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返美丽新世界 再思量人口过剩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英文标题: Revisit over-population

今天在言几又看到不少想读的书,在《读书与旅行》和《重返美丽新世界》中选择了后者。在有些纠结的时候,我咨询了两位很爱读书的朋友,意见一致:

重返美丽新世界

翻开来看才感觉到殊途同归,这本书一开始在讲的“人口过剩”正是我们地理学上经常提到的术语——overpopulation。

1958年的赫胥黎在第一章“人口过剩”中写道:

在耶稣诞生那一日,此星球上,世界人口不过是2.5亿,比现在中国人口的一半还要少(6.6亿)。

十六个世纪之后,当第一批清教徒移民到达普利茅斯石时,世界人口已经涨至5亿多一点点。

到美国签署《独立宣言》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7亿。

到我写作《美丽新世界》的1931年,已然接近20亿。

仅仅过了27年,现在全球的总人口已经达到28亿。

明天呢?

这个数字将如何翻滚?

当我们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得到抗生素、杀虫剂、洁净水等对公共卫生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的商品时,死亡率将大幅下降。

那么,出生率呢?

如果死亡率的控制只需要政府与技术人员提高公共卫生的话,那么出生率呢?

需要无数的个体控制繁殖欲望、需要化学或机械的避孕手段、需要全体民众协调一致。

看到这里你还记得这本书的成书年代么?

1958年。

是的,这本书至今仍不过时。

就像封面上所写的介绍词:是该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的时候了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出版后27年,自己重读这本书,自己解释自己,竟然对近60年后的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人类该如何面对人口快速增长这一难题?

这本书可能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种你从未思考过的角度。

另外,在赫胥黎看来,人口过剩会与日益进步的科技一起驱赶着我们进入冷酷的“新中世纪”。这种悲观的情绪是“反乌托邦”小说中常有的,但当我们纵览作者的一生(译者序有介绍),便会感受到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忧心,而不是散发着“负能量”。

当然文中也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句子,先摘录一句:

科学其实就可以定义为不断减少多样性,以达至单一性。它试图忽略任何单一事件的独特性,而聚焦于这些单个事件的共性,乃至提炼出所谓的“定律”,既可自圆其说,亦能有效解释无穷无尽、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

曾经苹果下落只是意味着成熟了,而自牛顿以来,人们便开始知晓这是万有引力。科学如物理、数学,如果应用公式、公理,往往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这也让我想起这句话:成长就是可能性不断的坍缩。小时候的你或许可以成为宇航员、插画家、长跑运动员、建筑设计师等等,但现在你可能发现自己有许多可能都无法去做。


顺便说一句,我国近代史中至关重要的一本译作——《天演论》,译者严复,作者是阿道司·赫胥黎的祖父——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

最后有一句:请你相信,我每一句,都是谬论。

2017年第365个日夜中的第105个深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