凡人可比:“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古帝颛顼的称号,是楚国国君的祖先。春秋时楚武王有子名瑕受封于屈邑,子孙因以屈氏。所以屈原的祖先是高阳氏。朕,我。皇,形容美好、光辉。考,是死去的父亲。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然后又写“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楚国的先君三代有完美无缺的品德,所以辅佐君王的就有许多贤臣。“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众多的花椒,笔直的肉桂,哪里只有那几种香草?屈原自比香草。“亦余心之善兮,虽九死而其犹未悔。”我的心太善良啊,即使死九次也不后悔。
  
  贵族出生的屈原已经把国家、贵族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哪有属于楚国一部分的贵族背叛楚国的道理呢?国君听信谗言,只有气在心里,书于笔端,但至死也不离开楚国。这是否是后人所说的“愚忠”?愚也,笨也,不明是非。忠也,心悦诚服地跟着走。“愚忠”的意思是君主是个坏人也要忠于他,跟着干坏事,但屈原显然不是,屈原是在坚持与君王的不正确行为斗争无效的情况下自杀的,与“愚忠”截然不同。“愚忠”是对国君而言,爱国是对国家而言。
  
  那些选择去别国的人,基本上身世都比较贫寒或在国内得不到发展。
  
  这里要说明的:
  
  第一,屈原的投江与伍子胥忠于吴国而被吴王夫差所杀、与商鞅忠于秦国而被秦惠王所杀、与大夫种忠于越国而被越王所杀、与李斯忠于秦朝而被赵高所杀等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屈原是忠于国家而自杀,伍子胥等人忠于国家而被害。
 第二,屈原的世界观与老百姓相距甚远。
  
  下面是《屈原贾生列传》的一段原文: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于世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就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他的投江又是士大夫清高文人品质的自我完善,一个只求混饭吃的老百姓是不能理解的。
  
  由屈原的投江,而引出了中国人的一个节日——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包棕子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者。由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出一个节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是唯一的。最驰名的帝王,也没有这样的待遇。1972年,毛泽东曾将《离骚》赠送给前来访华的日本首相。 
  
  屈原的爱国精神得到了世世代代千千万万人民的认可。人民,始终是不会错的。应该给屈原应有的历史地位——伟大的爱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