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及实例
2021-05-26 | 阅:  转:  |  分享 
  
海绵城市2021年5月26日星期二重点内容导引1引论51.1水资源51.2水的自然循环51.3水的社会循环51.4人类社会中的水资源
问题61.5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82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82.1海绵城市92.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1
33规划143.1基本要求143.2规划控制目标173.2.1径流总量控制目标183.2.2径流峰值控制目标193.2.3径流
污染控制目标193.2.4控制目标的选择193.3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193.3.1规划原则203.3.2城市总体
规划203.3.3专项规划223.3.4控制性详细规划223.3.5修建性详细规划233.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23
3.4.1技术框架233.4.2控制指标分解方法254设计264.1基本要求264.2设计程序264.3建筑与小区314.3
.1场地设计314.3.2建筑344.3.3小区道路364.3.4小区绿化374.4城市道路384.5城市绿地与广场40
4.6城市水系424.7技术选择434.7.1技术类型434.7.2单项设施434.7.4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系统优化584
.8设施规模计算604.8.1计算原则614.8.2—般计算614.8.4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634.8.5以调
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634.8.6调蓄设施规模计算634.8.7以传输与截污净化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635工程建设
635.1基本要求635.2建筑与小区645.3城市道路645.4城市绿地与广场655.5城市水系656维护管理656.
1基本要求666.2设施维护666.2.1透水铺装666.2.2绿色屋顶666.2.3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塘666
.2.4渗井、渗管/渠676.2.5湿塘、雨水湿地676.2.6蓄水池676.2.7雨水罐676.2.8调节塘676.2
.9调节池676.2.10植草沟、植被缓冲带676.2.11初期雨水弃流设施686.2.12人工土壤渗滤686.2.13维
护频次686.3风险管理69补充:LID下的植物选择701引论1.1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其主
要特性:●再生性和有限性●空间不均性●时间上的不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多目标性●利害的双重性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
资源公共性的社会资源1.2水的自然循环没有人类社会干扰情况下水的循环1.3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离不开水,大量的水取用
后即进入社会循环,产生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开发建设前与开发建设后的对比:1.4人类社会中的水资源问题1.水多大量降雨
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2006-2016年就有68%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2.水少3
.水脏2014年11月~2015年1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历时3个月对全国29个大中城市的居民饮用水水质进行取
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9个城市中15个城市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52%;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
格的情况,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1.5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规划引领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
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2.生态优先
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
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3.安全为重以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
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4.因地制宜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
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
组合系统。5.统筹建设?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
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1海绵城市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
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
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
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
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
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
复。三是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
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
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2.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
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Impact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
计和开发(LowImpactUrbanDesignandDevelopment,LI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
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2-1)。低影响开发的含义狭义:雨洪管理的资源化和低影响化广义:城市生态基
础设施建设对水的尊重径流总量不变、峰值流量不变和峰现时间不变对表土尊重表土(土壤的最上层,厚度15-30cm,有机质丰
富),地表水下渗的关键介质,微生物活动的载体。水体净化◆调节水分、空气和温度◆缩短育苗周期◆表土渗透、储存、净化降水对地
形、地势的尊重尊重当地地表原始的高低起伏,顺势而为、应形而建。地形与太阳辐射地形与汇水地形与温度降水地形与风环境类别生物
气候设计特征地形利用原则湿热地区最大程度遮阳和通风选择坡地的上段和顶部以获得直接的通风,同时位于朝东坡地上以减少午后太阳辐射干热地
区最大限度遮阳,减少太阳辐射,避开满是尘土的风,防止眩光选择处于坡地底部以获得夜间冷空气的吹拂,选择东坡或者东北坡以减少午后太阳辐
射冬冷夏热地区夏季尽可能地遮阳和促进自然通风;夏季增加日照,减轻寒风影响选址以位于可以获得充足阳光的坡地中段为佳,在斜坡的下段或者
上段要依据风的情况而定,同时考虑夏天季风的重要性寒冷地区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辐射,减轻寒风影响位于南坡(南半球为北坡)的中段斜坡上以增
加太阳辐射;且要求位于高到足以防风,而低到足以避免受到峡谷底部沉积的冷空气的影响对植被的尊重自然渗透、减小地表径流、增加雨水蒸
发、缓解热岛效应、降低雨洪流速流量、降低污染。◆选择本地物种◆注重空间格局◆下沉式绿地(绿地高程低于周边硬化地面5-25cm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
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2.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海绵城市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
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
主要内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
图2-2所示。3规划3.1基本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应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
段。◆软硬集合◆生态优先◆多级分散◆因地制宜应开展低影响开发专题研究,结合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系统、市政基
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实施策略、原则
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落实涉及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用途的低影
响开发设施用地,并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分解和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
发主要控制指标,指导下层级规划设计或地块出让与开发。透水地面“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有缓解了灾害风险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排”,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
条件的城市(新区)可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规划,兼顾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不同的控制目标,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利用数字化模型分析等方法分解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细化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要点,
供各级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时参考;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建设时序、资金安排与保障措施。也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积
极探索,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作为国家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内容,对我国
未来城市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有长远影响,应将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纳入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
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进行落实。3.2规划控制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
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如图3-1所示)各地应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
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
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图3-1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示意图3.2.1径流总量控制目标1.目标确定法低影响开发雨水
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同时给出了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图如图3-2所示。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本指南未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统
一的要求。对我国近200个城市1983年~2012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各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关系。基
于上述数据分析,本指南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5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90%II区8
0%85%III区75%85%IV区70%85%V区65%85%各地应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3.目
标落实途径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为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以其作为综合控制指标来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径流总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径流峰值控制目标?径流峰值流量控制是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
受降雨频率与雨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中、小降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到
一定的错峰、延峰作用,但其峰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同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
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与管理体系,共同达到内涝防治要求。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各地应结合城市水环境质
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确定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标可采用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氨(TN)、总
磷(TP)等。城市径流污染物中,SS往往与其他污染物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一般可采用SS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40%~60%。年SS总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计算:年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城市或开发区域年SS总量去除率,可通过不同区域、地块的年SS总量去除率经年径流总量(年均降雨量X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X汇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出。3.2.4控制目标的选择?(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
等方法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2)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污
染及径流峰值控制目标。(3)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年SS总量去除率等径流污
染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控制
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
准。(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
首要规划控制目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3.3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3.3.1规划原则1
.保护性开发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温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法地、水体、绿地等
)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
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城镇化区域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
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3.3.
