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开封将迎来第三次城市复兴?

 山阴张侯 2021-05-27

这是山阴张侯的第416篇原创文章

文/山阴张侯

一、开封的家世不简单,并非没落贵族

首先,让我们翻看历史,回顾开封的命运……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中国很少有像欧洲那样绵延不绝的贵族世家,而孔子世家可以说是唯一的例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发现其中的脉络。

孔子先人在商朝属于帝王之家,在周朝是诸侯之家,是宋国诸侯,后来从宋国到鲁国,逐渐成为一般的贵族,到了孔子那里,几乎掉入了平民阶层,所以孔子才说:“吾少也贱”。不过,此后触底反弹了,在长达2000多年里,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贵族世家地位。其延续时间之久、地位之高,世界第一贵族世家的称号是当之无愧。

与孔子世家一样,开封的“家世”同样源远流长,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春秋初期,一代霸主郑庄公远交近攻,韬光养晦,几十年的时间里,使郑国从一个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一跃成为中原第一大国。开封城的建立,最早就可以追溯到这里。当时,郑庄公在此修筑仓城用来储存粮食并取名“启封”,意思是“启拓封疆”(后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为开封)。

战国时期,郑国的土地被魏国、韩国蚕食,后来魏惠王扩建启封城,将国都从安邑迁到此处,并更名为大梁。依托魏国的强盛国力,魏惠王在大梁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魏惠王也因此被称作梁惠王。

从魏惠王开始,历经魏襄王、魏昭王等6代国君,魏国皆在此建都。在此期间,大梁始终是是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载,当时大梁城共有12座城门,是战国时期繁荣一时的名都大邑。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受秦王嬴政之命,前去攻打魏国大梁。王贲采用水攻战术,引黄河水入鸿沟,滔滔河水彻底冲毁了大梁城,致使城毁人亡,魏国灭亡。昔日的繁荣昌盛,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大梁城终究还是随着魏国的灭亡而衰落了。

如同春秋战国时期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开封这座城市“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那些纵横捭阖、合纵连横的战略基因,亦随着历史兴衰注入了开封的城市骨血。

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都于开封,因此有“七朝故都”的称号。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成为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从世界历史来看是其巅峰时期,“世界之都”的称号也是当之无愧的。

此后,开封的地位每况愈下,由国家首都变为省城,到了1950年又丧失了长期保持的省级政治中心的地位。虽然如此,由于长期形成的底蕴还在,一段时期内,开封在河南还能保持住第二的地位。但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开封真正跌入了谷底,其经济实力一路滑落到河南倒数第一、二位。

笔者曾从《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想象汴京的繁华、典雅、高贵,总而言之,心向往之。于是曾在2003年亲临其境,然而,想象中的汴梁与现实中的开封有天壤之别,大失所望。

不独笔者自己(我在开封读大学),我想大多数了解中国历史的游客去过开封后,都会有相同的感受。不独中国人,外国人也同样如此。

《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NicholasD.Kristof)也去过开封,也有同样的感受,并在2005年5月22日,直接用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于这种反差,他在文中大发感叹:“公元1000年,坐落在泥沙淤塞的黄河岸边的古城开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今天的开封肮脏贫穷,连个省会也不是,地位无足轻重,所以连机场都没有。这种破落相更让我们看清楚了财富聚散的无常。11世纪的开封是宋朝的首都,人口超过一百万,而当时伦敦的人口只有15,000左右。”

由此看来,今天开封作为“没落贵族”的地位,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无疑都处于低谷,就像当年的孔子几乎落入平民阶层、处于其家族历史地位的最底层一样。孔子世家触底后强力反弹,那么开封能否触底反弹?

二、开封的基础条件不差,具备触底反弹的可行性

触底与反弹并无必然联系,触底后也有可能只是做横向运动,期间夹杂着一些有气无力的反弹,然后再接着继续下跌。因此,触底后能否止跌回升、展开强劲反弹,还要视其自身的情况以及外在的其他因素而定。

就开封来说,它已“跌入谷底”显然是事实,至于能否强劲反弹,首先要看是哪些因素导致其地位“跌跌不休”以及这样的因素是否依然产生作用,其次要看它自身的“基本面”有无好转,第三要看有无巨大的外在“正能量”为其反弹提供强大的动力并且能否抵消掉导致其下跌的负面因素。

导致开封衰落的一些因素是其自身无法掌控的,归纳起来大体有三个:天灾人祸、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以及政治地位的降格。

