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ycghzw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高考作文备考】2021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9
2021-05-27 | 阅:  转:  |  分享 
  
【高考作文备考】2021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9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车辆向前飞奔时,坐在车里的人常常觉得是周围
的景物在后退,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感受往往与客观世界的状况并不一致。请就此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
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引语,然后确定立意。“当车辆向前飞奔时,坐在车里的人常常觉得是周围的景物在后
退”,材料中列举了生活中很典型的主观感觉与客观事实截然相反的现象,于是启示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感受往往与客观世界的状况并不一致
”,这句话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观点或立意,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可见本次作文的话题为“主观和客观”,材料明确了话题和主旨,根据”请就此
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这个要求确定本次作文的体裁为议论文或哲理性散文,不适合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可以联想我们熟悉的一些成语,比如智子疑邻
、揠苗助长、想入非非、盲人摸象、闭门造车、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庖丁解牛等等,也可以结合熟语谚语或名言警句打开思路,比如,苏轼《石钟
山记》里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毛泽东说“我
们一定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否则没有发言权”。也可以借助找近义词的办法丰富写作内容,比如客观的近义词为理性,主观
的近义词为感性,可以结合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来写作。可以单向立意也可以辩证分析。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2.事不目见耳闻,
不能臆断其有无。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凡事要实事求是,切莫主观形式;5.让理性和感性并重,携手间
美好我们的生活。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03年,农历羊年,你们来到了这个世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正在
家里或幼儿园里的你们压在了废墟之下,你们与家人等来的第一声希望,是解放军带来的问候。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们与父母一起见
证了这个国家的兴盛,见证了中国体育健儿的拼搏。2013年“精准扶贫”开始推动,一群青年大学生来到了你们的村庄,开始帮助你们脱贫。2
021年,你们在教室里上课之时,听到了中印冲突中英雄遇难的消息。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中国全面脱贫,开始向2049年建国
100年的第二个目标前进。2049年,当建国100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你的母校(中华中学),邀请你在学校礼堂为母校的高中
生作报告。高考时你生逢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之际,2049年的你,已是功成名就,事业有成。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想请你讲
一讲18岁之前你受到了以上材料中什么事件、什么人物的影响,之后你是如何努力学习、工作,报效祖国的?同时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样的期望
?要求:请以“李华”的名字写一篇演讲报告。要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任务的作文。这段材料以时间为线索,列举了对一代人来讲的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03年出生,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2013年的精准扶贫,2021年的中印对峙。这些事件,有灾难,有牺牲,汶川地震从国家守护人民角度
、中印对峙从个人守护国家角度,彰显国家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同时也体现我们国家制度的强大,我们从灾难中重生的能力。这些事件,也有骄傲和
自豪,北京奥运胜利承办,彰显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精准扶贫卓有成效,体现科技力量和国家成就。同时,这些事件里面都是既有国家又有个人,
既有国家的整体形象,又有个人的牺牲、奉献精神。总之,这些事件里面涵盖的东西很多,需要考生深入挖掘。材料还给出了写作背景:2049年
,建国100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这是大背景;你的母校(中华中学),邀请你在学校礼堂为母校的高中生作报告,这是小背景。同时给出了
写作身份,你是中华中学的毕业生,2049年的你已功成名就,事业有成,这个身份在开始演讲时要有所交代,并且要注意时间不要理解错位,要
以成功人士的身份来作报告。具体要求是,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想请你讲一讲18岁之前你受到了以上材料中什么事件、什么人物的影响,之后你是如
何努力学习、工作,报效祖国的?同时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样的期望?这段话已经给出了写作内容和思路,就是从以上材料中选择几件事,谈谈它
们对你的影响,给你的启发,说明它们是如何让你努力学习的;最后还要给学弟学妹们提一些要求和期望。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
日,三星堆遗址新出土了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等文物,它们以独特的造型、成熟的治炼技术、神秘的象征意义再度吸引世人的目光,并引发诸多
争议。有些网友仅凭浏览到的部分图片和零碎文字就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外星文明遺存的产物,究其原因,他们对古代文明往往心存质疑与部薄;而有
些西方学者看到三星堆遗址文物与中国其他遗址存在较大区别,从而鼓吹“文化传播论”,强调中国文明是从西方文明的传播中オ发展起来的,并得
到不少国人的言目赞同;中国专家在综合研究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此次出土的相关文物充分体现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它们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实物例证,并且指出这有助于破除不少民众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偏见。针对三星堆遗址文
明起源引发的相关热议,某网站学习论坛正以“提高媒介素养,破除文化识”为主题举行交流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并传到
网上以供讨论。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
析】: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力图立足于高考评价体系,竖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课程标准》等,通过科学设计命题,
重视思辨能力与科学素养的考查,兼顾对中国文明的正确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白信,提升白己的媒介素养。材料共分为两句话。第一句列举
三星堆遗址考古中出上的文物,概述文物的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是写作的背景材料。学生既由此获知相关写作的背景知识,也对中国文明杰出
文化产生感性认识。第二句主要阐述相关争议的三种观点及深层原因。(1)部分网友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贸然将“三星堆文明”与“外星文明