2城市总体规划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
)范围,划定城市蓝线,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城市水系空间格局2.集约开发利
用土地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合
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防止土地大面积硬化。下垫面类型蒸发比例地表径流量比例浅层入渗量比例深层入渗量比例自然
地表结构40%10%25%25%不透水下垫面10%~20%38%20%21%21%不透水下垫面35%~50%38%30%20%15
%不透水下垫面75%~100%30%55%10%5%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
,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
点建设区域应根据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及重点建
设区域,并明确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3.3.3专项规划1.城市水系规划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城市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联系紧密。要点如下:(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市水域、
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2)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序排放与调蓄(3)优化水域、岸
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低影响2.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2)合理确
定城市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
术要求?(5)合理设置预处理(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3.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1)明确低影响开发径
流总量控制目标与指标?(2)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防治方式?(3)明确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及方式?(4)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
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5)优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竖向与平面布局4.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1)提出各等级道路低影响开发控
制目标?(2)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空间布局与竖向?(3)道路交通规划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3.3.4控制性详细规划1.明确各
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根据城市用地分类(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
地、S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的比例和特点进行分类分解,细化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统筹
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作用。3.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根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确定
地块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规模,做好不同地块之间低影响开发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修建性
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约束条件,绿地、建筑、排水、结构、道路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采取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
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落实具体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布局、规模、建设时序、资金安排等,确保地块开发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3.4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3.4.1技术框架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加强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作用,提出城
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目标要求等内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满足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规划地
段的控制目标要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条件下,确定建筑、道路交通、绿地等工程中低影响开发设
施的类型、空间布局及规模等内容;最终指导并通过设计、施工、验收环节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加强运行维护
,保障实施效果,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用以指导总规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的修订。海绵城市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如图3-3
所示。具体落实时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如下:图3-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度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
)>雨水花园这三个概念刚好是三个层次。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指导思想,以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为战略
目标,通过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LID(低影响开发)只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雨洪体系其实是多
尺度的海绵体系构建:低影响开发;城市排水;城市防洪。所以,海绵城市是一个更广更大的范畴。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
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LID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普润斯·乔治县提出,用于城市
暴雨最优化管理实践。具体措施有: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留草沟,雨水再生系统等。雨水花园: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
水利用设施,是LID措施里的一种。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
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制定控
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
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
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4.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注重资源节约,保护
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5.设施布局应根据排水分区,结合项目周边用地性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条件
,综合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与布局。应注重公共开放空间的多功能使用,高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并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结合。6.确定
设施规模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规模设计应根据水文和水力学计算得出,也可根据模型模拟计算得出。3.4.2控制指标分解方法表3-1低
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及分解方法规划层级控制目标与指标赋值方法城市总体规划、专项(专业)规划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
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选择详见2节,可通过统计分析计算(或查附录5)得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详细规划综合指标:单位
面积控制容积根据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结合各地块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参照式计算各地块的综合指标一单位面积控制容积详
细规划单顶指标:1.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2.透水铺装率;3.绿色屋顶率;4.其他根据各地块的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合理
选择单项或组合控制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合理分配。指标分解方法:方法1:根据控制目标和综合指标进行式算分解;方法2:摸型模拟(1)确
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2)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提出的各地块绿地率、建筑密度等规划控制指标,初步提
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可采用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其他调蓄容积等单项或组合控制指标。(3)参
照4.8节的计算方法,分别得到各地块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总调蓄容积。(4)按照4.8节表4-3,通过加权计算得到各地块的综合雨量径流
系数,并结合上述(3)得到的总调蓄容积,参照式(4-1)确定各地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降雨量。(5)对照统计分析法计算出的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或查附录B)确定各地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各地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经汇水面积加权平均,得到城市规划范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重复(2)-(6),直到满足城市总
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要求,最终得到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总调蓄容积,以及对应的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
率、绿色屋顶率、其他调蓄容积等单项或组合控制指标,并参照式(4-1)将各地块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总调蓄容积换算为"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作为综合控制指标。特别注意,本计算过程中的调蓄容积不包括用于削减峰值流量的调节容积。(8)对于径流总量大、红线内绿地及其他调
蓄空间不足的用地,需统筹周边用地内的调蓄空间共同承担其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时(如城市绿地用于消纳周边道路和地块内径流雨水)可将相关用地
作为一个整体,并参照以上方法计算相关用地整体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后,参与后续计算。设计4.1基本要求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
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4.2设计
程序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一般设计流程见图4-1。(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
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
施。基础资料3.1降雨南宁市多年平均(1980-2014年)降水量为1298毫米。4月至9月的降水最达1032毫米,占全年
降水量的79.5%;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降水总量266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0.5%。3.2土壤情况南宁土壤类型,
0-100cm为黄红壤粘土。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照下表确定各种土壤层的参数:表各种土填层的渗透系数土壤层土壤渗透系数(m/s)土
壤孔隙率田间持水量砂土>5.83×10-50.430.17壤质砂土1.70×10-5~5.83×10-50.440.09砂质壤土7
.20×10-6~1.70×10-50.450.14壤土3.70×10-6~7.20×10-60.470.25—0.32粉质壤土1
.90×10-6~3.70×10-60.50.28砂质黏壤土1.20×10-6~1.90×10-60.4-粘壤土6.35×10-7
~1.20×10-60.460.32粉质粘壤土4.23×10-7~6.35×10-70.47—0.510.3-0.37砂质黏土3
.53×10-7~4.23×10-70.43-粉质黏土1.41×10-7~3.53×10-70.47-黏土3.00×10-8~1.
