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鲁王陵陵址是刘伯温勘定的吗?

 日月存心 2021-05-27

明鲁王陵陵址是刘伯温勘定的吗?

郑建芳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园——鲁荒王陵位于邹城市区东北九龙山南麓,陵区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300余件,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陵区建筑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群山围护,藏风聚气,一派皇家气派,可谓风水家所推崇的“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的“风水宝地”。

      荒王陵背靠九龙山,九龙山山体全长5公里,逶迤起伏,九峰相连,九起九伏宛若一条遨游的神龙,龙首垂头下顾,神龙周围玉皇山、亭山、马鞍山、卧虎山、凰山、云山、四基山等群山攒集,分列左右,层层护卫。左侧凰山如青龙盘卧,蜿蜒连绵;右侧玉皇山似白虎盘踞,卧俯柔顺;前面朱雀山似朱雀翔舞,遥想呼应,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神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各司其职护卫着陵墓,可谓“四象毕备”。九龙山、凰山、玉皇山三条山脉中,九龙山最高,凰山次之,玉皇山最低,既符合“风水论”中主山高于青龙、青龙高于白虎的定论,又有利于形成“西风雨”局部小气候,民间农谚西风雨,杀百虫,五谷丰登,极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三条山脉的山势,有利于形成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造就优越的生态环境,扩大土地的多宜性。有山有水有平地,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地方理所当然被认定是吉祥福地,这也与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古国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正所谓“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九龙山前群水汇流,东麓有一泓九龙清泉,当地百姓称为溪湖,是白马河的发源地。丰水时节河水潺潺,屈曲流淌,环抱陵前,生机无限。山水之间空旷地带明堂布局分明,地势宽敞,架隔为平畴良田,有成片的树林和果园,一派温馨、安居乐业的田园风光。白马河是邹城境内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也是邹城主要防洪、排涝、航运、灌溉的主要河道。邹西平原的形成,膏腴之地的造就,经济强镇的发展,古代“邹鲁圣地”的辉煌,都与白马河息息相关,其功不可没;白马河在邹西平原上的河道迂回曲折,正中风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势,“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这样的流水地貌,既提供了农业灌溉水源,又提供了水运交通的便利,也提供了物产丰富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宝地。

      屹立在风水宝地上的荒王陵,是明代藩王册封制度的重要见证,错落有序的建筑与蜿蜒起伏的山峦,曲曲柔媚的水流,葱郁茂盛的植被共同编织了一个风景如画、充满生气的和谐环境,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荒王陵陵址地处如此风水佳地,当年是如何被选中的呢?民间传说是由精通地理风水的堪舆家刘伯温所选定。

      刘伯温(1311~1375)名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过人,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深思好学,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造诣颇高,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才子名士。朱元璋起兵造反时了解到刘伯温的本事,两次向隐居青田老家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将刘伯温作为自己的谋臣和军师。他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在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里,他常常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并且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我国自春秋战国以后,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繁缛的祭祀和墓葬制度。因此,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选址均格外重视。为逝者选择好的墓址,上可尊奉祖宗尽送终之孝,下为荫护子孙可启后之谋。历代帝陵、王陵的择址,被认为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皇室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江山永固。在中国古代帝王历史上,朱元璋应该说是所有封建帝王中最注重风水的一个皇帝了,他不但极其注重皇宫都城风水地理选址问题,还十分看重朱家墓地风水,以求子孙永继、皇权永固。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后,他就忙着组织天下地理风水大师,着手为自己和分封各地的王子们选定陵址。为朱檀选陵的任务自然落到了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运筹帷幄的刘伯温身上。