”挂钩,从浅层次上来说,这些人缺少科学的媒介素养,对网络信息不加甄别、审视,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传播不实言论,从深层次来说,网
友的这种言论也折射出部分中国人对自己文明的成果、文化的不自信,是一种文化自卑情结在作祟。(2)外国学者只是简单凭借“三星堆文明”与
其他中华文明存有差异的现象,就鼓吹“文化传播论”,其实质是对中华文明的污名化与狭隘化,而有些国人对这些外国学者的观点,不加思考、验
证就盲目接受,这恰恰证明自身的文化短视,以及面对信息时,不加辨析,一味迷恋权威。(3)中国专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见解
,指出“三星堆文明”文物证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同时强调这也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中原文化中心论”,这有助人们更加
理性客观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也有助于培养人们正确认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五四青年节到
来之际,全国各地955位中学生以《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为题,写下了对未来的思考。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不想做一个遗忘历史的人,
我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复兴中学某班级围绕上述话题展
开讨论,作为班级学生,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交代了“五四青年节”的活动背景,以及“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活动
主题。第二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分类列举出“我不想做的”三种人,第二句话转换情境,设想将来“我”可能对后辈提供的正确引领和示范作用。
材料从不应成为的“三种人”角度,反面提醒青年一代,要对周围社会宽容以待,对历史镜鉴铭记于心,对家国民族热诚挚爱,对后辈来者无愧垂范
。本次作文情境鲜明,为考生完整准确审读材料提供了具体环境,又能紧扣重要的社会生活,角度丰富,启发性强,有较好的“立德树人”的考查功
能。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柳宗元的《种树郭索驼传》,谈到郭橐驼种树的技巧,“索驼非能使木寿且孳(繁茂
)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习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结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
复顾”。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其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这个问题先让同学们陷入深思,后又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学习应该“顺木
之天,以致其性”,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主动发挥自身的潜力特质;有的同学认为,学习需要干预和管理,应该“旦暮抚之”,不可“
去而不顾”;有的同学认为,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加以约束,正确引导……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
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本题材料讲
了在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柳宗元的《种树郭驼传》,谈到郭驼种树的技巧时,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其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这个问题先让同学
们陷入深思,后又展开激烈的讨论。树木与育人有很多相通之处,那么在育人方面,我们可以向郭橐驼学习什么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
学生“成为他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生长,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可是,“放养”不是“放纵”,“放手”不是“无为”,积极的
引导和约束也是必需的。这道作文题立足育人话题,考查学生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辩证性。[参考立意]1.最好的育人方法是尊
重学生个性,顺应天性,做到因材施教;2.“放养”不是“放纵”,育人也需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精准培养;3.教育要讲究艺术性,既要给
空间,也要有约束,主张张弛有度。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2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
以学长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
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
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请综合分析上述材料,以“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文题解析】:材料第一段选自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仍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怀疑、信仰
。语段的前两节是从反面说这个时代让人“怀疑”,因为有时会“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学术不等于权术”,“风骨远胜于媚骨”。最后一句是说
“因为坚强和信仰让人屹立不倒。”1.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2.信、知、行,摈怀疑,得大成;3.坚定信仰,知行合一;4.用脚踏实地的
奋斗坚定信仰。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学校广播站有一个“心灵驿站”栏目,经常收到同学们诉说内心困惑的来信,例如“我和父母
产生了矛盾,该怎么办?”“学习这么紧张,我该怎么处理兴趣爱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老师要我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我真的不知道我将来
适合做什么。”……栏目组觉得应该倡导大家都来思考自己的困惑,分享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所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以“成长有困惑,爱
思才会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征文的要求为:①写出自己的困惑,同时也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力争给人以启迪;②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
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③题目自拟,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和套作。请你写一篇文章参加这次征文
活动,注意在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文题解析】:首先,准确把握写作要求。这方面,题目中已有提及。一是作文内容必须涉及
两个方面,即“困惑”和“思考”,既要写自己的困惑,也要写自己的思考,缺一不可。二是写作素材既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身边人的经历
,但需要注意的是,困惑一定要是自己心中产生的,而不是别人的。三是文体有限定,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其他文体不能写。另外,要根据文
章主题或内容重新拟定题目,最好不要直接用“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赢”作为文题。其次,围绕“困惑”选定写作方向。成长中的困惑非常多,
而且由于成长背景不同,每个人遇到的困惑各不相同。因此,构思的第一任务就是确定写哪种困惑。所谓“困惑”,就是指内心感到疑惑,不知该怎
