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钩沉:奉天商埠地的道路和建筑概略】

 新用户4333Ylrq 2021-05-27

商埠地十九经路(现北市二街)旧影

     “商埠”,顾名思义是指通商的码头。后泛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地方。“奉天商埠地”简称“商埠地”,是奉天省城画出的允许中外商人租地建房和经商的地方,主权归属中国。“奉天商埠地”的开埠时间按“奉天自开商埠总章”第一条记载:“本埠系遵照前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中美、中日续议通商条约,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而“商埠地”内的规划建设的时间,则是在1906年以后。

商埠地集市一角

     商埠地简史

     1906年,盛京将军赵尔巽按照条约规定,在奉天城西门(怀远门)外划定奉天省城商埠地。划定区域分为正界、副界、预备界。

     ●正界区域:东起大西边门,西至和平大街以东,南起十一纬路,北至皇寺大街,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后又将市府大路以北的皇寺地区称为北正界。

商埠地正界建设图

     ●副界区域:在十一纬路以南、光荣街以东。

     ●预备界区域:由光荣街南移,至传染病院一带。

     商埠地由“奉天商埠总局”负责规划建设,修建很多现代化设施和新型道路,借鉴和吸取了天津、济南的城市建设经验,采用直观科学的命名方式命名道路,产生了经街与纬路的街路名称——南北为经街,东西为纬路。

奉天省城商埠局

     商埠地开始建设时,已具备雏形的道路只有三条:皇寺路,市府大路(一纬路),十一纬路。大皇寺路又名皇寺大街,始建于1638年,1926年命名为26纬路,原西起长大铁路,东至市府大路。

     ●市府大路曾是最早连通沈阳古城区、商埠地、附属地街道,原为土便道。1907年重新规划建设为正式道路,初为土路,后铺设石块,道路中央铺设铁轨,运营马车铁道,后改为有轨电车。

     ●十一纬路,原为奉天古城大西边门通往西郊的一条无名便道,1911年成为通往附属地的干道。

     ●中山路始建于1906年,全线建成于1915年,西起胜利大街,东至小西路

     马路湾名称的由来

     马路湾?马路弯?目前各种地图、站牌均标注为“马路湾”,这种叫法其实是错误的,应为“马路弯”,因为是因中华路与大西路连接处形成弯马路而得名。

     1、根据和平区地方志委员会1983年开始编写,1988年定稿,1989年10月出版的《和平区志》记载,应为“马路弯”。

     2、根据和平区政协2013年11月出版的《和平概况》记载,名称变为“马路湾” 。

     商埠地的路网呈现出几种不同风格:

     ●北正界,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地块组成。

     ●正界,市府大路至中山路之间区域,以北区域为规则的棋盘格。

     ●正界,中山路以至十一纬路区域,由北窄南宽的梯形地块组成。

     ●副界,规则的棋盘格。

     ●预备界,规则的棋盘格。

     商埠地路网多种风格的成因,大致为:

     ●北正界——先盖房子后修路,在张作霖于1918年下令正式建设北市场之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家、作坊、住宅区。

     ●正界——市府大路至中山路之间,最早做出的科学规划,在日本强行占地建设领事馆后,俄、德、法等国相继在此区域建设领事馆和官邸。

     ●正界——中山路至十一纬路之间,1923年开始正式建设时,附属地中华路以北路网已成型,为了与满铁附属地道路对接,以中山路和十一纬路为基准,规划东西向道路,三经街以西的南北向道路垂直于十一纬路。

     ●副界——以十一纬路和八经街为基准,划定平行和垂直十一纬路的棋盘状路网。

     ●预备界——与和平大街接壤,主要对接附属地

     1911年11月,京奉铁路得以通到市区,车站设在星胜寺附近(今皇寺庙东北岗维里),站名为奉天城火车站,为砖瓦平房。1913年,奉天城站铁路线向东延长至小西边门,将奉天省立第五小学校舍三栋平房改为站房,并更名为奉天新站,以区别南满铁路的奉天驿。

     1918年以前的北市场地区,以皇寺为中心的寺庙群,奉天公园,道路自成格局,使得商埠地当局在开始建设北市场道路之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数个商业区和住宅区。

     商埠地按照张作霖在1918年开辟南北市场的指示,对北市地区进行规划的时候,只能在已经形成雏形的街路基础上进行整理,这样造成了不规则“口”字形方格地块格局,地块又由各种胡同和便道分割成“里”。

商埠地皇寺庙会场景

     至1935年,北市场共有商户1121家,占当时沈阳城区商号的12%。其中百货业271户,占全市百货行业15%。商户包括商业、饮食、服务、修理、丝房、百货店、当铺、金户、钱庄、医院诊所、药房、钟表、杂货铺、米面铺、酒店、油坊、肉菜铺、浴池、电影院、戏院、茶座等。另有妓院、烟馆、赌场、破烂市、人力市等。

