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丧尽天良的“采生折割”:将人致残做成动物表演,如今仍存在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05-26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这是清朝一个乞丐的绝笔诗,从这简简单单几句也能看出这位乞丐的文采,可以想见,这位乞丐以前也是一位读书人,但因为太过于落魄才沦为了乞丐,他不愿吃嗟来之食,最终带着一身傲骨去世了,只留下这么一首无名诗。

从古至今都有乞丐,即便是盛世也有一些人以乞讨为生,古代更是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乞丐自然也就非常多。

除了战争之外,成为乞丐们还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人一生下来就是乞丐,也有人是逃难成为了乞丐,还有人是因为家道中落成为了乞丐。

北宋以前,乞丐们都叫“乞儿”或者“丐儿”,乞丐头则叫“花头”,能当上花头的人可不简单,不仅要让服众,还必须懂得分配“任务”,这些乞丐必选抱团取暖才能存活下来,因此他们极为重视团队。

随着乞丐的扩大发展,乞丐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团队,在这些团队当中,也有一种深恶痛绝的存在。

“采生折割”是乞丐团队当中最歹毒凶恶的一种,可以说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可言。

这种乞丐团队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链,他们会在特定的地点拐卖妇女和儿童,在进行倒卖,他们可不仅是人贩子。

“采生折割”简单来讲就是抓住活人,特别是幼童,再用斧砍刀削的方式摧残身体。当这些孩子落下残疾之后,再将他们送到街头上去乞讨。

古代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加上重男轻女,传承香火等观念的影响,父母很难会去寻回他们,即便找到了看到一身残疾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弃之不顾。

《元典章》记载了一个采生祭鬼的案例,当时采生折割还被认为了一种巫蛊之术,可能是从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为在元代以前,还没有发现类似的采生文献,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巫蛊问题。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教训。

步入元朝后,一些游牧民族的习俗就传了过来,中原一些地区也认为可以“采生祭鬼”,元代灭亡后,这种恶习就传了下来,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就记载了一个事件。

江西省王万里精通阴阳之术,他路过广州时遇到了一位邝先生,邝先生请他收生魂做法,为他寻财路,至正二年八月,王万里受周家邀请看风水,认识了周家七八岁小女周月惜,给她算一算生辰八字,刚好符合生魂。

当天夜里,王万里将周月惜绑架,他用刀割开额头的皮,扯下眼胆,心、肝、脏各取一块,至此女童丧命。

当地刑部接到报案,立刻调查,天历二年二月才将其抓回,凌迟处死,他的妻子犯不告之罪,流放到海南。

明朝时就已经严加禁止采生折割,《明律》中规定:凡采生折割人者,凌迟处死,财产断付死者之家。妻、子及同居家口虽不知情,并流二千里安置。为从者斩。

清朝时期,采生折割不再被当做“巫蛊”之术,而是用在了乞丐身上,一些职业乞丐为了乞讨,就拐卖孩童,对他们实施“采生折割”,再让他们到大街上乞讨。

这些孩子无依无靠,身上又带着伤,根本逃脱不了,在孩子的周边一般都会有一些乞丐,若是有人想要帮助这些孩子,他们就会出来阻止。

而这些孩子若是一天讨不到钱,往往都会遭受一顿毒打,由于缺医少药,这些孩子很难活下来,就算活下来身体也会留下残疾,他们一辈子就毁了。

时至今日,这种职业乞丐依旧没有被杜绝,丧尽天良的人贩子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做着各种各样残忍的事。不过随着科技和侦查技术的发展,这样的人贩子也渐渐的少了很多,当然,父母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