41×10-70.32-3.3蒸发量全年蒸发最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3-2取值,表3-2南宁地区多年平均逐月蒸
发与降雨(mm/月)月份蒸发量(mm)降雨量(mm)158.640.1255.145.4376.9624109.489.2514
7.7176.66156.7217.57170.4241.78170181.49160.5125.610136.651.61198
.5451280.623.3注:以上数据为1981-2010年气候均值。蒸发为蒸发皿蒸发量。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4.1总体
要求4.1.2强制性标准为本导则适用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遵守的标准;指导性标准为各个项目规划设计时参考的标准,各
项目在设计时,可以采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组合,达到多年平均径流总最控制率的要求,也可因地制宜采取
其他措施,达到多年平均径流总最控制率的要求。4.1.3绿色屋顶的规划设计标准为规划标准,主要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不针对具
体项目,其他均为各个单项项目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守的标准。4.2强制性标准4.2.1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建筑与居住小区,新建不
低于80%,改建不低于70%,。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75%,改建不低于60%。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90%,改建不低于
85%。4.2.2年径流污染削减率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一般以年SS总虽去除率计)不低于50%。4.4.3单位硬化面积调蓄容积
对于政府投资的新建公共建筑,单体屋面正投影面积超过2000m2的,每1000m2硬化面积,应配建不小于25m3的雨水调蓄设施。对
于一类工业项目,屋面正投影面积超过5000m2的,每1000m2硬化面积应配建不小于25m3的雨水调番设施。4.2.4雨水利用
水质标准□雨水利用水质标准根据实际用途确定,CODcr和SS指标应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JB50400-200
6)要求,其余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规定。□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照最高水质标准执行。4.3指导性标准指
导性标准为非强制性标准,是逬行海绵城市初步设计时,可供参考的标准。设计人员可自主选择以下或其他有效措施组合,以达到强制性标准要求。
4.3.1下沉式绿既有居住区改造,下沉式绿地率不宜低于30%;新建居住区下沉式绿地率不宜低于50%.4.3.2透水铺装率既
有居住区改造,除机动车道以外的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30%;新建居住区,除机动车道以外的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75%。
改建道路人行道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40%,新建道路人行道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60%。新建城市广场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60%。4.3
.3绿色屋顶率新建区建筑绿色屋顶绿化率不宜低于20%。4.4其他相关标准4.4.1管网排水标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采用3~5
年一遇,对于重要地区和一般地区内的重要道路采用5年一遇,其他地区采用3年一遇。4.4.2内涝防治标准内涝防治标准采用50年一遇
。发生50年一遇以内降雨时,城市不出现严重内涝灾害,发生超标降雨时保障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4.4.3
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屋面取2mm,小区路面取3~5mm,市政路面取4~8mm。4.4.4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标准
典型降雨年,近期(2015-2017年)合流制排水系统年均溢流频率不超过20%,远期(2018-2025年)合流制排水系统年均溢
流淑率不超过10%,改建的截留管网的截留倍数不小于3倍。4.4.5城市防洪标准中心城区防洪堤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郊区防洪堤按
20年一遇标准建设,百色水利枢纽完全发挥防洪功能后,通过堤库结合,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郁江中游老口水利枢纽建成后,
滞洪消峰,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2)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应通过模型模
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5.1.1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采用1980~
2014年共35年的4541场24小时降雨资料)5.3渗透设施计算5.3.1渗透量计算式中ws——渗透量(m3);α
——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取0.5~0.6;K——土壤渗透系数(m/s);J——水力坡度,一般取1;As——有效渗透面积(m3)
——渗透时间(s),当计算调蓄时应≤12h,渗透池(塘),渗透井,湿地可≤72h,其他≤24h5.3.2进水量计算式中:W
c——渗透设施进水量(m3)Fy——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埋地渗透设施取0;——渗透设施产流历时
(min)——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5.3.3蓄积水量计算Wp=max(Wc-Ws)式中:WP——产流历时
的蓄积雨水量(m3),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不宜大于120min。(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
布局、竖向、构造,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与审查(规划总图审
查、方案及施工图审查)应与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7.3.4安全要求7.3.4.1建筑与小区的低影响开发设
施建设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逬行,不应对人身安全、建筑安全、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环境卫生等造成不利影响。7.3.4.2雨水入渗系
统不得对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构成影响。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1)雨水入渗可能导致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
(2)雨水入渗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构成危害的场所;(3)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7.3.4.3有
雨水入渗系统的区域,应适当加强建筑墙体、地下室顶板等的防渗措施。7.3.4.4建筑与小区内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等附近应有相应的警
示标识。7.3.4.5建筑与小区的景观水体、调蓄池等水体深度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一般不应大于0.5m,当水体深度大于0.5m时
必须设置防护措施。7.3.4.6低影响开发设施所选植被的根系不得对防水层、基础构造层的安全稳定性构成不利影响。7.3.4.7对
于化工、石油、重金属冶炼企业,需建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或者雨水沉淀池,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图4-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流程
4.3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和
雨水湿地等。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如图4-2所示。图4-2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例4.3.1场地
设计(1)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
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3)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
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4)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
先选择雨水。(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
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6)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
负荷。这是一种在水量平衡的基础上,利用雨水花园蓄水层的有效容积消纳径流雨水的设计方法。根据植被被淹没的状态又分为两种情况。(1
)部分植被的高度小于最大蓄水高度,则植被在蓄水层中所占体积如下式所示:Vv?=nA1?hvVv——植被在蓄水部分所占的体积
,m3n——植被的数量;A1——茎干的平均横截面积,m2hv——淹没在水中的植被平均高度,m。令植物面积占有率fv为:A
1——茎干的平均横截面积,m2;式中fv——植物横截面积蓄水层表面积的百分比。将上式带入Vv?=nA1?hvVv=fv
hvAfVv——植被在蓄水部分所占的体积,m3n——植被的数量;A1——茎干的平均横截面积,m2hv——淹没在水中的植被平
均高度,m。则实际可蓄水的体积如式Vw=hmAf-Vv=hmAf-fvhvAf=Af(hm-fvhv)Vw——实际可蓄水的
体积,m3;hm——最大蓄水高度,m。根据水量平衡,进入雨水花园的径流量()等于实际蓄水体积,即V=Vw4.3.2建筑?