频发的自然灾害是导致开封一路衰落的罪魁祸首。有研究指出,从东汉到唐代,黄河曾经有八百年没有发生大的泛滥。隋唐以后,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使得黄河中游的土地流失非常严重,导致黄河频繁决口。据《开封黄河志》记载:从1180年到1944年的 764年间,共决溢338处,造成开封城7次被淹。

而且黄河之水还多次被当做“战争武器”来使用,给开封带来灭顶之灾。比如,明末李自成决堤水灌开封城;最近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防止日寇进犯中原,花园口黄河大堤被炸开。

开封因河而兴,也是因河而败。开封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正是得益于发达的汴河水运。宋以后的金朝将黄河改道,导致汴河的彻底毁灭,开封由此失去了水上交通枢纽的地位。

后来当铁路兴起时,平汉铁路没有经过当时作为省会的开封,开封也因此失去了成为铁路枢纽的机会,这又为它后来失去自己的政治地位埋下了伏笔。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这是对开封最后的致命一击,开封失去的不仅仅是政治地位,还失去了大量精英人才。当时开封人口36万,而郑州只有3万人,7万城市精英迁至郑州导致开封元气大伤。

在上述三个导致开封衰落的因素中,水患、战争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今天已不复存在,至于交通枢纽和政治地位的下降,大环境的变化则可以抵消其中一些负面影响。

开封的历史曲线,与中国整体趋同,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巅峰,也几乎亲历了中国的每一场重大劫难;但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开封的反弹落后于中国整体的反弹,开封的发展曲线相对滞后,而今正在奋起直追,初露峥嵘。

1994年2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一篇《开封何时能“开封”》的文章指出:人称郑汴洛,曾以“豫老二”闻名的开封,在改革开放中落后了,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都在全省后几位。

近年来,开封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来在全省各项经济社会排名上,开封总是徘徊在中间偏后位置;二来曾经领先全省的“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先后被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追齐,而今更被“洛阳副中心”全面赶超。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下,这座曾经承载着繁华和梦想的城市,如今,似乎已经沦为配角。

2019年河南省各地市GDP排名中,开封以2364多亿元的总量排在第12位,不仅远远落后于郑州和洛阳,甚至不及同属豫东地区的周口和商丘。常住人口不到五百万、城区建设甚至比不上一些县城……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不是一年两年了。在省内城市都在比拼赶超的新时代下,要说开封不“焦虑”,显然是自欺欺人的。

开封的衰落,有外部因素,也有其自身因素。从自身因素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存在重近期计划、轻长远规划,重招商引资、缺产业培育的现象。比如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玻璃城”,20 世纪60年代的“化工城、电子城”,20 世纪70 年代的“轻纺城”,20世纪 80 年代的“旅游城”等脱离实际、难以持续的发展方向,使开封长期处于缓慢、落后的发展状态。

开封,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好在,近几年开封已经开始强劲反弹了。2007年以来,开封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在河南全省18个地市中稳居前五。到了2016年,同比增长8.5%,经济总量达1748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在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开封经济依然高位运行,各项指标逆势上扬。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上面这些数字发出了强烈的信号,显示开封开始强劲反弹,同时也说明“外部正能量”开始对开封产生积极作用。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开封来说,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为国城市发展战略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这一需求,而且还赶上了国家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了“文化兴国战略”,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要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那么,开封在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中的处于何种地位?同样是在2011年10月,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而在2011年年初,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示范园区,不仅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整个中部六省也就独此一家。

2013年度环球时报总评榜揭晓,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评为“年度最受国际关注中国文化园区”。

2014年12月, 开封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开封要以文化旅游业等服务业为发展方向和重点。《意见》提出,围绕促进全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总目标,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全面提高服务配套水平。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到2020年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目标初步实现。《意见》要求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开封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以“游、购、娱、吃、住、行”六要素为主的配套服务水平,加快文化旅游业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进程。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业对新兴副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力争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增长16%,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以上。加强旅游宣传,创新营销方式,强化与国际组织合作,加快发展入境游,提升我市文化旅游国际知名度。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市委、市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快了开封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为开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年7月2日,《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在郑州举行。按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等与会专家的说法,郑汴许“金三角”区域是在郑汴一体化基础上,通过加快郑许一体化进程,突出郑州航空港区开放门户作用,构建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心,以开港产业带、许港产业带、郑开“双创”活力走廊为支撑的郑州、开封、许昌“黄金三角”区域,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提质发展。

2019年10月,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郑州、许昌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策略。

