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引领经济增长新动能

 liyu_sun 2021-05-27

Image

图片来源:https://m.baidu.com/sf/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04篇观点精粹,欢迎阅读。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郑江淮,冉征

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5期,原标题为《走出创新“舒适区”:地区技术多样化的动态性及其增长效应》。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界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激励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创新试点城市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等。在各类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中国的专利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

国内学者集中讨论了专利数量增长是否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较少关注技术领域的扩展。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研究通过构建技术(或产品)之间相互关联的网络,阐述了地区如何凭借已有的技术基础向新技术领域扩展。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能够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整体波动。目前关于产业多样化的研究较为深入,关于技术多样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间的相互联系与地区技术选择的层面,对于技术多样化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缺少理论机制分析。


研究发现

郑江淮和冉征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5期上的论文《走出创新“舒适区”:地区技术多样化的动态性及其增长效应,根据中国各省技术多样化的典型事实,构建了一个包括在位企业、同产业新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地区的技术多样化活动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或路径?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技术多样化路径形成机制是什么?理论研究发现:

(1)技术多样化不仅能通过知识外部性影响地区整体的生产率水平,还能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增长。因此从单一技术的集聚模式向多种技术共同发展的集群模式过渡,是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2)按照“技术网络路径”,可以将技术多样化分为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的差异主要源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地区进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的难度要大于相关技术多样化。

(3)从事不相关领域的创新活动,能够更显著地实现“结构红利”,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的不相关技术多样化所产生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显著地大于相关技术多样化。

(4)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地区的技术多样化活动呈现出周期性特征。即在低收入水平阶段,受创新能力限制,地区更多地进行相关技术多样化;在地区进入某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发生的概率增加,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更高收入水平;在进入一个较高收入水平阶段后,地区的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又可能进入低发生概率状态。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构建了技术空间指标体系,测算了技术邻近度、相对技术密度等主要指标,对理论部分的研究假设进行了逐一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地区更容易在与原有技术相关性更高的新领域获得技术多样化,按照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相关性的不同,将技术多样化分为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②虽然相关技术多样化更容易获得,但是不相关技术多样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强于相关技术多样化,技术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为地区创新活动划定了“舒适区”,而进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有利于地区走出创新“舒适区”;机制检验表明,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可以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维持“进步部门”产业占比这两个途径,促进地区经济增长。③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技术多样化倾向,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更倾向于进行不相关技术的多样化,进而走出创新“舒适区”;在技术多样化活动的影响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地区创新格局经历了从“技术集聚”到“技术集群”的演变。④政府科研投入更多地引导地区进行相关技术多样化,政府过度激励带来的非市场动机型专利可能影响地区创新活动的经济效应。



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地区创新路径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不相技术关技术多样化为各地区经济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时指明技术创新的方向,主动涉足那些基础薄弱的但有突破性的技术领域,虽然成本较高、创新失败的风险较大,但是一旦成功,就能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的驱动力。相关的政策如下:

第一,引导当地企业进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了解地区技术结构,对地区拥有的技术优势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关注技术间的相互联系,对与优势技术相关性较强的其他技术领域有一定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帮助和资助企业在基础较弱的技术领域开展研发活动,从而走出创新“舒适区”。

第二,有选择地吸引新技术、新产业的投资项目。有意识地吸收与本地已有企业技术相关性较小的外部企业投资,既避免过度竞争,又促进当地的不相关技术多样化。

第三,建设不同技术领域的交流平台,充分降低知识溢出成本,给企业、高校等差异化创新主体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为知识溢出营造良好的环境。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洪银兴,桂 林.公平竞争背景下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路径——马克思资本和市场理论的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21,(1):5-16.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洪银兴和桂林(2021),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附件。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