(1)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2)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
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3)建
筑材科也是径流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4)水资源紧缺地区可考
虑优先将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定。(5)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
供渗透路径。1径流收集表面8蓄水池或罐溢流管,连接到灌溉系统或补给地下水的渗水沟2位于树木附近有叶片滤网的排水沟9景观灌溉过滤器
3有沉积物收集的落水筒连接到地下停水处或直接到蓄水池或罐10可选择的沙滤4接到蓄水池或罐的管道,典型的为4英寸11灌溉和加压泵5碎
片和沉积物拦截,初次冲刷装置12灌溉系统供水管线6雨水入口13树叶与碎片过滤筐7检修和维护通道14软管水龙头15带有过滤系统的
可选择的灰水和饮用水联结4.3.3小区道路(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
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2)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
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3)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
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4.3.4小区绿化(1)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
本功能的前提下,应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2)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
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3)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
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4.4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道路绿化带和
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如图4-3所示。(1)城市道路应在
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2)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
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3)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
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4)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
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5)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也可利用道路及周边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设计调
蓄设施。(6)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7
)城市道路经过或穿越水源保护区时,应在道路两侧或雨水管渠下游设计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施。(8)道路径流雨水进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
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9)低影响开发设施
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10)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
计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利用LID技术进行街道改造西雅图市中心的VineStreet改造前改造后
●暴雨径流变清●和城市景观结合●艺术效果4.5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湿
地公园和有景观水体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宜设计雨水湿地、湿塘等。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如图4-4所示。城市绿地与广
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要求如下:(1)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如吸热、吸尘、降噪等生态功能,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
城市等功能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2)城市绿地与广场宜利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
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3)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等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通过雨水湿地、湿塘等集中调蓄设施
,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的径流雨水,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湿地公园,并通过调蓄设施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
衔接。(4)规划承担城市排水防密功能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其总体布局、规模、竖向设计应与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5)城市绿地与广
场内湿塘、雨水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应采取水质控制措施,利用雨水湿地、生态堤岸等设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条件的可设计人工土壤渗滤等辅
助设施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6)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7)周边区域径流雨水进入城市绿地与
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8)低影响开
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设施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盆、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9)城市公园绿地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设计应满足《公园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4.6城市水系城市水系在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城市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末端调蓄设施也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市水系也是超标雨水径流排放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应根据城市水系的功能定位、水体水质等级与达标率、保护或改善
水质的制约因素与有利条件、水系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改造方案,使其满足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与指标要求。(2)应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3)应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体设计湿塘、雨水湿地等具有雨
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湿塘、雨水湿地的布局、调蓄水位等应与城市上游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
(4)规划建设新的水体或扩大现有水体的水域面积,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相协调,增加的水域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5)应
充分利用城市水系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绿地,在绿地内设计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调蓄、净化径流雨水,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的水系人口
、经过或穿越水系的城市道路的排水口相衔接。(6)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绿化带接纳相邻城市道路等不透水面的径流雨水时,应设计为植被
缓冲带,以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7)有条件的城市水系,其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并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宜的水生及湿生植物。
(8)地表径流雨水进入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
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9)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10)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4.7技术选择4.7.1技术类型低影
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
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
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4.7.2单项设施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
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人工土壤渗滤等。1.透水铺装1)概念与构造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
,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
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
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透水砖铺装典型构造如图4-6所示。PC排水管DN50图4-6
透水砖铺装典型结构示意图2)适用性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
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透水铺装应用于以下区域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
害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1)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区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2)使用频率较
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及码头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3)优缺点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
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但易堵塞,寒冷地区有被冻融破坏的风险。2.绿色屋顶1)概念与构造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
绿化等。图4-7绿色屋顶典型构造示意图2)适用性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小于等于15°的
坡屋顶建筑。3)优缺点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条件等有
严格要求。3.下沉式绿地1)概念与构造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
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