《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发布后,如何重新思考郑州、开封、许昌三座城市的发展策略,成为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2020年9月1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据省发改委主任何雄介绍,在郑州都市圈“1+N+X”规划体系引领下,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制定中。开封应以纳入规划区的郑汴港核心引擎区为契机,不断强化文化休闲与国际交往功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郑州都市圈的文化中心。

从上述的政策描述中不难看出,开封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时,可以享受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以及自身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三重政策好处。三重政策叠加,将给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强大发展动力。

由此可见,开封可以说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中之重,甚至将其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也不为过。

给开封这样的定位不仅源于开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在于它在整个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贡献。开封是孕育宋文化的土壤,是其繁荣鼎盛时期的见证者,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那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的巅峰,而且影响深远,流传至今,正如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说的“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有八九”。宋人的气节与文化财富仍然是哺育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开封另一个重要性体现在它在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上。近年来国家为提高中国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对外的一张人物名片的话,那么开封可以被打造为国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张城市名片。宋代在西方众多学者眼中是一个“黄金时代“,因此作为宋代首都的开封从来就不缺乏国际知名度。早在马可波罗时代,它就已扬名世界;在上海世博会上,《清明上河图》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开封的风采;《纽约时报》上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云烟》一文再次向世界展示开封,尽管这一次所展示的是其沧桑巨变。开封是中古时代世界城市发展的巅峰,为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至今受到世人的膜拜。开封也有资格享受同样的对待。

但开封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在哪里?开封是一个内陆城市,没有港口,没有机场,因此没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渠道。不过,“郑汴一体化”为开封提供了增强自身国际化程度的渠道。

三、开封的资源得天独厚,必将迎来复兴

翻阅史册,我们发现:开封最辉煌的时期分别是北宋和明朝。

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鲜活地展现了北宋时汴京的商队、茶肆、楼馆、船夫、卜算、当铺以及各种手艺人你来我往的繁华场景,可谓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雏形。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汴京取消宵禁,打破了以往的市坊分离制度,晚上居民可在城内自由活动,商场和购物街“24小时营业”,热闹非凡。从这一点来说,开封实际上是北方“夜经济”的发源地。

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文化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北宋崇宁至宣和(1102—1125)年间,汴京城内遍布供人们看戏、娱乐、休闲的“瓦肆勾栏”,大的勾栏可容纳数千观众。勾栏内百艺杂陈,看客们此起彼伏,络绎不绝,“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明朝时,开封经济繁荣、影响力大,此时的开封聚集了大量的城市人口,有“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北京、南京)”之称。在明朝统治的200多年中,开封的商品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市民文化也十分繁荣。 明朝初年,汴河尚未完全淤塞,开封城仍能依靠汴河转运物资。汴河淤塞之后,开封水运又以黄河为主。

明成祖建都北京以后,对大运河进行了进一步的疏浚。此后,开封的陆路交通和转运贸易都逐渐发达起来。据《松窗梦语》记载:“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达于四方,商贾乐聚。”到了仁宗、宣宗朝,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此时的开封,市场上货品充盈、络绎不绝。城市沿街的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连城关也很繁荣。其规模和发展程度,即使和北宋时期相比也不逊色。

历史沧桑,光阴斗转。如果说北宋和明朝分别是开封城市史上的两次伟大复兴,那么,今天我们强烈呼吁并期盼开封的第三次城市复兴。

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有500多年,作为州府及省会的历史将近700年。在绵延的历史积淀下,开封的文化资源可谓俯拾皆是。由于北宋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变革期,其文化不仅传承了前代的精髓,集历代所有文化之大成,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上,连通南北的大运河给开封带来了发达的贸易,促进了市民消费社会的形成。宋代汴京的盛况,远非一幅《清明上河图》所能描述殆尽。根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的研究,北宋时,汴京繁荣灿烂的文化对周边的辽、西夏、大理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经济文化的发达,让这座城市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宋文化是一种风雅、包容、闲适的士族文化,也是实用、热情、淳朴的市民文化。

北宋的官瓷汝窑、金石字画、诗词歌调、起居服饰,乃至汴京城内的美食、小吃、歌舞、乐器、建筑,无一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宋文化不应仅体现在古建筑和民俗、风俗上,开封的历史名人、名家更是数不胜数。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抢夺”,全国都趋之若鹜。开封拥有如此多浩若群星的文化资源,又怎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凭借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开封完全应该有自信把宋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开封,即将重返C位,它将迎来第三次城市复兴。

(全文完)



滑动手指,点个“在看”,感激不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