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著名校长们

 衡水五中而已斋 2021-05-26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出现过灿若群星的许多著名校长,他们既创造了辉煌的办学业绩,又拥有深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他们是彪炳史册的不朽的教育楷模。借鉴和研究他们的实践和理论,是当代中小学校长成长、成功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十大教育家校长

  1、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大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改变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分年龄、不分地域,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在4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高足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都是“冠绝一时”的杰出人才。孔子还亲自为学生编写教材,《诗经》(相当于文学课)、《书经》(政治课)、《礼经》(道德伦理课)、《乐经》(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经》(哲学课)、《春秋经》(历史课)等儒家经典就是他收集、整理、编著的重要成果。孔子是中国校长第一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大师,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⑴注意个性差异,“因材施教”。⑵善于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⑶学习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⑷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听其言而观其行”。⑸在学习态度上,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⑹在学习方法上,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⑷在教师职业道德上,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⑻在教育管理上,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年轻时代就崇拜孔子,曾经长期游学在齐国,在“稷下学宫”勤奋学习研究并开始讲学。后因齐国被燕国的乐毅打败,聚集在稷下的学士各自流散,荀子也离开齐国前往楚国。齐襄王执政时,稷下学宫再度复兴,荀子携带弟子重新回到齐国,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一段时期。由于他学问博大、德高望崇,是当时资格最老的稷下先生,获得了“最为老师”的美誉,因此前后三次被师生公推为“祭酒”,即“稷下学宫”这所齐国国立大学的校长。他在稷下呆了十四年左右,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和吸收诸子百家之长,成为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大学者和享誉后世的大教育家。后到楚国,任兰陵县令,不久即定居兰陵继续从事著述和讲学直至逝世。他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学生,其中韩非与李斯都是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浮邱伯、毛亨、张苍则是当世了不起的名儒。

  荀子的传世教育名言: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⑤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3、从四门博士、国子博士成长起来的国子监祭酒韩愈

  你是否知道,“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还是一位名满天下的教育家。韩愈字退之,谥号文公,三十四岁时任职“四门博士”,从此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为了改变人们“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韩愈大声疾呼,写出了系统阐述为师之道的千古名文《师说》,并明确概括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十九岁担任“国子博士”,作《进学解》,强调德业兼修,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熟知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是他的治学名联。后来一度从政从军,均有不凡表现,在袁州刺史任上,治绩斐然,并培养出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在潮州为刺史时,他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学校。五十三岁的时候,出任“国子祭酒”,即中央官学“国子监”校长。他针对过去国学教师只凭资历的弊病,大胆改革以才学为标准。他自己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生动活泼,“讲评孜孜“,时而诙谐幽默,使人发笑,时而吟诗唱歌,听者忘倦。他选任新教师,每日组织会讲,学生竟来听讲,欣喜的奔走相告:“韩公来做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很快,国子监出现了焕然一新的气象。韩愈的执教经历,有力说明了校长是从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这一成长规律,选拔内行当领导,是促进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前提之一。韩愈任职期间,敢为人师,奖掖后进,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被称为“韩门弟子”,张籍、李贺、李翱、皇甫提、孙樵等人都是经他的指导提携,才成名成家留名史册。

  4、投身教育事业达五十年之久的南宋书院山长朱熹

  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自幼聪颖过人,好读书,19岁中进士,24岁被任命为福建泉州同安县主簿,并兼管县学。为办好县学,他尽力选秀民为弟子,求名士做教师,以圣贤修己治人之道为教育内容,并建“经史阁”,搜集整理图书,供诸生观览。同安任满后,朱熹对仕途淡漠,从32岁到47岁15年间,退居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其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此确立。他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陆九渊观点针锋相对,曾一起到铅山鹅湖寺聚会,各论为学旨趣,虽互相指责,言辞尖刻,但并不影响相互间的友情。以后又邀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书院讲学,对陆倍加赞扬,在教育史上留为佳话。

  以后虽有短暂从政,但兴趣仍在教育。他重修和复兴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同属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他拟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即学规),成为各类学校的基本教育纲领,编著的《四书集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晚年定居于福建省的考亭,在“沧州精舍”继续著述讲学。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在书院主持、讲学达五十年之久,用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5、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兼备的全能大儒“院长”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谥号文成,浙江余姚人。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30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为官一生,每到一处都修建书院,创办书社,进行讲学。即使在被贬谪贵州时,还创办了龙冈书院。38岁时在贵阳主持贵阳书院,从此开始讲授“知行合一”之学。在巡抚南赣汀漳过程中,修濂溪书院,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讲学,并立社学。督两广军务事,办思田书院、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退职回乡后,又到稽山书院,后办阳明书院,并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这些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兼备,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6、毕生执教,从未踏足仕途的平民教育家颜元

  颜元,字易直,号习斋,河北博野人,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出身贫寒,青年时期,曾"耕田灌园",闲暇则通读史籍,兼修兵法医卜。19岁中秀才后,却绝意科举,24岁设私塾,收弟子,开始了漫长的教育生涯。35岁时,痛感理学空虚无用,开始崇尚"习行",把私塾命名“习斋“,订"习斋教条"二十则,其中提出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治国的政务。62岁时,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并实行分斋教学,设置"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门课程。颜元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了传统教育,并在批判中创立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学校为“人才之本”,必须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出应该传授包括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真学”、,“实学”,强调接触实际、从躬行中获得知识的“习行”教学法,重视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颜元的这些见解在当时独放异彩,别具一格,对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颜元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史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恭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比较著名的学派——“颜李学派”。

  7、奠定我国近代新教育体系的校长专业户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绍兴人。1885年蔡元培18岁时,开始设馆教书。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32岁弃官归里,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34岁就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并代理上海澄衷学堂校长,35岁出任上海南洋公学特别班总教习。36岁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同年10月,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大学和中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49岁时,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但都没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对北大予以全面改革。1、改变观念,抱定宗旨,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而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2.整顿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徐悲鸿等著名“新派”人物到北大任教。3、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民主管理。5、开展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期间,蔡元培还被推为北京孔德学校校长、中法大学校长,私立华北大学校长,筹办杭州大学董事等。1927年61岁,任大学院院长。1928年8月,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40年溘然长逝,终年74岁。蔡元培一生以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独特的教育见解,为改造封建主义旧教育,建立现代化的新教育,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

  8、献身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古代的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并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这位被人们尊称的“当今圣人”,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陶行知出身贫寒,1914年,他23岁留学美国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主张,形成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并创办第一个乡村幼儿园燕子矶幼稚园。1931年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同年7月25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突发脑溢血,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教育名言录:(1)人生为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5)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6)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7)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8)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9)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0)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11)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12)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14)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15)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1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9、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张伯苓

  “南开先生”张伯苓,1876年4月5日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为祖国培养出众多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重庆南开中学。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革命教育家徐特立

  徐特立(1877 -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湖南善化人。毛泽东、蔡和森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徐特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私塾。1895年18岁时在五美乡小塘湾教蒙馆,边教书、边自学。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师范学校速成班学习,毕业后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和长沙平民夜校。1906年起任教于周南女校,后兼任该校小学部校长,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周刊。1910年赴日本考察教育。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3年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修业学校、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兼湖南孤儿园园长。1919年五四运动后年已42岁的徐特立作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比利时和德国的教育。1924年回到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宏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学校等。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徐特立教过的学生中,不仅有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而且还有何叔衡、李维汉、蔡和森、蔡畅、许光达、刘英、田汉等在我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批名人。“可以说,徐特立培养了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候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一批杰出人才。”

(转自:天涯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