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
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温
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如图4-8所示。图4-8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
构造示意图2)适用性下沉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3)优缺点狭义的下沉式绿地适用区域广,其建设
费用和维护费用均较低,但大面积应用时,易受地形等条件的影响,实际调蓄容积较小。4.生物滞留设施1)概念与构造生物滞留设施分为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以下
要求:(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
、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
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
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郁,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
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箅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
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
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二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
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
0~150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
层。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如图4-9、图4-10所示。图4-9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图4-10复
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2)适用性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
市绿地内。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
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3)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形式多样、适用区域广、易与景观结合,径流控制效果好,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较
低。但地下水位与岩石层较高、土壤渗透性能差、地形较陡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换土、防渗、设置阶梯等措施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这将增加建
设费用。5.渗透塘1)概念与构造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法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透塘应
满足以下要求:(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
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3)渗透塘底部构造
一般为200~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的过滤介质层。(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5)渗透塘
应设温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渗透塘典型构造如图4-11所示
。图4-11渗透塘典型构造示意图2)适用性渗透塘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1hm2?)且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但应用于径流污
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
生灾害3)优缺点渗透塘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建设费用较低,但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对后期维护管理要求较高。6.渗井
1)概念与构造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
。渗井应满足下列要求:(1)雨水通过渗井下渗前应通过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预处理。(2)渗井的出水管的内底高程应
高于进水管管内顶高程,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内底高程。渗井调蓄容积不足时,也可在渗井周围连接水平渗排管,形成辐射渗井。辐
射渗井的典型构造如图4-12所示。图4-12辅射渗井构造示意图2)适用性渗井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
边绿地内。3)优缺点渗井占地面积小,建设和维护费用较低,但其水质和水量控制作用有限。7.湿塘1)概念与构造湿塘指具有雨水
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湿塘应满足以下要求:(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前置塘为温塘的预处理设施
,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游;前置塘应设置清游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
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糖负荷确定。(3)主塘一般包括
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
;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
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
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5)潜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湿塘的典型构造如图4-13所示。图4-13湿
塘典型构造示意图2)适用性湿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3)优缺点湿塘可有效削减较大区域的経流
总量、径流污染和峰值流量,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建设和维护费用高。8.雨水湿地?1)概念与
构造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
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雨水湿地与湿塘的构造相似,一般由进水口、
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雨水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
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
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
生植物。(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
.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雨水湿地典型构造如图4-14所示2)适用性雨水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
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3)优缺点雨水湿地可有效削减污染物,并具有一定的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控制
效果,但建设及维护费用较高。9.蓄水池?1)概念与构造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2)适用性蓄水池
适用于有雨水回用需求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根据雨水回用用途(绿化、道路喷洒及冲厕等)不同需配建相应的雨水净化设施;不适用于无
雨水回用需求和径流污染严重的地区。3)优缺点蓄水池具有节省占地、雨水管渠易接入、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蚊蝇滋生、储存水量大等优点,
雨水可回用于绿化灌溉、冲洗路面和车辆等,但建设费用高,后期需重视维护管理。10.雨水罐1)概念与构造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
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2)适用性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3)优缺点
雨水罐多为成型产品,施工安装方便,便于维护,但其储存容积较小,雨水净化能力有限。11.调节塘?1)概念与构造调节塘也称
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
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调节塘应满足以下要求:(1)进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应设置前置
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3)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3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
,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不应小于1m,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m(水平距离)(4)调节塘出水设施一般设计成多
级出水口形式,以控制调节塘水位,增加雨水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不大于24h),控制外排流量。(5)调节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
与警示措施调节塘典型构造如图4-15所示。2)适用性调节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3)优缺
点调节塘可有效削减峰值流量,建设及维护费用较低,但其功能较为单一,宜利用下沉式公园及广场等与湿塘、雨水湿地合建,构建多功能调蓄水
体。12.调节池1)概念与构造调节池为调节设施的一种,主要用于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一般常用溢流堪式或底部流槽式,可以是地上
敞口式调节池或地下封闭式调节池,其典型构造可参见《给水排水设计手册》。2)适用性调节池适用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中,削减管渠峰值流
量。?3)优缺点调节池可有效削减峰值流量,但其功能单一,建设及维护费用较高,宜利用下沉式公园及广场等与湿塘、雨水湿地合建,构建
多功能调蓄水体。13.植草沟1)概念与构造?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
,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除转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植草沟应满足以下要求:?(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拋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2)植草
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3)植草沟最大
流速应小于0.8m/s。(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mm。?转输型三角形断面植草沟的典型构造如图4-16
所示。2)适用性植草沟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
、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植草沟也可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场地竖向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代替雨水管渠。?3)优缺点
植草沟具有建设及维护费用低,易与景观结合的优点,但已建城区及开发强度较大的新建城区等区域易受场地条件制约。14.渗管/渠?1
)概念与构造渗管/渠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渗管/渠应满足以
下要求:(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
应大于20%。(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4)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
