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无法回应你?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题图承袭前一篇图片推送,截取自:

https://www.google.com/doodles/maude-lores-bonneys-122nd-birthday

写给订阅GEO

但在现实生活里

并不认识我的你

你好,

我在周末对谈的时候还在和加葱抱怨在公众号几乎都得不到有效的互动。

更早之前也在和同行交谈中提到我的网络交流体验,怎么总是遇上伸手党?

有些人表达出来的是一种“你强我弱,你就该帮我”的情感绑架,例如:

1.你这么厉害,能不能给我点建议?

2.你能不能告诉我学英语的方法?

有些人就是对话不清不楚,不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目的,只是在表达自己愿意加入我组织的活动,却不说自己能干什么:

我愿意加入,服从安排。

3.最近就又遇到了...我还是梳理情绪,从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是我内心的暴躁小人想跳脚:

  1. 我一点也不厉害,而且我都不知道你是谁,我给你什么建议。我真给你建议了,你去试了不管用,我还要给你售后服务吗?

  2. 我不是你的英语老师,也当不了你的英语老师。

  3. 我从来不需要人服从我。我组织活动寻找的都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不需要我安排任务。

当然即使是我,内心残存也还一点共情,会想到或许我当初自己年轻时也犯过这样的糊涂,误以为能在国外求学读博士就都一定很厉害,有研究项目就会需要有一腔热情什么都能做的助理。

于是我再换个苏格拉底的诘问法来问:

  1. 你觉得我哪里厉害?

    地球上在这方面有比我更厉害的人吗?

    「想必多的是」

    你能想到的这些人没有写过困惑的问题吗?

    没有任何一本书、一个讲座、一篇文章(哪怕一个知乎问答)写过令你困惑到想找我要建议的问题吗?

  2. 在遇见我之前,你从小到大的英语是怎么学的?

    地球上有比我英语更好的人吗?

    「想必多的是」

    你要问的是专业英语还是日常对话?

    阅读、写作还是口语表达?

    这些内容从来没有任何专业学英语的人给出过建议吗?

    在任何问答网站、书籍期刊、大学公开课学英语都没有被提到过吗?

  3. 你愿意加入我组织的活动之前,有认真看过我需要什么人来加入我的活动吗?

    如果你看过的话,你以什么样的身份加入呢?

    你所说的服从安排是指我说什么你都会去做吗?

    「想必没有任何一个有理智的成年人会为了我说的话什么都做,人都是有底线的。」

    既然根本做不到我说的内容你都去做,又不说明自己的专长,你加入到底是要做什么呢?

看!没有前情与背景,你的提问与表达都浮在空中,我能怎么回答。

我写这篇推送到这里已经觉得很浪费彼此时间了,或许也没几个人会看到这里。我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因为我本来应该在晚上看会书和电影放松一下,但看到了邮件,又联系最近这几天的经历,还是觉得集中写一篇吧。

事实上,我也很担心自己写了之后,会这样提问、表达的人还是会继续看不懂,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和表达没有任何可以促进真正对话的信息量,还会觉得虚心请教却得到我居高临下的回应。

而一些会注意提问礼仪和表达效率的人,看完这篇,反而会嫌弃我在说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不值得为这样的主题琢磨一篇。

但我还是写了,原因有三:

  1. 我想我自己在本科时候或者更小的时候,会希望有人告诉我基本的对话礼仪;

  2. 之前已经写过相关推送介绍过英文邮件礼仪(在世界第一的教育学院(UCL IOE)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次可以更新一个中文版;

  3. 我学成回国后很大可能进大学,还是要面临有朝气和活力但不善表达的年轻人啊,不如提早做个设想。

在我举例之前,我要再说一次,我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我尊重所有人,举的例子只是示例,并没有要对谁个人有意见,只是表示这种说法、写法很可能并不能促进有效的沟通与对话。

示例一:

如果希望注重了基本的互联网通信礼仪,要注意:

标题

自我介绍

邮箱

提问内容

不是加了您就表示尊重!连标题和署名都没有,自我介绍也没有,最基本的交流也没有做到吧。

  1. 标题要简明扼要,说明写邮件的原因

  2. 开篇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末尾署名

我近期也有向一位学者请教,我的标题和自我介绍虽然不说多好,但至少真挚也有对方需要了解的信息量。

考虑到个人隐私,隐去一些信息,但不影响理解。

邮件标题:关于您在xx发表的xxxx文章,想向您请教。

邮件正文:

张老师您好,

我是目前在英国伦敦求学的博士生缪鑫,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我是通过您的名字在您大学的介绍页面搜索到了这个邮箱。冒昧打扰是因为我和英国的地理学界同行正在策划明年.....,为英国和中国的地理学交流做贡献。

所以看到您发表的文章之后想向您求助,同为学者的您或许会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或给我们一些有用的资料,如果方便的话,等您觉得时机成熟....