      1、北市商场

      2、大观茶园

      3、广生堂

      4、会宾楼

      5、永成源烧锅

      6、中央大戏院

      7、汇海泉

      8、奉天剧座

      9、永安大旅社

     10、春发祥

     11、英美烟草

部分图例如下

奉天剧座

广生堂

奉天英美烟草公司

群众电影院(原奉天保安电影院)

北市场牌坊

中央大剧院残址

大观茶园

皇寺路北侧已经拆除的2层长条楼。

     1906-1908年期间,日美英德等国先后在今沈阳迎宾馆、八一公园一代开设领事馆。1908年,始建领事馆周围一纬路(市府大路)、二纬路、三纬路、四纬路,邮局胡同等几条马路形成使馆区、北市场地带街路。

德国领事馆

法国汇里银行

日本领事馆

法国领事馆

     清政府制定的商埠地租用土地条文中规定:土地所有权永归商埠地。这样就使得外国人租用土地享有长期占有的权力。此外绝大部分外国商号不办理中国政府颁发的各类许可,外国侨民也不受中国法律和条文的约束。

商埠地街景

     因此,这些外国领事馆、商号、侨民所建设的房屋,严重影响了商埠地路网的规划,导致原有路网无法实施。

     此外,当时中国方面的许多政要、富I豪也纷纷在商埠地中山路至十一纬路区间购地建房,他们往往修建占地广阔极为奢侈的公馆,这也是造成路网呈现不规则形状的原因之一。

     汤玉麟公馆(上)与其子公馆(下)

     同泽俱乐部                                

     于学忠公馆

     南市副界的开发建设以八卦街南市场为起点,1923年后道路初具规模,这一区域的路网形成了完整的棋盘状格局。这一地区以八经街为核心,周边聚集了饭店、旅社、外国银行、医院。在1931年918事变之前,十三纬路至十四纬路之间只有三处建筑物,918之后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带开始发展,以铁工业、木工业、服装制造业为代表,集中在十三纬路、十四纬路一线。

     代表性工厂

     1、东盛铁工厂,1932年在东纬路设立,1933年搬迁至十四纬路,1945年后倒闭,沈阳解放后复工。1954年联合利民、久兴两家工厂成立公私合营东盛铁工厂。1964年试制手推拖拉机,更名为东盛农业机械厂。1964年部分迁到新厂区,1966年新厂区部分更名为沈阳小型拖拉机厂,旧厂区部分1969年更名为沈阳小型阀门厂。

     2、义成铁工厂,1933年初成立于九纬路,1939年搬迁至十四纬路,1945年后倒闭,沈阳解放后复工。1956年与其他工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忠和矿山机械厂,1963年与详记粮米机械加工厂合并,更名为沈阳内燃机厂,1964年合并于沈阳柴油机厂,工厂设在原处。

     3、桃园铁工厂,1941年成立,专供鞍钢各种水暖件,1945年后倒闭,沈阳解放后复工,1956年合并于沈阳起重机厂。

     南市场在最开始仅特指八卦街,后来才泛指东起三经街,西至光荣街,北为十一纬路,南达十三纬路的区域。八卦街的布局,按照八卦图案,从中心圈楼向四面辐射出四条主干道,然后修建垂直和平行于这四条主干道的路网,通过密集的路网和不断变化的方向,使人流连其中。

     如果我们把八卦街的路网翻转90度,再将其各条道路延长,再加上一个外框,那么会得到什么呢——棋盘格加斜交的路网。这说明八卦街的格局与附属地的格局是一样的,都是科学规划的结果。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为什么靠近光荣街这里有两个大长方形地块,东侧副界的道路到这里成了死胡同。

关东军693部队用房一角旧址

     这两个长方形,都是关东军在918之后强占的地块,十三纬路以北为关东军医院和家属区,就是今天的202医院及家属区。十三纬路以南为关东军693部队仓库,对外称关东军小野田联队。解放后打通十四纬路至光荣街,在其营房范围内修建了省交通厅、水利厅、冶金厅、水利科学研究院。

关东军陆军医院旧址新貌

     预备界在918之前只有1923年成立的东北无线电总台,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广播电视台,以及一些关内逃荒来的移民自建棚户。918之后被日本强占,满铁、关东军为首,在此区域建设了兴亚会馆(后来改为兴农合作社,解放后曾为鲁艺、省人大、联合资产使用)、住宅群、学校、电车库。       

东北无线电总台旧址

     黑线部分是通化街,原本可以从省电台后身直接通行到十三纬路,现在从玛莉蓝大厦以南段,变成居民楼的通道和单位的车道。

商埠地部分建筑及场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