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mm。(5)渗管/渠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mm。?渗管/渠典型构造如图4-17所示。
2)适用性渗管/渠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的区域,不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径流污染严重及易出现结构塌陷等不宜进行
雨水渗透的区域(如雨水管渠位于机动车道下等)。?3)优缺点渗管/渠对场地空间要求小,但建设费用较高,易堵塞,维护较困难。15
.植被缓冲带1)概念与构造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
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植被缓冲带典型构造如图4-18所示。图4-18植被缓冲带典型构造示意图
2)适用性植被缓冲带适用于道路等不透水面周边,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但坡
度较大(大于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3)优缺点植被缓冲带建设与维护费用低,但对场地空间大小、坡度等条件要求较高,且径流控制效果
有限。16.初期雨水弃流设施1)概念与构造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
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弃流雨水应进行处理,如排人市政污水管网(或雨污合流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等。常见的初期
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典型构造
如图4-19所示。2)适用性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预处理设施,主要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
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3)优缺点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占地面积小,建设费用低,可降低雨水储存及雨水净化设施的维护管理费用,但
径流污染物弃流量一般不易控制。17.人工土壤渗滤?1)概念与构造人工土壤渗滤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以达
到回用水水质指标。人工土壤渗滤设施的典型构造可参照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2)适用性人工土壤渗滤适用于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建筑与小区
及城市绿地。?3)优缺点人工土壤渗滤雨水净化效果好,易与景观结合,但建设费用较高。4.7.3设施功能比较表4-1低影响
开发设施比选一览比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消减峰值流量消化雨水
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
◎√—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绿色屋顶○○◎◎○●◎◎√—高中—好下沉式绿地○●◎◎○●◎◎√—
低低70~90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好渗透塘○●◎◎○●◎
◎√√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
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
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
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
用应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功用、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可参照表4-2选用。表4-2各类用地中低影购开发设施
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项●○○○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
◎●○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輸技术转输型植草沟●●
●◎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
注:●—宜选用◎—可选用○—不宜选用4.7.4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系统优化(1)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土壤渗透
性、地下水位、地形等特点。(2)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3)在满足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组合系统中各设
施的总投资成本宜最低,并综合考虑设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当场地条件允许时,优先选用成本较低且景观效果较优的设施。低影响开发设
施选用流程如图4-20所示。4.8设施规模计算4.8.1计算原则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控制目标及设施在具体应用
中发挥的主要功能,选择容积法、流量法或水量平衡法等方法通过计算确定;按照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进行设计的低影响
开发设施,应综合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并选择其中较大的规模作为设计规模;有条件的可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确定设施规模。(1)顶部和
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如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管/渠等)的渗透量应计入总调蓄容积。?(2)调节塘、调节池对径流总量削减没
有贡献,其调节容积不应计入总调蓄容积;转输型植草沟、渗管/渠、初期雨水弃流、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等对径流总量削减贡献较小的设施
,其调蓄容积也不应计入总调蓄容积。(3)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仅参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计算,其结构内的空隙容积一般不再计入总调蓄
容积。(4)受地形条件、汇水面大小等影响,设施调蓄容积无法发挥径流总量削减作用的设施(如较大面积的下沉式绿地,往往受坡度和汇水面
竖向条件限制,实际调蓄容积远远小于其设计调蓄容积),以及无法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的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不计入总调蓄容积。4.8.2
—般计算?1.容积法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时,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的指标要求。设计调蓄容积一般采用容积法进行计算,如式(4-1)所示。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
参照附录B;—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参照表4—3进行加权平均计算;F—汇水面积,hm2。表4-3径流系数汇水面种类雨量径流系
数流量径流系数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0.30~0.400.40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0.80~0.900.8
5~0.95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0.80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0.900.85~0.95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
场0.50~0.60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
.40~0.5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35~0.40非铺砌的土路面0.300.25~0.35绿地0.150.10~0
.20水面1.001.00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0.150.2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0.30~0.400.40透
水铺装地面0.08~0.450.08~0.45下沉广场(50年及以上一遇)—0.85~1.002.流量法植草沟等转输设施,其设
计目标通常为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流量,可通过推理公式来计算一定重现期下的雨水流量,如式4-2所示;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
,L/s;—流量径流系数,可参见表4-3;q—设计暴雨强度,L/(s·hm2);F—汇水面积,hm2。3.水量平衡法水量
平衡法主要用于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储存容积的计算。4.8.3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透水铺装可通过参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计算的方式确定其规模。(1)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按式(4-3)进行计算:VS=V-WP(4-3)式中Vs—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
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3;V—渗透设施进水量,m3;Wp—渗透量,m3;(2)渗透设施有效渗透量按式
(4-4)进行计算:WP?=KJAStS(4-4)式中Wp—渗透量,m3;K—土壤(原土)渗透系数,m/s;J—水力坡降
,一般可取J=1;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般可取2h。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
面积A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算;(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
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4)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4.8.4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雨水罐、蓄水
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以储存为主要功能时,其储存容积应通过容积法及水量平衡法计算,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综合确定。4.8.5以调节
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以及以径流峰值调节为目标进行设计的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的容积应根据雨水
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游雨水管道负荷(设计过流流量)及入流、出流流量过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式(4-5)进行计
算。式中V—调节设施容积,m3;Qin—调节设施的入流流量,m3/s;Qout—调节设施的出流流量,m3/s;t—计算步
长,s;T—计算降雨历时,s。4.8.6调蓄设施规模计算?具有储存和调节综合功能的湿塘、雨水湿地等多功能调蓄设施,其规模应综
合储存设施和调节设施的规模计算方法进行计算。4.8.7以传输与截污净化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植草沟等传输设施的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总平面图布置植草沟并划分各段的汇水面积。(2)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排水设计重现期,参考4.8.2节中的流量
法计算设计流量。(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植草沟设计参数取值,确定各设计参数。容积法弃流设施的弃流容积应按4.8.2节中的容积法
计算;绿色屋顶的规模计算参照透水铺装的规模计算方法;人工土壤渗滤的规模根据设计净化周期和渗滤介质的渗透性能确定;植被缓冲带规模根据
场地空间条件确定。5工程建设5.1基本要求工程建设要求如下:(1)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应在建设用地规划或土地出让、建设
工程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相关目标落实情况的审查。(2