...

期待您的回复。

缪鑫

2019.11.06 于伦敦

我之前也已经在《在世界第一的教育学院(UCL IOE)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提到过请教学术问题、专业探讨时建议使用学校提供的邮箱,因为这样做,对方一看最后的域名(我给这位学者写邮件用的是@)就能判断你是大学的(国内大学的邮箱,比如华东师大就是@ecnu.edu.cn)。

那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可能没有为大学生开设邮箱,则可以使用比较常见的邮箱,最简单的就是qq邮箱稍微专业一些的foxmail,一般会建议用姓名的拼写来作为邮箱。比如你的名字叫做赫敏,就可以用 hemin@foxmail.com或者 minhe@foxmail.com,或者h.min@foxmail.com。要是这三个都被注册了,可以在后面用一个你的幸运数字。

我不推荐其他的邮箱是因为经常会被拒收,如果你在国外,那就用gmail,邮箱命名方式同上。

总结成一句话:

3.有学校邮箱用学校邮箱,没有就用foxmail

终于可以说到提问内容,这封邮件看似诚恳,但问的问题却大到估计几十篇博士论文都无法回答得清晰,更别提我一个还在求学路上摸索的普通人。

第一个问题在问我所在学院(UCL IOE)和国内做教育研究的差异。

我并非我们学校的发言人,甚至也还不够格说自己是学者。所以只能建议如果真的好奇,多浏览一下我们的网址,里面有不少学者的个人页面都有详细的信息,而且也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项目的介绍。

截图源自学院官网:

https://www./ioe/

第二个问题在问我怎么找英文文献,事实上如果是大学,去问你们大学的图书馆老师,应该他们比我更熟悉你们大学购买的英文数据库。至于有哪些免费的英文数据库,知乎、微博都有很多相关回答。

第三个问题是学英语。我真是无语了,我学英语的方法要是对每个人都适用,那是不是破解了英语老师们多年来的努力。经验分享真是在无数个问答网站都有许多人在做。但似乎提问的人就真的只是问问,没有真的去尝试、去寻找然后去坚持,最后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以前比较无知、看待事情浅薄时,确实写过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日记,但都很琐碎。如果读到这里的你实在需要,可以自己善用公众号内置的搜索框以一些关键词来检索,比如文献、检索、英文、英语,下面是些许示例。

信息与文献检索的“学问”到底在哪 | 伦敦求学记2

学术| 检索不到你想要的英文文献 可能是因为根本就没找对数据库

📈有了这本语法小册子 英文写作蹭噌坐上直升机🚁

如果你也好奇我为什么读博、如何学英语、怎么整天都鸡血状态| MIU论XIN思

我要说的是,在知乎、豆瓣甚至微博,都有比我对这些议题讲得更好的。可为什么还是不断有人在问呢?问的这些人有多少是真心发问,然后真的自己去尝试坚持一些方法,还是试了一周之后就不适合我然后怪方法不好用。所以我现在不乐意给任何人建议了,因为我经历过的绝大多数情况会是一句:

人家就是随便问一下,你还当真了?

可我这个人就是这点执拗,我比较喜欢当真。应该说我宁可当真。我会认为哪怕看这篇推送的任何一个人从此开始注意与人交流对话过程中的倾听、表达,或许就能够让学术交流、专业探讨多一些彼此理解。

我真的希望提出问题的人不是期待自己提问的那个人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想要开始思考、甚至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希望有一个见证者。因为说到底,这是提问者的问题,而不是被问到的人的问题。再怎么会同理、共情,被问到的人也无法成为提问者。

就像我即使写到这里,我也无法变成向我提问的人,未来更是难以退到我学生的位置,我所能说的、所能做的仅是一句:

没有其他人能真正回答你的问题,但未来的你或许可以。

那你可能会问了,既然别人无法真正回答我的问题,那我提问还有意义吗?

