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明确边界?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2018.08.01 13:15 

在看展时和上海合影

Selfie with Shanghai

ARUP Exhibition

最最最最最亲爱的妈妈:

在生日收到你来信真是超级棒哒~而且抛开女儿滤镜,从专业水平来看,妈妈你的文字水平真的有在提升哟~讲故事的能力也在变得更高~所以真的要多多练习才会有进步~

我其实现在觉得没有在你和爸爸身边长大,而是在外婆和阿姨身边成长也是很棒的一种体验。这或许就是我慢慢成长的一种体现,我不再是那个会因为你们要离开我而哭几天的小姑娘,而是更加理解为什么你们要背井离乡地去到上海创业。(今天的背景图也是上海,是我昨天看的展)如果你们留在家乡,或许我们现在的人生轨迹就完全不同了。或许会更好,或许会更差,但无论怎么样,我想即使我真的能回到过去,我都不会做任何改变。

正是因为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你们都不在我身边,我才更加会慢慢意识到向父母哭闹撒娇不能让我得到我想要的,我得自己为了自己想要的事情去争取,我才会慢慢意识到诚心许愿并不能够让想法成真,我得自己努力去把这个念头落到实处。尽管你和爸爸没有在我身边,但是你们其实都一直有陪伴着我,比如你和爸爸从小就不限制我买书看书,你们给我买的这些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我能够在阅读中找到我自己的喜好与兴趣,甚至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我今天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其实得感谢这段当留守儿童的经历。当然我还是觉得不需要让弟弟也经受这样一次磨练,倒不是说我对他没有信心,而是我觉得我自己经历过,更加知道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次可能会走歪的诱惑,我想你们也清楚独自一人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慌。何况现在家中长辈也不再像照顾我时那么地年轻有精力。所以弟弟还是在我们身边,有一个温暖的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会更加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

这不是说在一个温室里面,因为我们其实也有很多对他严厉的地方。因为的确一些小毛病和缺点是需要有人督促提醒才可以慢慢改掉的,但我想至少他可以看到认真生活、工作的人是什么状态,身边可以有积极向上的榜样,而且也有支持多样全面发展的学校,这是非常可贵、也十分重要的。

其实这也是出于我自私的考虑,我希望弟弟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负责任的人。这样我们未来的生活里可以相互给予能量,而不是被对方拖进泥淖,或者任何一方需要挂靠着另一方才能存在。

我想弟弟的成长过程中,相比我会有更多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参与。我自己也尽我所学来给予他帮助,这样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的付出或许能够给他一副可以呼吸的铠甲,让他知道家是温馨的港湾,家人会包容鼓励他,但绝不会溺爱迁就他。

这样我们各尽所能,他能否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最终就看他自己付出的努力。我们的参与或多或少会给他一些前进的动力,否则独自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可能会让他误入歧途。而我们和他的不及时沟通与联系更可能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棵稻草。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都在逐渐成为自己最想要的模样,至少我自己不能说非常满意目前的状态,但非常乐意接受现在自己的特点。希望妈妈不要对我有什么愧疚,你已经尽你所能给了我最好的条件和最棒的支持,不需要有任何愧疚之情。我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独立自主的循环小系统,能够自己鼓励自己往前走,可弟弟还不行,所以我希望之后妈妈和爸爸都能够给他更多关注,给他多一些时间,多与他用各种形式沟通交流。

至于我,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我很愿意在家里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在一些个人的事情上我也非常乐意有人情味一点,但是在我自己的事业和学业上,我得强调自己目前的态度是不需要妈妈你干预过多的:我不认为我需要太多所谓的人情世故。

我之所以选择做学术,选择读博士,就是打定主意要在一条“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路上走到黑。至少现在的我并不打算回头,因为在可见的范围内,这是支撑我做研究的信念,也是我目前坚信的精神火炬。

我希望尽早分开个人生活中的私交和专业领域的交流,这是因为我知道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会是一个非常严肃、甚至有些危险的问题。现在我还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也不知道能不能学出头来,不会吸引什么注意。但假设我成功了,或者说在其他人眼中处于一个有用的位置,那么我是否面临着更多的道德困境?即使我不会被人道德绑架,我也不希望陷你或者我亲近的朋友在这样的境地。

就像你提到说阿姨不愿意在工作的场合“照顾一下”曾救过外婆一命的恩人家女儿一样,我不希望我自己未来的工作要给予有私交的人“特殊照顾”。我特别理解也觉得高校照顾引进人才的家属是一种很好的后勤服务,但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传统不应该无限地拓展开来。那么高校是不是要变成一个红楼梦里的贾府?

尽管我也没有信心完全铁面无私地做到一分为二来看待同行间的专业交流和亲朋间的私人交情,但我愿意尽早尝试着去明确我的边界,提前说清楚:一码归一码。以权谋私的事情,是我一直都嗤之以鼻的。我不希望成为那样的“成熟”,所以宁可守着让我看起来非常愚蠢的“天真”。

或许“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更好的表达,但我自己也不好说是否以一己之力能够尽可能不让自己被周遭的环境或事物影响太多。但我既然选择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必然会要做一些改变,也必然面临着“得罪一些人”的可能性。而事实上,这些会觉得“被得罪”的人或许本来也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士,只是在混饭吃而已。

那么,人生这么短,我为什么要在这些人身上浪费时间呢?我为什么不可以在我有限的人生里和我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试着开创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不觉得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有那么难,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地不可理喻,我只是想清楚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然后选择走了这条路而已。

因为即使在我看来需要分开的“个人”和“专业”,在许多人看来就是应该混在一起的。在我看来是对理论或文章的学术探讨,但的确在有些时候会可能演变成为人身攻击。这种把学术争鸣变成个人对战的事情,古已有之,现在也都不少。但我是不是能够在一开始,就表明我自己的态度,我是在“对事不对人”。即使目前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或许有一天,等到一些人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会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够意思的,挺对得起自己的脊梁,也尊重了彼此的职业道德。

我虽然没有走上仕途的打算,但是我觉得每个领域的贪腐或者不端很多时候都会从“家人”或者“老同学”开始。所以作为一个未雨绸缪(整天瞎想)的人来说,我希望防患于未然,所以我觉得你们关心好我的个人生活就行,不必了解太多我的专业进展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虽然我不是做什么高精尖的行业,但还是在从事人人都知道不可逆的关键过程——教育,未来总会遇到各种托关系找学校的事情。如果我一开始就说了,我不做这样的事情,明确了边界,至少也杜绝了由我而起的教育不公现象。这样看来,我明确边界,也是在为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未来守卫着一道防线。

这就是我从过生日那一周到现在都一直笃信的理念,我用一种非常激进的理念守护着一个重要的传统:

教育是为了促进社会公正而存在的

(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希望妈妈理解并尊重我分开“个人交往”和“专业交流”的决定。尽管你不理解不尊重我作为负责人的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也会这么做,可作为女儿,我还是希望我的母亲能够理解这背后的意义,能够站在我身边而不是用传统到其实已经腐朽的思想,试图将我改变成我最鄙视讨厌的那种人。

祝妈妈读报和跑步愉快~期待回国的时候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体重~我们还能一起唱《夜空中最亮的星》~

爱你~香香~

女儿

鑫大

于伦敦

2018.08.02

UCL IOE PGR Room

在我们学院的自习室敲完了最后这段话


最后 炫耀一下我妈的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