)政府投资项目(如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一般可由当地政府、建设主体筹集资金。(3)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
的规模、竖向、平面布局等应严格按规划设计文件进行控制。(4)施工现场应有针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5)
低影响开发设施所用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相关要求进行进场验收。(6)施工现场应做好水土保持
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7)有条件地区,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工程的验收可在整个工程经过一个雨季运行检验
后进行。5.2建筑与小区建筑与小区建设要求如下:(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应按照规划总图、施工图进行建设,以达到低影响开
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2)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有效的进水及传输设施,汇水面径流雨水经截污等预处理后优先进入低影响开发
设施消纳。(3)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4)建筑与小
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应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进行施工,防渗、水土保持、土壤介质回填等分项工程的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5)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应严格按照相关施工验收规范执行,并重点对设施规模、竖向、进水设施、溢流排放口、防渗、
水土保持等关键设施和环节做好验收记录,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5.3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建设要求如下:(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
施进水口(如路缘石豁口)处应局部下沉以提高设施进水条件,进水口的开口宽度、设置间距应根据道路竖向坡度调整;进水口处应设置防冲刷设施
。(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3)城市道路低影响
开发设施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造成损坏,并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4)当道路纵
向坡度影响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时,应建设有效的挡水设施。(5)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道路、下沉式立交桥区等区域
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调蓄设施,应配建警示标志及必要的预警系统,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6)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竣工验收应由建设
单位组织市政、园林绿化等部门验收,确保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相关要求,并对设施规模、竖向、进水口、溢流排水口、绿化
种植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5.4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广场建设要求如下:(1)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
响开发设施应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2)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本体宜
具有雨水调蓄功能,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湿地公园,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
用,其总体布局、规模、竖向设计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3)城市绿地与广场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
开发设施应在进水口设置有效的防冲刷、预处理设施。(4)城市绿地与广场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
,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5)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及竣工验收应满足《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相关要求。5.5城市水系城市水系建设要求如下:(1)应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水体建设湿塘、雨水
湿地等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湿塘、雨水湿地的布局、调蓄水位、水深等应与城市上游雨水管渠系统和起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
水系相衔接。(2)位于蓄滞洪区的河道、湖泊、滨水低桂地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同时应满足《蓄滞洪区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3
)规划建设新的水体或扩大现有水体的水域面积,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相协调,增加的水域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4)应充分利
用城市水系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绿地,在绿地内建设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调蓄、净化径流雨水,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的水系入口、经过
或穿越水系的城市道路的路面排水口相衔接。(5)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绿化带接纳相邻城市道路等不透水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建设为植被
缓冲带,以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6)有条件的城市水系,其岸线宜建设为生态驳岸,并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应的水生及湿生植物。6
维护管理6.1基本要求维护管理的基本要求:(1)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
护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2)应建立健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监测手段,并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3)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应做好雨季来临前
和雨季期间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4)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宜对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设施
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5)应加强低影响开发设施数据库的建立与信息技术应用,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并为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与运行提供科学支撑。(6)应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城市节水、水生态修
复、内涝防治等工作中雨水控制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6.2设施维护6.2.1透水
铺装(1)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2)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3)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
、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6.2.2绿色屋顶(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2)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
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3)排水层排水不畅时,应及时排查原因并修复;(4)屋顶出现漏水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防渗层。
6.2.3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塘(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2)进水口不能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加
大进水口规模或进行局部下等;(3)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4)进水口、溢流口
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5)调蓄空间因沉积物淤积导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及时清理沉积物;(6)边坡出
现坍塌时,应进行加面;(7)由于坡度导致调蓄空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8)当调蓄空间雨水的排
空时间超过36h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9)出水水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换填填料。6.2.4渗井、渗管/渠(1
)进水口出现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2)设施内因沉积物淤积导致调蓄能力或过流能力不足时,应及时
清理沉积物;(3)当渗井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36h时,应及时置换填科。6.2.5湿塘、雨水湿地(1)进水口、溢流口因冲
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2)进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
3)前置塘/预处理池内沉积物淤积超过50%时,应及时进行清淤。(4)防误接、误用、误饮等警示标识、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及预警系统损
坏或缺失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完善。(5)护坡出现坍塌时应及时进行加固。(6)应定期检查泵、阀门等相关设备,保证其能正常工作;
(7)应及时收割、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6.2.6蓄水池(1)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及时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
他防冲刷措施。(2)进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3)沉淀池沉积物淤积超过设计清淤高度时,
应及时进行清理。(4)应定期检查泵、阀门等相关设备,保证其能正常工作。(5)防误接、误用、误饮等警示标识、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及
预警系统损坏或缺失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完善。6.2.7雨水罐(1)进水口存在堵塞或淤积导致的过水不畅现象时,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
物。(2)及时清除雨水罐内沉积物。(3)北方地区,在冬期来临前应将雨水罐及其连接管路中的水放空,以免受冻损坏。(4)防误接、
误用、误饮等警示标识损坏或缺失时,应及时进行复和完善。6.2.8调节塘(1)应定期检查调节塘的进口和出口是否畅通,确保排空时间
达到设计要求,且每场雨之前应保证放空。(2)其他参照渗透塘及湿塘、雨水湿地等。6.2.9调节池(1)监测排空时间是否达到设计
要求。(2)进水口、出水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3)预处理设施及调节池内有沉积物淤积时,应及时进
行清淤。6.2.10植草沟、植被缓冲带(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2)进水口不能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加大进