有。

因为未来的你形成于现在的你和其他人(包括书籍、期刊,这些都有作者,你的阅读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与作者的一种神交)的对话过程中。

如果你到了非要找人谈谈一些问题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做到:

清楚地表达自己,从标题开始,由自我介绍引入,再到具体问题,最后礼貌署名。

第一个示例到这里就结束了,第二个示例更让我无语。

订阅GEO已久的读者应该知道我专门为GEO开了个人微信号,同名为:GEO。最近我也在《12月14到17号,我们武汉见!》推送中明确表达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联系我一定要主动说明自己的来意。

最后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联系我,再次提醒联系我的方式有两种:

  1. 邮箱:geowrite4u@gmail.com

  2. 微信:GEO4u2

有意参与这篇推送中任意一个项目,请一定在发邮件的主题,或添加微信时备注:GEO 武汉 。

然后你选哪个项目就在标题或者好友申请里写哪个,比如 GEO 武汉 项目1、GEO 武汉 项目1 2

微信在我通过你申请之后,请一定要做一个与你申请项目有关的自我介绍,并且给出你建议的采访时间。邮件则在邮件正文里说明这些内容。

当然有人能理解,但竟然还有人在好友申请里面写的并不是这个信息。难道是我没有表达清楚吗?我带着这样的自我怀疑还是通过了某位“老乡”的申请,但事到如今,我的感受是果然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或许对方也持有一样的观点。

我想我需要再次申明自己的态度,我留邮箱和微信号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有效的沟通,不需要认识老乡,更不需要多一个陌生人喊我学姐。我这个人比较奇怪,我只想通过邮箱和微信,与能够合作同行的、可以清楚表达自己的成靠谱成年人相识、相知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交流和互动都要双方觉得可以继续才能够进行。如果一开始你的“好友申请”都做不到符合基本要求,比如我说了要写清楚为什么添加,比如最近的 “GEO 武汉”。添加之后的“自我介绍”都要等我再来问,真的是很会跳过所有重点来看推送。我们还是不要彼此浪费对方时间了,因为我认为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你都没有做到。

再次声明我近期需要寻找的人有两类:

  1. 会参加12.14-17武汉年会的从事地理教育的同行,感兴趣的话建议添加前先阅读:12月14到17号,我们武汉见!

  2. 对明年暑假穿行胡焕庸线感兴趣并且能够说明自己能以何种形式参与的联系人,建议先仔细阅读:2020年暑期「穿行胡焕庸线」过程中会遇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你对中国、对地理有哪些好奇?

我以此做个示例:

  1. 地理教育同行

发邮件主题/ 添加时备注:GEO 武汉 podcast

发邮件第一段/或添加后自我介绍——

我是xxx,会参加年会,对 “1.GERt podcast: 地理教育研究者的思考”感兴趣。我曾在xx高中任教,有xx年教学经验,目前在xx做教研员,希望能够分享一些我思考过的观点。

你是否可以发给我信息表和知情同意书?我邮箱是xxxx@xxx。

打印出来签署后,需要你选择时间、地点——

我预期13-17号都在武汉,我们是否可以找一个早晨见一个面?如果都觉得合适,我们可以隔一天找个比较好的地方录音录像?

看后决定不签署,其实不需要任何理由,你都可以随时退出——

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可能不太能讲好。

2. 潜在联系人

发邮件主题/或 添加时备注:GEO 武汉 2020胡焕庸线

发邮件第一段/ 或添加后自我介绍——

我是xxx,会参加年会,对明年暑假穿行胡焕庸线感兴趣。

我生活和工作都在xx(比如成都、雅安、腾冲),在xx初中当地理老师,工作的学校就有留守儿童。

暑假你们大概什么时间能来?能不能发给我更详细的方案?我邮箱xxx@xxx。

要是时间凑得齐,我可以提前联系学生,我去做家访的时候可以带上你们。要是我们时间凑不齐,我可以安排其他同事和学生看看能不能带你们了解。

今天的推送就是这样。

希望我和看到这里的你,之后收到的回复和联系都来意明确、有礼貌、有信息量。

缪鑫

2019.11.20 23:08 于伦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