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李嘉诚全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山阴张侯 2021-05-27
《李嘉诚全传》个人读书心得
 

我觉得还是先从李嘉诚的童年讲起。因为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太大了,无论这个人的一生是贫穷还是富有,童年对他的影响都是挥之不去的。
 
而且,具体到李嘉诚来说,他的很多习惯都是童年养成的。这些习惯有生意上的,也有生活上的。
 
香港有很多研究相术的人,他们说李嘉诚走路时步子迈得很大、双臂左右摇摆,有这种特点的人绝非凡人。这种相术是否精准见仁见智,但李嘉诚的这个习惯确确实实是青年时养成的。
 
刚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为了省钱,李嘉诚从不乘出租车,要么乘公共巴士,要么就步行。我们很难从他快步如风的行走中看出他是那种性情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他的时间太紧了,既要省出租车费,又要讲究效率。事情一办完,就差不多到中午了,李嘉诚再急如星火地赶回筲箕湾,检查完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连餐桌都没有,大家都是七零八落地蹲在地上。
 
为了省成本,长江塑胶厂最开始招聘的都是一些农民,连最简单的生产和操作流程都需要进行培训,厂里用的机器都是其他塑胶厂不要的破旧设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香港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个穿着廉价西装,健步如飞、形色匆匆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李嘉诚。
 
虽然很多大佬起家时都饱尝辛酸,但像李嘉诚这样,早年创业时既当操作员又当业务员,整天和工人们一起睡在厂子里的,还是少之又少。
 
对于当年的李嘉诚来说,最苦的还是不知道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是否有前途。
 
虽然此后长江塑胶厂推出的塑胶花风靡全香港,但当时,李嘉诚自己也不确定塑胶行业有没有前途。
 
这和现在马云、王健林这些大佬不同。虽然他们创业时也吃过不少苦,但得益于信息资讯的发达,他们至少知道自己从事的行业大有前途,只是以何种方式取得成功的问题。
 
至于后来,李嘉诚廉价收购地皮,进军房地产业也是偶然,至少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李嘉诚的创业路上没有人指路,一切全靠自己摸索。
 
从这一点,就可以有力地驳斥那些“李嘉诚起家是沾了舅舅庄静庵的光”的论调。那种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沾了某某人的光的论调,是最没有出息的人的自我安慰。因为只有这么想,他们才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
 
当然,转型做房地产之后的李嘉诚,确确实实靠资本运作和搞人际关系将长江集团做大了。但他早年的起家,则毫无疑问靠的是自己的奋斗。
 
1957年,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畅销全港,小小的工厂的营业额也因此突破了1000万。
 
从这一刻起,李嘉诚彻底告别了贫穷。但如果这样下去,他此生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工厂主,最多是中产阶级里的中上层,和富豪两个字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如今,百亿身价的超级富豪有一半都是地产商。可当年并非如此,财富更多诞生于在金融、航运、贸易、零售、能源等行业,富甲一方的地产商并不多。这意味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房地产是不被看好的行业。
 
能够下决心进入不被人看好的行业,这无论如何都需要超常的魄力和眼光。
 
世上绝大部分渴望成功的人,当你让他进入一个普遍看好的行业时,他说“这么多人看好,竞争一定很激烈”;当你让他进入一个不被看好的行业时,他又说“如此不被人看好,风险一定很大”。
 
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这怨不得任何人。
 
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建造了一座大厦。那时,香港正处于地产业的低潮,自己建造厂房比租赁便宜、实惠。李嘉诚看到,香港社会情况比较稳定,正从转口贸易港逐渐迎来工业大发展的新阶段。港岛居民的增长率在快速上升,商贸业也在迅速发展。
 
而香港面积不大,有许多土地还有待开发,香港市民需要大量住房、工业厂房和商住楼宇,发展房地产业将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这时,他手里已经积聚了有一亿港元的资金,必须主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发展新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他开始问津地产业,向地产业进军。
 
事实上,当年李嘉诚要想投资,也只能选择地产业。
 
李嘉诚起先只是一个小工厂主,没受过完整的中学教育,英语水平也不好,肯定无法从事金融业,而科技含量高的精密制造业他也不懂。
 
站在历史的后来者,很多人批评李嘉诚是什么地产霸权。但当年,房地产是个不被看好的高风险行业,而以当年李嘉诚的知识面和信息储备,他也只能将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
 
看清这一点,就会明白,批评李嘉诚是所谓地产霸权的观点是非常可笑的。
 
当然,李嘉诚不是神,甚至也不是什么超人。他的投资也有不少失败案例,而且,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他或许早就破产了,这也是没必要讳言的事。
 
李嘉诚的贵人,第一个当然是他舅舅庄静庵,这个无需多言。
 
李嘉诚的第二个贵人,是他的原配庄月明,这个也毫无疑问。
 
李嘉诚的第三个贵人,则是船王包玉刚。
 
1978年7月末的一天,在香港文华酒店一间幽密的客厅里,刚刚度过50岁生日的李嘉诚,秘密约见了60岁的“船王”包玉刚。
 
两人迅速达成一宗交易,李嘉诚把自己在公开市场收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6元每股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作为交换,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一个决定两家英资龙头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达成了。
 
从结识包玉刚开始,李嘉诚生意场上长袖善舞、善于结交权贵的特点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小富靠拼搏,大富靠人脉。这一点在李嘉诚身上体现得太明显了。
 
这一点对他的次子李泽楷影响深远。在李泽楷创建盈科电讯以及推进“数码港”的事业中,好几次面临危急关头,李泽楷都亲自出面和董建华、默多克等政商界大佬洽谈,从而在生意场上夺得先机。
 
这没有什么隐晦的,大生意都是靠人脉做成的,这本是常识。但这人脉背后,是李嘉诚从在茶馆当伙计时,学会的对各行业人们一言一行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揣摩和把握。
 
很多人年轻时不把心思放在察言观色、体会揣摩人心上面,等人家成功了,又说他是靠人脉成功的。这不是很可笑吗?
 
今天先分享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