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阳交通发展史

 sdzcwangbo 2021-05-26

桂阳位于湖南南部,骑田岭北麓。县城距京广铁路郴州市35公里,东临郴县,南接临武,西南接嘉禾,西与新田毗连,北与祁阳、常宁、耒阳、永兴交界。境内南北多山地,中部多岗丘。舂陵水由西入境向东折北流,将全县切成西北、东南两大块。1993年,全县总面积2972.8平方公里,耕地58.92万亩,总人口70.30万人,辖10镇29乡,人口、地域均为郴州地区各县市之首。

桂阳历史悠久。东晋建武元年(317)始置平阳县。唐为桂阳监。宋为桂阳军。元为桂阳路。明洪武九年(1376)废平阳县置桂阳州。民国2年(1913)改为桂阳县,沿用至今。现隶属郴州地区。

交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交往纽带,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千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历代勤劳、智慧的桂阳人民,依据本地实情,修筑古道、路亭、桥梁,开辟航道,设立渡口,水陆运输较为发达。

汉代,桂阳郡太守卫飒凿山通道,列亭传、置邮驿,促使桂阳民众修筑古道,设立津渡,架设桥梁。水路有舂陵水水道传驿,北出湘江通洞庭湖.而陆上有桂阳城至瓦窑圩古道,桂阳城至临武镇南铺古道可南下广东连县星子埠乘船至广州。

唐代,官吏北出,军事往来,矿产品运出以走舂陵水水运为主。

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古道发展到12条,总长974公里。南宋嘉定五年(1213)仁义政明村邱登龙建成惠政桥。明万历十四年(1586),永济桥(又名七拱桥)建成。清同治七年(1868),已是“桥以百计,名者三十有八”;光绪年间,又有大章桥、流渡桥、翠仙桥、望仙桥、花桥等先后建成。渡口,舂陵水有:宋宁宗时(1195)设的舍人渡及人货码头,明代增设柏家渡、斗下渡。清代又增设龙家、孙家、何家、史家、上汾、乌市、瓦窑、缄栈等渡。盛期,舂陵水日通过木帆船多达300余艘。斗下、上汾、何家、柏家、史家成为货物码头。千年来桂阳长途运输以水运为主,短途运输主要靠肩挑马驮。

民间时期,桂阳主要干、支路发展到27条,1528公里。并开始修公路,还兴建了火田、成仙、双桥等大跨径的料石拱桥。

运输,以人挑马驮为主,依仗弯曲、狭窄古道运送生产、生活物资及矿产品。民国9年(1920)省提案兴修衡阳经桂阳至临武公路,但未动工。民国18年(1929)至民国27年(1938),采取以“赈”款招集灾民修筑桂阳至郴州、桂阳至舍人渡2条公路,实际通车的只有桂阳至极乐28.4公里。民国31年(1942)11月记载:桂阳年货运量:土靛5万担、食盐3万担、矿石2万担、麦子2万担、菸草1万担。布匹、药材、南杂、百货、瓷器、苎麻、红枣等都以人力畜力运输。水运,县沿河物资由舍人渡、乌市、上汾、何家、柏家码头集散转运,最高年运量80余万担。民国37年(1948)曾对舂陵水勘察,计划疏航,但因战争频繁,资金困难,未能动工。舂陵水道摊险礁多,航速缓慢,航行危险,水运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桂阳县委和桂阳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县内运输逐步向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一、1949~1965年,县政府先后设立建设科、工业交通科、交通办公室及地属的县公路段、交通安全监理站、管理交通事务。1950年,县政府发动群众修复桂阳至郴州公路。并成立船民协会和搬运工会。1951年12月,桂阳至郴县鲁塘公路修建通车。1952~1954年,桂阳至新田公路竣工通车。1956年,交通科组织人员对舂陵水主要险滩进行疏浚、炸礁,使枯水航深增加0.5米,航宽增加5米,提高通航能力40%。1958年,县政府发动群众,整修大道,修筑公路,改建桥梁,造木船、制人力车,同时成立县运输人民公社。1959年,桂阳至嘉禾公路、岔路口至莲塘公路竣工通车,并在七拱桥成立造船厂。1960年,同祥圩至观下水公路通车。但由于当时资金、技术条件限制,致使部分公路弯多、坡陡。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交通事业发展缓慢,1961年新修公路仅2.95公里。19641965年,国民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全县交通建设有了发展,这两年新建公路92.4公里。到1965年底,全县共有公路510公里,桥梁250座(公路桥47座),有人畜力车500余部,汽车288辆,木帆船150余艘。年公路货运量36.5万吨,客运量26.2万人次,水运量1.3万吨。为桂阳县交通运输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修公路387公里,建油路35.5公里,改造公路桥23座,汽车增加167辆,施拉机增加210台。初期公路虽有增加,但路况不好。通过能力低,致使1966~1972年汽车客运量徘徊在25万人次.水上运输,因建欧阳海大坝碍航,县航运公司运输业务减少,长途水运被中断。中后期,县内沿河两岸大宗物资转向公路运输,加之,对公路进行整修,客运量增加,年汽车货运量由1966年的45.21万吨,逐步上升到1976年的86.4万吨。

三、1977~1988年,交通机构日臻完善:县交通局、公路养护段、车辆监理所相继恢复,湘运驻桂阳汽车管理站及省地属厂矿车队、县专业车队先后组建。1978年,郴州至嘉禾铁路经桂阳段开修。1979年,舂陵水中段特大双曲拱桥建成。1980~1984年,全县对塘市至白水、浩塘至长隆、花园堡至银河等19条通乡政府或经济区的重点公路进行改造,共计151公里,实现乡乡通客车。全县境内4条省道,165公里,先后扩宽改造。新建公路向山区纵深发展。并在改革中组织合作运输,保证历年烤烟煤、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80余万吨的运送,支援农业生产。全县交通战线队伍不断扩大,1988年末,从事交通工作的达15000余人;已有各类公路1743.4公里,地方铁路39.4公里,全长10米以上的大道桥118座,公路桥111座,铁路大中桥5座,有渡口33处,各种机动车4358辆.汽车客运量达216.7万人次,货运量214.9万吨。各项交通规费征收逐年增加,1988年达467.4万元。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运翰业除县属交通条统企业外,有郴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桂阳分公司,省、地属黄沙坪、宝山、冶锰、雷坪矿等厂矿专业车队,县直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及各乡镇集体车队、个体车从事运输,年运输营运收入达2400万元,从事机动车辆修理业的国家、集体、个体厂家达150余家。

四、1989~1993年,是桂阳县交通系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5年,各项交通事业蓬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投资总额1000多万元.新改建油路27.8公里,新修县级公路3.5公里,抢修白水乡到杨柳乡水毁公路7公里,城镇改建水泥路4.8公里,村级公路年均新修28公里.常年养护752.1公里,公路好路率逐年上升,保障了晴雨畅通。到1993年底,从事交通事业的达2万余人,公路总里程达1883.6公里。各种机动车辆增加到6200多辆,客货运力满足了全县运量的需要。公路运输产值达3900万元,年递增10%。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桂阳交通事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而今,有较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沟通城乡物资交流和城乡市场繁荣,支援工农业生产和国家建设,促进桂阳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现有的情况看,交通设施有待于充实,交通条件有待于改善,交通管理有待于加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