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对方想表达的吗?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2018.05.26 14:56

UCL IOE

这篇推送是从一封邮件里的一句话开始的:

不同人看同一篇文章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

希望读到这篇的你能试试不同角度看文章:

邮件标题——中英学制比较与一篇刚起步的论文

小星星——

第一封邮件:小星星-->阿旭

我在这个过程中做的资料搜集算是一个基础吧,还需要多多打磨才能从一篇本来准备发表的综述变成有思辨性质的学术讨论文章。

小星星选择这句的原因——

学究气地一本正经:现在许多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缺少信息,而是不少人都很难从爆炸的信息中提取到自己真正要找的内容。如何去伪存真,从信息中提取自己可以消化吸收、理解归类的内容,是求学之人需要上下求索的修行。这正是哲学里所说的:抓住主要矛盾。

我妈应该会这么说:

贪多嚼不烂。(宜兴话tei duo xiao fe lan)

第二封邮件:阿旭-->小星星

我发现你的文字和别的作者不一样,你很擅长写长句。当然,特别长的句子我就像语文课找句子结构一样去训练自己找主谓宾。

小星星选择这句的原因——

严肃活泼的读书人:

长句会给人产生很强的压迫感,而且经常使用口吻比较绝对的祈使句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和压力。所以学术写作常常是长短句结合,并且擅长学术写作的学者也会善用比喻,让读者觉得不用屏息凝神膜拜着跪读,搞得像感受圣恩一样,而是可以认真地和写作者有一次正经的约会,之后还愿意继续交往。所以就像有作家会说:我写长篇是因为我没时间写短篇。我写长句,是因为我目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将其提炼成短句。很抱歉我写不短,但很感激你自己会活学活用语文知识,缩句来看。

我妈应该会这么说:

太长了,眼睛看的累。(宜兴话 tai zang li, ya jing key the chi li)

第三封邮件:小星星-->阿旭

我觉得你精读过一篇硕博士论文之后,期刊文章看一下摘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立刻知道有没有价值了。

小星星选择这句的原因——

抱着双臂的审视者:

国内期刊文章目前没有明确像硕士阶段的学位一样分专业和学术两类。但其实《地理教学》为代表的地理教育类三地期刊,和《地理学报》为代表的地理科学类三地期刊其实就是分别代表着专业期刊和学术期刊,前者主要的受众是中学老师,他们很多时候需要切实可行的想法和建议,后者主要的受众是大学里的研究者,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好文献综述再往前走。所以,在谈论期刊文章的价值时,专业期刊的学术价值怎么会足够高呢?它的目标就不是够学术啊,当然这会造成低效重复的问题。因为不讲求参考文献的话,没有人真的去好好读读之前已经有了什么基础,都在自说自话着自己的经验圈地为王,甚至可能夜郎自大。不过这个过程是不是要匹配上更多的论文写作指导,以及论文分类制度呢?

我妈应该会这么说:

不要只自己讲,多看看听听别人怎么做。

fiao zhi gu ze zi guo, duo key key nin guo na niang zuo fa)

第四封邮件:阿旭-->小星星

精读和泛读结合,看文章多了辨别能力慢慢也上去了。

小星星选择这句的原因——

扶了扶眼镜的书生: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带着自己的脑子去读,才能够和作者实现平起平坐的对话。遇到觉得特别好或特别差的文章,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来写,会用什么样的架构?依据是什么?和这篇文章的设置会有什么不同?

我妈应该会这么说:

贵在坚持。

(这句话我妈平常都用普通话讲的,所以就放拼音好了 gui zai jian chi)

第四封邮件:阿旭-->小星星

不同人看同一篇文章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

小星星选择这句的原因——

这句话是有这篇推送的契机。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希望从我们邮件的交流中,各自挑选出觉得最重要的一句话,然后放在一起,并且尝试说明自己选择这句话的理由。

阿旭——

第一封邮件:小星星-->阿旭

不过我最近发现我自己上国内网站总是特别慢,所以想可能你也要花很久,所以我就附件给你发了一份,也在百度网盘存了一个。

阿旭选择这句话的原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自己的“搜商”(findability)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我需要别人帮助我找到一份资料,我更加好奇的是对方是如何找到这份资料的而我为什么找不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提供资料帮助外,对方如果还顺便给出资料搜索方式,真的是无比走心了。那一定要点击进去呀!一个链接里面可能有很多的链接,不断点击进去,会发现很多新世界的。

第二封邮件:阿旭-->小星星

我发现你的文字和别的作者不一样,你很擅长写长句。当然,特别长的句子我就像语文课找句子结构一样去训练自己找主谓宾。

阿旭选择这句话的原因:

读者也好听众也罢,要去适应一个观点的不同阐述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多看然后不断适应,也是成长呀。

第三封邮件:小星星-->阿旭

“知识为己”

阿旭选择这句话的原因:

做事情都是要有一定的目的的,读书也不例外。读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应该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是因为我想学而不是别人想我学,独立思考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生,现在要逐渐向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靠近。

第四封邮件:阿旭-->小星星

精读和泛读结合,看文章多了辨别能力慢慢也上去了。

读书能带来什么?思考力,理解力和视野!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读书是回报率最高的事情。且不论可信度有多高。个人感觉,读书多了,看法渐渐就改变了。当然,“读而不思则罔”。我喜欢边读书边提问,如果看完一篇文章除了点头找不出其他的问题,说明我自己还没有进入深入思考。

第四封邮件:阿旭-->小星星

不同人看同一篇文章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

再补充一点感受:就算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阶段看收获也不一样。所以有些文章会偶尔拿来重新温习一遍!第一次看不懂,但是沉淀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居然理解了!这感觉太神奇了!


以上就是从一句话开始发展而成的一篇推送。

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

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可以也分享一些你是怎么看这些内容的想法。

我们每封信挑的句子(重点)有相同也会有差异。

希望你看的时候又是很棒的一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