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少有博士能改变世界 | 伦敦求学记7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2017年在伦敦亲眼看到的第一个彩虹🌈

(London Drummond St. 17:09 21st Oct 2017)

今天是第一次在周末上课,上一整天的课,而且还是IOE博士的必修课—— What is Doctorate?

这节课的老师我们就叫他自由人吧,因为他的姓氏是Freeman。

摘要里的这句话其实就改编自他今天早晨开场没多久之后的犀利吐槽,原话大概是这样:

The fact is very PhD can change the world

Although we expect them to

Well, there are 880 PhD students here in the Insititute

If everyone change the world by storm, it will be a quite confusing world.

今天的开场其实也是蛮尬的,准时到的人差不多四分之三吧,然后四五个一桌地开了三桌,自由人就觉得大概像分成四组。然后因为起得早,管理数学的大脑神经又确实有一丢丢没跟上,硬是让原本坐在四人小组的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小组(我原来的小组就只有三个人了呀,而且他一这样分完之后,就又进来了三四个迟到的学生🤷‍♀️)。

如此生硬的分组,可能生活就是这样突然吧。

当时就想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想要提前做一个小盒子,抽到同一个颜色或者同一个形状的坐在一个小组。虽然比较形式化,但其实就觉得好像心理上好受一点,觉得随机性更强,大家心理上接受起来也有有点意思。

不过到了下午,又说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每组有两个成员移动。嗯,下午我就盼到了我亲爱的同学(同一个导师的兼职来读书的地理老师)移动了位置,顺利会师和我一组哈哈哈~于是我就开心一点了,也是很容易满足,很想呆在舒适区了。

我们今天最开始的暖场活动是分享自己现在的状态,然后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用的小贴士:

  1. Local knowledge:

    1.1 Every workday Logan room at Floor6 provides breakfast and strong coffee on weekdays for staff and PhD students (much cheaper than Costa);

    1.2 Every workday there will be free wholesome lunch near the student union bar in front of SOAS (Free!)

  2. supervision manners:

    2.1 send a email with your questions two or three days before the supervision (no more than one page);

    2.2 ask your supervisor about his/her PhD experiences (first piece of research may not be the best, and it doesn't have to be first-class).

  3. beyond research:

    3.1 talk to some people not in their PhDs, it is showing your work to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acdemian (may have unexpected feedback);

    3.2 when you attend a conference, go into a session you know nothing about it, as a reminder of a lot thing around you but you know nothing and they don't care any of your work;

上午后面没有太多的follow-up,因为我还在为分组的事情闹情绪嘛!每个小组主要做的讨论内容就是把自由人发给我们的Requirement of a PhD/EngD Thesis讨论一下。

感兴趣的可以搜:

http://www./srs/academic-manual/c5/research-degrees/thesis-requirements

我也不是很能跟得上因为小组成员们除了我都是英语为母语的全日制的博士生,教育背景也相似,好像都是在IOE读的硕士,就开始讨论起来这和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有什么不同,我也是只能一脸懵地听着,顺带走了一会儿神。

不过最后有一个每个小组有一位成员总结自己小组的发现的环节:

我们小组的发言大概就是大概就是博士论文没有字数限制,注重深度,同时很强调发表性。

之后就是大家各自分享了最近在读本专业的一篇博士论文,看那篇论文的布局,我才发现原来有的博士论文可能在目录里只有章节标题,就像书籍专著一样,而有的就层层嵌套,大标题小标题节标题很详细。

然后各个小组说一下自己的发现,自由人总结陈词的时候有一段我印象深刻的(幸好做了笔记):

When we talk about 'a distinct and sign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ubect' in PhD thesis, we need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Because it shows your distinction and your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help you locate a position of your work, differenitate from others. But the point is why it matters? Becasue something hasn't been done, does not mean it should be.

上午几本书大家都有了共识,那就是“读博士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会如何做研究”之后,我们下午的讨论是以一个小视频开始的,在这个视频里有一位学者“声演”了,讲述了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之间的个人故事(personal story),于是我们每个小组也开始逐个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们小组也是按照顺时针进行分享哒,然后最后票选出一个代表分享~

第一个分享的妹子是墨西哥人。她说到自己现在做的是关于成年人素养(adult literacy)的研究,是和自己硕士期间和之前工作一脉相承的政府项目。因为在墨西哥除了西班牙语之外还有很多当地土著的语言。可除了这层专业关系之外,她其实自己也是没有正式上过学的,是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能够进大学、进研究所取得学历,主要也是靠这个系统给成年人教育的一些考试资格和认证之类的。她曾是学生,现在又从事这一份工作。

第二位是我的同学,分享的是他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学校处理学生的问题感觉就是很日常,逐渐觉得没有智力上的挑战(not intellectual challenging),所以正好在伦敦工作,住得也离大学不远,所以兼职读一下书。

第三位是我啦,分享的是我因为自己也面临着读了大学到教育实习阶段觉得自己好像很难把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转化到中学的情境中去教给学生,然后就决定读硕士,接着有机会加入GeoCapabilities项目,参与下来觉得对这部分“recontextualizing再情境化"的内容想有更多探究,就决定来读个博士。

第四位分享的是一个之前有在北师大求学的韩国女生,她说到自己在UNESCO的工作经历让她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该如何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自己觉得还需要再多充电,所以来兼职读书,同时还在找工作。

第五位分享的是一个之前有在埃及等国家参与过NGO给难民办的学校的男生,他讲到了自己大学时候选修的一门课程如何让他意识到自己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然后有了相关的工作经历,拿到了资助之后决定回来读书多做一些探索。

猜猜我们选出了谁呀?

哒哒,就是在家上学的墨西哥女生。

在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缘起”之后,自由人让我们开始思考其中两个小组分享的研究内容会有哪些受众对此表示关心。我们每个小组都有打开思路提到很多:

导师、做类似研究的学者、出版社、专业期刊杂志、教育部、教育公司、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智库、相关的研究协会、公众...

最后自由人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还有吗?"然后看着一脸茫然的大家,说道:

We just talked about your examiner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英国读博士其实第一年读的是MPhil,写了一万字的upgrade(升等)文章后,有校内外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审核通过之后,就升等称谓PhD candidate。

在经历了暖场、讨论论文要求、分享个人故事、思考“都有谁在关心你的研究”之后,我们进入最后一个讨论的session——

评鉴一篇研究计划

review a research proposal (be critical)

这个过程就是找亮点、找缺点,结合自己的研究谈一谈,具体不再赘述。因为重点是我们也要在之后的课程开始之前读六到七篇同学们上传到UCL Moodle的研究计划,并且给出自己的评价。

这个正好就是我和我导师昨天讨论的内容——revise research proposal,当时就感觉自己内心的小人儿正在叉腰仰天长笑。

今天的学术交流大致就是这样~

另外播报一个好消息:

相关内容可见:读书与思考之外还有行动 | 伦敦求学记5

我周五下午通过电话面试,然后选好了下周三参加培训,11月初就可以去学校和一群青少年一起共同探索未来啦~


最后放一张在友人家做客在阳台偶遇的“不速之客”:

松鼠小可爱真是萌化人心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