水口规模或进行局部下凹等。(3)进水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4)沟内沉积物淤积导致过水不
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5)边坡出现坍塌时,应及时进行加固。(6)由于坡度较大导致沟内水流流速超过设计流速时,应增设挡
水堰或抬高挡水堰高程。6.2.11初期雨水弃流设施(1)进水口、出水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2)
沉积物淤积导致弃流容积不足时应及时进行清淤等。6.2.12人工土壤渗滤(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2)土壤渗滤能力
不足时,应及时更换配水层。(3)配水管出现堵塞时,应及时疏通或更换等。6.2.13维护频次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常规维护频次及时间
要求如表6-1所示。表6-1低影响开发设施常规维护频次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频次备注透水铺装检修、疏通透水能力2次/年(雨季之前和
期中)―绿色屋顶检修、植物养护2~3次/年初春浇灌(浇透)1次,雨季期间除杂草1次,北方气温降至0°前浇灌(浇透)1次;视天气情
况不定期浇灌植物下沉式绿地检修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生长季节修剪1次/月)指狭义的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检修、植物养护2
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栽种初期适当增加浇灌次数;不定期的清理植物残体和其他垃圾渗透塘检修、清淤2次/年(雨季之前、之后植物
修剪4次/年(雨季)不定期的清理植物残体和其他垃圾渗井检修、清淤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湿塘检修、植物残体清理2次/年(雨
季植物收割1次/年(冬季之前前置塘清游(雨季之前)―雨水湿地检修、植物残体清理3次/年(雨季之前、期中、之后〉、前置塘清淤(雨季
之前)―蓄水池检修、淤泥清理2次/年(雨季之前和期中)每次暴雨之前预留调蓄空间雨水罐检修、淤泥清理2次/年(雨季之前和期中)―
调节塘检修、植物残体清理3次/年(雨季之前、期中、之后),植物收割1次/年(雨率之后),前置塘清淤(雨季之前)―调节池检修、淤泥清
理1次/年(雨季之前)―植草沟检修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生长季节修剪1次/月―渗管/渠检修1年/次(雨季之前)―植被缓
冲带检修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生长季节修剪1次/月―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检修1次/月(雨季之前)―人工土壤渗滤检修3次/
年(雨季之前、期中、之后植物修剪2次/年(雨季)―6.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如下:(1)雨水回用系统输水管道严禁与生
活饮用水管道连接。(2)地下水位高及径流污染严重的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下渗雨水污染地下水。(3)严禁向雨水收集口和低影响开发
雨水设施内倾倒垃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严禁将城市污水管网接入低影响开发设施。(4)城市雨洪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道路、下沉式立
交桥区等区域,以及城市绿地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警示标识和报警系统。(5)陡坡坍塌、滑坡灾害易发的危险场所,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以及其他有安全隐患场所不应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6)严重污染源地区(地面易累积污染物的化工
厂、制药厂、金属冶炼加工厂、传染病医院、油气库、加油加气站等)、水源保护地等特殊区域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地下水和水源地造成污
染。(7)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运行过程中需注意防范以下风险:①绿色屋顶是否导致屋顶漏水;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渗管/渠、渗透
塘等渗透设施是否引起地面或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坍塌,或导致地下室漏水等。补充:LID下的植物选择一、要根据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来选择
1.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本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在人为建造的雨水花园中能
发挥很好的去污能力并使花园景观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2.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对于雨水中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去除的
植物植物净化水质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质;二是通过根系将氧气传输到基质中;三是植物根
系对污染物质,特别是重金属的拦截和吸附作用。3.选用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因雨水花园中的水量与降雨息息相关,存在满水期
与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种植的植物既要适应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同时作为一个需经常处理污染物的人工系统,容易滋生病虫害
,所选的植物也要具有较高的抗逆性,能抗污染、抗病虫害、抗冻、抗热等.二、要兼顾植物的观赏性在满足植物生态习性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
的选择季相性明显的植物。不同的季节,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令人们能够感觉到大自然季节的四季转换。要考虑到植物造景在形、色、味、韵上的
特点,发挥植物的观赏性。适用于雨水花园的植物1.芦苇---禾本科芦苇属根系发达,可深入地下60~70cm,具有优越的传氧性能
,有利于COD(化学需氧量)的降解,适应性、抗逆性强植株较高、蔓延速度过快,小面积雨水花园中不适用。2.芦竹---禾本科芦竹属
生物量大,根状茎粗壮,较耐旱植株较高,小面积雨水花园不适用3.香根草---禾本科香根草属根系强大,抗旱、耐涝、抗寒热、抗酸
碱,对于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植株较高、生长繁殖快,小面积雨水花园中不适用4.香蒲---香蒲科香蒲属根系发达,生产量大,对于CO
D和氨态氮的去除效果明显5.美人蕉---美人蕉科美人蕉属对于COD和氨态氮的去除效果明显根系较浅6.香菇草---伞形科天
胡荽属喜光,可栽于陆地和浅水区,对污染物的综合吸收能力较强不耐寒7.细叶莎草---莎草科莎草属根系深,对营养元素的综合吸收能力较强,叶细观赏性强不耐寒8.姜花---姜科姜花属生物量大,对氮原素的吸收能力较强,观赏性强不耐寒、不耐旱9.茭白---禾本科茭白属对Mn、Zn等金属元素有一定富集作用,对BOD5(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较高,可食用不耐旱10.薏苡---禾本科薏苡属根系发达,生物量大,可食用,有一定抗旱性11.灯心草---灯心草科灯心草属半常绿,较耐旱,根状茎粗壮横走,净水效果良好12.条穗苔草---莎草科苔草属常绿,喜光,喜湿润,较耐寒13.泽泻---泽泻科泽泻属耐寒耐旱,观赏性强14.红莲子草---苋科苋属较耐旱,叶终年通红,观赏性强水生植物1.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繁殖能力强,除氮效果佳需严格控制种植范围,冬季休眠2.水芹---伞形科水芹属生物量大,除氮效果佳,可食用夏季休眠3.睡莲---睡莲科睡莲属能吸收水中的汞、铅、苯酚等有毒物质4.荇菜---龙胆科荇菜属喜阳耐寒,观赏性强耐水湿乔木1.湿地松---松科松属常绿,耐寒、耐水湿碱土中种植有黄化现象2.水杉---杉科水杉属耐寒、耐水湿能力强落叶需清理干净3.垂柳---杨柳科柳属喜光,耐寒、耐水湿草坪草和观赏草1.狗牙根---禾本科狗牙根属根茎发达,繁殖迅速,较耐涝2.雀稗---禾本科雀稗属湿地上常见草种,耐涝3.马蹄金---旋花科马蹄金属耐荫、耐湿,稍耐旱不耐践踏4.细叶芒---禾本科芒属喜光,耐寒,耐旱,耐涝,花期9~10月,初粉红逐渐变红,秋季银白色,观赏性强5.花叶燕麦草---禾本科燕麦草属喜光,耐寒,耐旱,耐水湿6.细叶针茅---禾本科针茅属常绿,叶细长,喜光,管理粗放典型案例——厦门一、建筑与小区二、道路和广场海绵城市设施在道路功能组成中的应用功能组成常用海绵城市设施中央分隔带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等机动车道(车行道、辅道)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砼路面、透水水泥砼路面等)侧分带(绿化带)下凹式绿地慢行道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砼路面、透水水泥砼路面、聚氨酯碎石路面、透水砖路面等)树池LID树池、如硅砂树池、水泥树池、滞蓄生态树池等退线绿化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等三、公园与绿地植物种植密度(株/平米)种植方式净水效果芦苇30-40分根移栽法对TN、TP去除率可达到64%,85%水芹40-60浅水扦插法对TN、TP去除率可达到66%,73%水雍菜40-60浅水栽植,深水扶植对TN、TP去除率可达到81%,94%灯心草20-30丛播种或分株繁殖对TN去除率维持在94%以上石葛蒲40-60根茎穴栽增加税制溶解氧,对氮磷的富集能力很强香蒲20-40浅水扦插法每公斤香蒲没钱可吸收2630kg氮,403kg磷,4570kg钾凤眼莲20-30分株扦插法,种子种植对TN、TP去除率可达到91%,73%香根草20-30分株繁殖对TN、TP去除率可达到77%,82%多花黑麦草20-30种子种植对TN、TP去除率可达到82%,94%名称示意图种植密度(株/m2)种植方式备注金鱼藻50-100浅水区域(1米以内)直接扦插法或抛掷法。金鱼藻是一种较能耐受营养盐胁迫的沉水植物品种,较高营养条件(N:10-30mg/L,P:1-3mg/L),其对氮磷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0%。苦草50-100用扦插法(浅水流域)种植苦草时,将根端直接插入底泥中约3cm。在透明度大、淤泥深厚、水流缓慢的水域生长良好,较高营养条件其对TN和TP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黑藻10-30浅水区域(1米以内)直接扦插法或抛掷法。黑藻对较高营养条件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去除率大约分别为70%和60%。菹草10-30多为石芽栽培,或者代根扦插培养,底泥、水质的营养盐需充足,不可强光暴晒,适时增加水位。菹草对较高营养条件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去除率大约能达到20%。狐尾藻5-10剪取健壮的有2~3节的茎段,对茎段下部节上的轮生叶稍加修剪,插入基质中,深度约一半左右。菹草对较高营养条件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去除率大约能达到60%。眼子菜30-50种子繁殖法或块茎繁殖法眼子菜对较高营养条件水体中的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在60%以上。川蔓藻10-30浅水区域(1米以内)直接繁殖法川蔓藻能在盐度为0~35g/L的范围内生长,对氮磷的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四、设施规模确定表5.4设施分类及设施规模确定单项设施技术分类设施规模确定透水铺装渗、排通过参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确定绿色屋顶渗、净下凹式绿地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渗透塘生物滞留设施渗、滞、净渗井渗、排调节塘渗、蓄、净以调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雨水湿地蓄、净以储存为主要功能时通过容积法、水量平衡法计算:具有储存、调节综合功能时应综合储存设施、调节设施计算方法来计算湿塘雨水罐蓄、用容积法蓄水池渗管/渠渗、排流量法植草沟净、排植被缓冲带净根据场地空间条件确定雨水弃流设施容积法人工土壤渗滤根据净化周期和渗滤介质的渗透性能确定注:1.下凹绿化带适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带、将道路路基考虑在内。2.下凹绿化带纵向坡度与道路一致。3.下凹绿化带低于周边最低路面,下凹深度h宜取100-200mm;H为有效水深,宜取50-150mm。4.换填位置距绿化带边缘距离a和b根据具体路基情况而定;换填宽度c等于绿化带宽度减去a和b;导流软管的位置不影响树木和路灯的设置;树木和路灯周围不进行换填。5.溢流式雨水口避开树木和路灯设置,结构详见溢流式雨水口大样图;雨水口间距根据汇水面积计算确定;雨水口周围铺设鹅卵石,以免其损坏或造成隐患。6.道路雨水通过开口路缘石分散进入下凹绿化带;若采用集中进入,则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7.下凹绿化带内植物宜选用耐旱、耐涝的品种。8.种植土一般由砂、堆肥和壤质土混合而成,渗透系数》1×10-5m/s,其重要成分中砂子含量为60%-85%,有机成分含量为5%-10%,黏土含量不超过5%;碎石粒径范围为5-20mm。9.种植土厚度取200mm-450mm,具体依据种植植物而定;砾石层厚度应大于导流软管直径,导流软管位于砾石层顶部时,下部砾石层可发挥蓄水功能。4/91
献花(0)
+1
(本文系wuzheng8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