么办。凡是能让你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和事都可入文。比如不明白自己为何总是嫉妒别人、明明很爱父母却总是无法跟他们好好沟通、不好意思拒绝别
人的无理要求、不明白为何有些同学越来越自私、不明白为何同桌变得爱慕虚荣、不明白有些人为何那么冷漠、不明白为什么诚实会遭人嘲笑……可
把自己最受折磨、最想知道答案、思考最深入的困惑写出来。第三,在“爱思”上深入挖掘。诉说困惑只是写作的前奏,或者说是引子,作文的重
头戏应该在“思考”上。这里的思考,既包括对困惑产生原因的分析,还包括如何消除这种困惑心理,让自己健康成长。可以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体现着作者的见识,也决定着文章的高度。另外,思考时,千万不要忘了“明”这个字,它意味着你要战胜困惑,所以,作文的立意一定要是正面
的、积极向上的。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五一节前夕,学校团委发出通知:决定在4月28日放假前利用2
节课召开全校劳动之美的动员大会,研究如何健康有序在全校开展经常性劳动活动。通知一出,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反对的师生认为高考临近
,要高三学生参与,耽误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但也有不少师生持赞成意见,他们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至于家长,普遍认为,
分数才是硬道理,高中学生不必参加劳动。针对以上争议,假如你是某一方,你是如何说服对方的呢?请拟写一篇发言稿,发表你的看法,体现
你的思考、判断、权衡和比较。【文题解析】: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关键要抓住“你是某一方,你是如何说服对方的”一句进行思考。首先需要确定
“某一方”是谁,“对方”又是谁,也就是说,你代表谁发言,主要说给谁听。具体来说,“某一方”可以是老师,“对方”就应当是学生和家长。
“某一方”也可以是学生,如果你对团委决定持赞成态度,“对方”就是反对团委决定的对象;如果你对团委的决定持反对态度,“对方”就是支持
团委决定的对象。“某一方”也可以是家长,“对方”就应当是学校,是支持团委决定的对象。对方不同,写作的角度。写给学校,从肯定角度谈
,学校的做法可取,这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劳动的习惯,又贯彻了上级的指示;否定角度,学校的做法不可取,高三学生高考临近,要高三学生参加,
乃不知道轻重缓急。写给师生,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既能熟悉技能,又能锻炼体能,还能体验劳动之艰辛或快乐,磨刀不误砍柴工。写
给家长,为分数让学生不参加劳动,危害颇大,长此以往,势必把学习当作负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如何说服对方”,这
就需要了解对方的基本观点,在了解对方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寻找说服对方的理由和依据。心中没有“对方”,不考虑“对方”的观点和理由,只根
据自己的观点写下去,很难说服对方。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
,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一个看似随意的话题、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回情不
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可能造就了你未来的样子。材料中“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
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文题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生活中的现象。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常常是自我选择的一种投射。这句话将材料的叙述转移到我
们自身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这句话是对命题进行具体的诠释和限制。“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
塑造”指出自己的喜好会受“同类信息”影响。人与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所有的一切犹如就在你的身边,你应该更深入思考该作出怎样的选择。这个
世界的一切环绕着你,塑造着你,你到底是总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还是在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作出新的选择
呢?第二句,在“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的背景下,“一个看似随意的话题、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回情不自
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是对“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诠释和限制,同时也是本次写作的提示和写作的出发点。“可能造就了你未
来的样子”提出了你的选择是你未来样子的开始,命题者期待你作出正确恰当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考生可以针对第二句话的提示去展开联想和思考构
思作文。参考立意: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2.同“趣”相应,同“好”相求;3.用互联网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4.借助互联网
,成就更美好的自己;5.网上冲浪,浏览从心所欲;6.同“趣”相应,惺惺相惜来点赞;7.同“好”相求,情不自禁去分享;10、阅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铺对联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鲁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人不只有生活的苟且,还要有诗与远方。——高晓松少年
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和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两到三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六句名人名言。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出自己的理解,可写范围很
宽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名人名言,从名人名言中找到写作的角度。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意思是,在朝廷做官
为百姓担忧,在地方做官为君主担忧,这句话体现了范仲淹的一种责任意识;②“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意思是,只希望人类没有疾病
,不在乎货架上药品积满灰尘,表达了人生的美好愿望(理想)和追求,也体现了一种心怀天下的情怀。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意思是我们以博大的襟怀和普遍的悲悯,关心我们的周围和周围的人们,讲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思是,保卫国家是那些做君做臣吃俸禄的人的事情,老百姓不用去管;保住天下,才是每一个老百姓要努力的,表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⑤“人不只有生活的苟且,还要有诗与远方”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现实的一地鸡毛,但还应有理想有追求。⑥“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意思是,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即年轻人应当有理想,有追求。对以上名人名言解读后,考生不难发现,材料①③④谈的是责任担当的话题,②⑤⑥谈的是理想追求的话题,也可以谈追求理想,承担责任。导语告诉我们可以写悲欢(忧与乐),可以写追求、理想、抱负,也可以写胸怀、境界等等。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在写作中,考生不论选哪个组合,只要扣住所选材料的话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就行。
献花(0)
+1
(本文系ycghzw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