      传说刘伯温带领一班人马为鲁王朱檀卜选吉地,在众人陪同下,刘伯温乘坐一辆马车,从岩岩泰山脚下,到济宁古运河畔,从巍巍沂蒙山脉,到宽阔鲁西平原,他踏遍了兖州府的山山水水,相地形,找风脉。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日夜奔劳、驰骋奔波的刘伯温最后来到了九龙山前,只见九龙山九峰逶迤,似一条卧龙由北向南横卧在邹鲁大地上,他一眼就看中了这里,认为这才是鲁王陵寝的最佳选地。于是,刘伯温又和随从一起,漫步登上了九龙山南麓,此处正是“龙头”位置。站在“龙头”之巅,向南望去,只见青山环抱,林木苍翠,山前一马平川,地形开阔,河溪潆洄,远处朱雀山遥遥相对;东、西两边卧虎山、玉皇山纵横左右;“龙头”脚下一股泉水蜿蜒流淌。整个区域四象俱全,正所谓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的形胜宝地。刘伯温顿时心旷神怡,不由叹道,好一片风水宝地!他一指脚下,对随从命令道:鲁王陵地就是这里了!此为龙王含珠,属上上穴。他立即绘制了地图,回南京献给了太祖皇帝。皇帝看了地图,十分满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鲁王朱檀中毒去世后便下葬于此。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分封制,除将长子朱标封为太子,幼子朱楠夭折外,其余二十四子陆续分封在全国各重要州府。“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多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均礼。”(《明史·诸王传》)明洪武三年(1370),朱檀出生两个月被封为鲁王。初封为鲁王时,朱元璋就遣使祭告山川,文曰:“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十有六年。枝叶茂盛,子孙十有一人,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为第十子檀建国于鲁国,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神,其词非必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醴,申祭告,惟神鉴之。”朱檀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在诗歌方面很有天赋,深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不仅遣使往祭鲁国山川,还亲撰祭文,对朱檀的疼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檀十五岁就藩兖州,兖州升州为府,规模扩大,明《兖州府志》载:“府城以滋阳县附郭,设四座城楼,东为宗鲁门,西为望京门,南为延薰门,北为镇岱门,府宫围城垣备极宏敞,埒如禁苑”。下辖四州二十三县,四州有:济宁州(今济宁地区)、沂州(今临沂地区)、东平州(今泰安地区)、曹州(今菏泽地区);二十三县有:邹县、曲阜、泗水、峄县、巨野、郯城、郓城、寿张、滕县、城武、鱼台、单县、定陶、曹县、阳谷、东阿、平阴、汶上、滋阳、宁阳、费县、嘉祥、金乡,成为大明王朝的重要藩地之一。就藩兖州后,朱檀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希冀长生不老,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最终适得其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本来有大好前程的鲁王中毒身亡,年仅19岁。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其行为荒唐,谥曰“荒王”。

      据有关史料记载,朱檀死后,鲁王府大兴土木,开始营建陵地。四年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檀墓建成竣工。鲁王朱檀为明代第一个去世的亲王,其陵墓的营建为亲王当中第一座,时值明王朝百废待兴,许多典章礼制尚无明确规定,陵墓营建时间及其费用未见记载。但陵墓建制和诸多礼制为朝廷制定亲王陵墓建制作为依据,据《明史》载:“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樉薨,诏定丧礼,礼部尚书任亨泰言,考宋制宜辍朝五日,今遇时享,请暂辍一日,皇帝及亲王以下至郡王及靖江王宫眷服制与鲁王丧礼同,皇太子服齐衰,期亦以日易月,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从之。定制亲王丧辍朝三日,礼部遣官掌行丧葬礼,翰林院撰祭文,谥册文、圹志文,工部造铭旗,遣官造坟,钦天监官卜葬,国子监监生八名,报讣各王府。”由此可知,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秦愍王死时朝廷制定明代藩王丧葬礼制,原考宋制宜辍朝五日,后定服制与鲁王葬礼同,上辍朝三日及其他礼制,均按鲁王葬礼定制,因此可以说,鲁王丧葬诸仪为朝廷制定亲王礼制所参考沿用。

      事实上,明洪武八年(1375),刘伯温就离开了人世。史料记载,他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派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服用御医所开药方后,他感到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十分痛苦。刘伯温带病觐见了朱元璋,婉转禀告他吃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加重的情形。朱元璋听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宽心养病的安慰话,促使他相当心寒。尔后,已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物,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几天之后,自知来日不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完后事便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由此可知,刘伯温去世时,鲁王朱檀年仅五岁,还没有就藩兖州府,不可能开始为其选定陵地。朱檀去世开始营建陵墓时,刘伯温已去世十四年。因此,荒王陵陵址不应是刘伯温所堪定。 

作者为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

(原载:济宁历史文化丛书《济宁历史文化之谜》,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委员会编,2015年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  END  ——

大家都在看

@大明鲁藩风云三百年

@明代鲁藩奉国将军朱健根所作《抱朴子叙》

@趣谈中西历史同期两对君臣的“同”与“不同”

@关于客家人的考证

@朱氏状元的书法高悬朝鲜国门,整整300年!

@洪武大帝的白话圣旨

@河南朱氏简考

@洪武大帝的白话圣旨

@宅心仁厚而才华横溢的大明第二任周王朱有燉

@大明潞简王朱翊镠的真实面貌

@建文君宠五朵山修道之说

@张岱和他的鲁藩旧事

@明代监国鲁王朱以海的传奇故事
@天朝忠孝无双士,鲁国人文第一家
@他不仅是一代帝王,写的诗也很霸气!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五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四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三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二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连载一)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