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试听一周”升级“的地理课后,有人退群、有人...| 同行评议第六场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截图用ppt制作,location icon仅用于示意,不指代具体城市。

前情提要:

你怎么看“少年得到app”推出的七年级地理课?| 同行评议企划

第一周先试听“少年得到app“上的地理课 | 同行评议第五场

在地教圆桌小分队试读了一周的少年得到地理课后,我们六个试吃螃蟹的人里有一个以退群表明自己的态度:

钱倒不是问题

我是觉得一个态度啦

就是我们的精力稀缺

需要考虑所做的事情放置在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框架中

当然还有四位觉得可以考虑继续留在群内观察,因此我们(发起人在整理时也问过了退群的同行)整理了这份群聊历史记录供也在“观察”这个课程的你一起思考:

本公众号的同行评议仍然倾向于用匿名评审制度*,因此本文用的就是按照出场顺序的A B C D E;敬请注意,本文观点即使匿名,仍然属于各位观点持有人,如你想要对话,十分乐意转达;如有恶意剽窃,虽远必究。

群公告:

本周为试听周,流程大概就三步:

1.工作日先下载app然后试读一下,看多少内容关注什么方面自己把握好;

2.读了之后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在群里分享下自己的看法,自由讨论不限时;

3.周末总结下自己的观点,自行决定下周是留下来集资买还是不再参与了。

星期三

A:

我目前最大的感受是:

一颗颗看起来很有趣的玻璃弹珠,会真的真的串成珍珠项链?

感觉没有用心打磨知识而是在根据课本挑一个小点讲故事,根本对不起“升级”这个词,更像是边角料的补充。内容乍看有趣新鲜,但并没有注重思维上的启发。

估计更加谈不上三维目标的培养,毕竟是根据教材'上课’,不是根据课标,也没有结合作者对地理系统性的理解。

每一讲的挑选虽然不在于死记硬背却还是再让学生记住一些内容,不过批了个有趣的外衣。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究竟会怎么实现'发刊词’里的目标。

B:

我昨天也听过了,我觉得很多都是知识的赘述,把大学某些知识总结加工后告诉中学生~

A:

甚至我觉得“发刊词”是有一定误导性的。

其实有个值得揣摩的说法,他在开篇词里说 告别 死记硬背

其实他没有否认记与背 不过是带上了有趣的幌子

我是不太理解他这样做的意义,不知道B你作为老师怎么看?

B:

我感觉陈博士想从每个地理事物的源头出发,告诉学生这些地理数据的来源(包括推测地球形状的过程、推算地球周长的经过等等);他可能认为知道知识的起源能够帮助学生联想,这样的记忆更加牢固,这应该是他所说的不需要死记硬背。

但是我觉得,这些知识不应该全部从老师口中得来,老师可以选取一部分讲述给学生听,另一部分可以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资料,第二堂课让学生代表叙述,然后老师点评。

这样应该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但是有些内容还是需要记忆哒~背诵~

C:

我也听了,我本意是为了从中挖掘好的地理资源,希望能增加我地理课的有趣性,但是啊,感觉都是课外拓展,这几天上课想给学生拓展有趣的故事,发现还是有完成不了教学进度的现实问题。

我也很认可B的看法,这本质上似乎还是属于灌输,学生自己去发现,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接触高中地理比较多,新接触初中地理,感觉初中地理知识点普遍比较零散,没那么能像高中地理一样找到一条线索。或许是因为自己分析初中地理还不够吧,还要多多研究。

星期天

A:

到了该做决定的时候啦,之前还是550人,现在就888人已购了。

C:

我还是想买的~

D:

大家从一个成年人或者说地理教师的角度试听后有什么感想?

B:

从拓宽视野角度讲还是可以的~感觉叫地理百科比较好

A:

这在我看来顶多算是拓展延伸称不上升级

B:

嗯嗯~同意~

D:

我也觉得像地理故事会。。真不如里头有个【科学思维课】

B:

可能不是老师不想讲的深入,是他的受众群体是初中生~其实这样单方面的输入也只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D:

还有【少年博物学】也比这个讲得好

B:

一会儿去看看~

A:

触类旁通,还看了其他课程的水平呀~

D:

哈哈,你推荐这个APP,安装完总不能就听这2节试听吧

其他的也没都听,就是因卓克和徐来的之前听过觉得很好,就顺道听听

真的不错

A:

我没推荐这个app,就是觉得这个是在跨界的一种尝试,是处于科普和教育之间的模糊地带

D:

此处的推荐=让我知晓了~

哈哈哈

A:

我只是出于专业考量,总不能不看就凭想象说话嘛

你订阅了卓克和徐来的专栏?

D:

没有~免费的都听不完~

我学东西没什么定性。。杂乱都看

C:

果壳的徐来是吗?

E:

其实如果不考虑其标题,初中学生听一听还是可以的

当是一种听故事了

D推荐的我去听一听

如果其地理课程都是这样的形式,对我们来说帮助不大。

D:

我一直有个想法与认识,但说出来可能大家觉得不悦

E:

都是想法,没有悦与不悦

D:

目前网络上公开的地理课程或教学研究,80%以上质量远低于其他学科

所以,要提高自己,自己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多看点别的学科更好

E:

会不会是我们对地理太了解或者研究这个,而对其他学科涉猎少的原因?

B:

地理、生物…人少~比赛多的话有些都木有人参加

D:

不见得,凡事我们可以从逻辑去推。。

E:

愿闻高见

D:

高见是谈不上啦。简单来说,我们要评断一件事情的好坏可以从如何做好一件事情出发。一个课程、一个教学设计、一个教学资源、一个教学主张,……,可以考虑它的开发是放在地理教育的宏观框架中的什么部分来设计的,也就是说这能够利于达成教育的什么目标,培育学生什么思维、能力、素养,关键的一点是听完学习后与没听没学习的区别是什么。明确了目标以后,就是所提供的资源或措施,是一种模糊的看似正确的东西,还是可以路径化的东西。我很喜欢提“路径”这个词,也就是凡事明确了目标和方法,剩下的只要去努力做就行了。所谓的当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做不到、做不好,其实都只是因为路径不明确。而现有的那些东西,大多不从路径出发,而是逮到热点就跟进,或者剑走偏锋。一家之言,未经熟虑。

E:

哈哈哈,所以你喜欢在讲座里加路径这个词

D:

哈哈,这都被你发现了

E:

你的想法和东北师大有些相似

D:

可以这么说。只是市面上有的名曰路径,但有的是属于“不完全归纳法”。

C:

我同意E的看法,或许我们太内行了,比如我看徐来的推送我就很感兴趣,因为我可能不太懂,通过我认为比较有趣的科普视频,我学习了。

A:

谢谢两位激起的讨论,我倒是觉得目前存在太多取悦,或者说谄媚青年/少年的公开课或者说在线课程了。其实课内好像也有,就有时把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和学习化混为一谈。

教育工作者很多时候没有想清楚自己凭什么教地理,为什么教地理,没有从人类纪的意义去看,把孩子的发展放在未来情境下去看。而是用一些花招取悦对方,用一些好听的故事填饱肚子。


*至于为什么匿名评审在学术评论界是主流,可以自己善用搜索引擎,可以查看之前的同行评议系列:

你怎么看“人的城市化”?| 同行评议第一场

你怎么看“人的城市化”?| 同行评议第二场

你怎么看“人的城市化”?| 同行评议第三场

从GEO留言看“人的城市化”| 同行评议彩蛋

你怎么看我的“开学第一课”| 同行评议第四场

从留言说到所谓”兄长“| 同行评议的底线

我想这样上第一课| 同行评议邀请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