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寰球仓廪饱实充

 青诗白话 2021-05-26

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三湘悲痛,举国哀恸,微信刷屏,万众悼念,同表衷情。是日长沙,阴风凄雨,灵车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出发,开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时,市民们自发地肃立在沿途道路两旁,齐声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冒雨为这位泽被后人、倍受景仰的老人送行。
我因工作关系,间接和袁隆平院士打过两次交道,对这位祖籍江西、出生北京、工作湖南的老科学家充满了敬意和好感。

史若晗与袁隆平院士合影

2011年春,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甘向群告诉我,他和自治区科协副主席朱东仿照《十万个为什么》,共同主编了一套《农博士答疑一万个为什么》科普丛书,希望科学普及出版社帮助出版。这是一套介绍农业科技知识、实操性很强的科普图书,丛书以服务广大农友为宗旨,对农民朋友在农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万个具体问题进行了详实的解答。我时任科普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选题很快通过,指定农业图书出版经验丰富的史若晗副编审担任责任编辑,全权负责丛书的编辑、出版,我挂名策划编辑予以支持。
当年8月底,丛书第一批图书编辑完毕,我和史若晗商量,拟请袁隆平院士担任丛书顾问,并请他老人家为丛书题词推广。于是,一纸信函寄到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过了刚一星期,我们就收到了袁隆平秘书的电话回复,老人家不仅同意担任丛书顾问,还专门为丛书题词“服务农友,助推经济”。得知首批图书即将付印,为了赶时间,袁老还嘱咐秘书先将题词传真给我们,然后再把原件邮寄过来。9月23日,史若晗专程到长沙给袁隆平院士送样书,袁老拨冗接见并与她合影留念。老人家待人接物的细心和体贴,以及对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热心支持,令我们万分感动。

袁隆平院士为《农博士答疑一万个为什么》丛书题词

《农博士答疑一万个为什么》丛书涉及农业科技各个领域,2011年下半年首批出版,2014年初全部出齐。丛书先后五次重印,广受农民朋友欢迎,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入选“农家书屋”,并荣获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广西科普创作大赛奖等奖励。
2020年上半年,为纪念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实施20周年,中国科技馆联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共同策划实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手模墙”项目。该项目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拉近科学家与公众距离,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项目包括采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手模、录制其对青少年的寄语、制作科学家铭牌等内容。袁隆平院士去世后,“手模墙”项目策划人——中国科技馆观众服务部欧亚戈副研究员给我讲述了他带队赴长沙采集袁老手模的过程。

袁隆平院士手模

2020年7月22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面的袁隆平家中,袁老按要求缓缓在印模上按下双手,表示这项工作做得好,有意义。手模采集完后,他又招呼家人在印模前合影,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90高龄的袁隆平精神矍铄、风趣幽默,大家都夸他是“最帅90后”。
随后,袁隆平对着摄像机,饱含深情说起他成功的“秘诀”,作为他给青少年的寄语:“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说没什么秘诀,我只有经验,我搞成功的经验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像孟子讲,要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要实践、要吃苦、要耐劳。还要有灵感,灵感在科学实践里面,与艺术创作一样同等重要。再就是机遇,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机会宠爱有心人,机会都有,就看你是不是有心。这8个字不是所谓的'秘诀’,它们是我切身的体会和经验。”这段视频经中国科技馆播发后,引发海量传播,成为袁老晚年的一段珍贵视频。

袁隆平院士寄语青少年

“一稻杂交饱天下,两梦圆合慰平生”。袁隆平生前曾说过:“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说,为了圆这两个梦,袁隆平院士一辈子和水稻、农田打交道,可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是湖南人,生在江西,工作在北京,当过知青,插过秧,种过稻,挨过饿,深感粮食的金贵,知道水稻增产的意义所在,有感于袁隆平院士在解决人类尤其是中国人吃饱饭问题上所做出的无可估量的贡献,特填《定风波》词一首,以表对他的敬仰之情,哀悼之意。“五月潇湘起朔风,斑竹滴泪悼袁公。水稻低头掀哀浪,悲唱,伤心震恸九州同。//赤子情怀千古颂。两梦,寰球仓廪饱实充。禾下乘凉悠自在,爱戴,福泽万世建殊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