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艺人|心经刻绘第一人,跟随国大师徐安碧、倪顺生学艺—国高工郑求标

 靜蘆 2021-05-26

图片

图片

“融诗画于壶艺,做有内涵的文人壶。”沉浸紫砂几十余年,郑求标在追求梦想的艺途上,不忘初心,不疾不徐。而他的初心,在于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努力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认真对待并做好每一件作品,能在紫砂历史留下他的作品,并值得让后人去瞻仰。

图片

郑求标

高级工艺美术师

紫砂高级技能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宜兴市山水画协会会员

擅长紫砂陶艺、制壶、兼工书法以及绘画

图片

1954年生于陶都宜兴,弱冠时随名师学习绘画,求艺术真谛,遍访江、浙、皖以及名山、名寺。因缘于陶都紫砂情结,探索书画与紫砂的结合。以紫砂自然色泽“五色土”配制作为紫砂书画之颜色,以传统造型和创新之手法作为载体,独创堆、贴、雕、刻、绘等诸种技法于一体,在紫砂陶艺中自成流派。

图片

1974年开始从事工艺绘画和国画艺术创作,1990年开始研究紫砂工艺和从事陶艺创作,1995年在宜兴蜀古紫砂工艺厂设计制作部任主任。壶艺曾受徐安碧、倪顺生大师指点,集百家之长,在紫砂陶艺术创新上有独到的建树,培养了几十个优秀人才,为弘扬陶都紫砂灿烂文化作出杰出贡献。

图片

他为人朴实,对人谦和坦诚。创作作品时沉稳醇和,繁简互补,于传统中见新意,在创新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并集优良的日用功能和优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于一体,在紫砂陶艺领域,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以及收藏家的青睐。

图片

郑老师的业绩曾入编《宜兴陶瓷名家集》,《砂海掇英》,《中国宜兴陶瓷名家集》,《2007年全手工制陶大赛优秀集》,《艺苑百家》,《陶魂》,《宜兴之窗》等多部专业书籍,中央电视台名人专题报道,江苏卫视、上海明珠电视台以及多种报刊做过报道。郑求标心语:面对陶都的五色土,我将不断探求它的真美。

图片

郑先生之质,如紫砂中砂粒般隐隐现现闪烁着光华,他的作品形神兼备,在“五色土”上尽展出它的简朴、典雅,承传统而不拘于传统,用他那敏锐的艺术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作品。而细腻周到是郑先生又一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他的壶古朴大方,流畅的弧形线条,挺括的方器,是郑先生的创作特点,融诗书画于紫砂作品中更增添了作品的内涵,让收藏者感受到一种文化气息的传达。扎实的艺术功底,使他发挥艺术才华,表现出个人风格的技艺基础。好学勤奋和他的聪明才智,在紫砂壶艺的天地里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图片

郑求标真正开始接触紫砂创作是在八十年代末,为了能和真正的紫砂陶艺师傅学习手艺,他专门借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风雨无阻,每天往返几十公里,去向当时还在轻工艺术学校教书的徐安碧老师学习。艺术是他的方向,为此他再苦再累都无怨言。徐安碧老师精于书法、国画亦善陶瓷书画雕刻与器皿彩绘,成功开创了宜兴精陶从一般日用品向高雅艺术品提升之先河。昔日的徐老师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大师了,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郑求标为自己的艺术之路打下了稳固的基石。

图片

而命运总是青睐努力之人,之后在郑求标的从艺之路上他迎来了第二位恩师倪顺生,倪顺生师从老一辈紫砂大师朱可心,在紫砂壶造型艺术上炉火纯青,能拜入倪顺生的门下是郑求标的人生第二次大转折,他开始了紫砂壶成型技术的制作和磨练。郑求标的绘画功底在花货制作中帮了他的大忙,花鸟鱼虫眼到手到,拿捏之处栩栩如生,他的勤学加上好悟,努力刻苦,渐渐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图片

郑求标老师曾有幸与少林寺第三十一代传人释得慈大师结缘,受大师恩典,本着感恩的心,创作了心经系列壶,禅意十足的心经刻绘享誉圈中,荣获各项大奖,亦是对郑老师壶艺创作的高度肯定。可谓是圈中心经刻绘第一人,极负盛名。

图片

在紫砂的历史长河之中,想要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实属不易,这些年郑老师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足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紫砂技艺是众多陶艺门类里较为精深而独特的一门学问,个中道行,贵在勤与悟。除了要严于律己、勤奋好学,还要有耐心和决心,亦不忘初心,坚守自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痛苦,忍得住煎熬,并将这份觉悟深刻于心,自始至终。”正是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才成就了今天的郑求标。


蜀工坊坚持以推广紫砂文化为己任,

我们不仅有优质的砂器,还有有趣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