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湾古镇 — 体味和谐的岭南人居文化

 随镜而行 2021-05-27

岭南人居文化

广州 | 沙湾古镇

第11篇原创图文

出发时间  /  2020. 11

拍摄设备  /

佳能 EOS R6 + 

RF 24-70mm F2.8 L IS USM

照片数量  /  152张

始建于宋朝的沙湾古镇,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型的沙滩之畔,故名“沙湾”。起初这里是打渔人聚集的小渔村,后经历代移民不断围海造田,土地面积也随之扩展。8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沙湾古镇形成并保留了大量以传统建筑及民间艺术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文化杰出代表之一。

建筑、街巷和美食

经过修葺后的沙湾古镇,大量祠堂、庙宇、名人旧居等古建筑以及蕴含历史故事的多条街巷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当然还有很多令人大饱口福的传统美食。无论是怀古论今,还是打卡发圈,总会不自觉地沉浸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流连于此。

出行方式

A:广州地铁3号线市桥站 → 打车 → 沙湾古镇南门入口

B:广州地铁3号线市桥站 → 公交车(番12、番67、番7等)→ 沙湾古镇南门入口

首选A。打车时间相比公交车缩短一半,约20分钟,价格约25元,约上三五知己,一行人的出行成本综合考虑,相对比较划算。

游览须知

A: 沙湾古镇免收门票可随时进出,大多店铺一般9:30开门,建议尽早入内,太晚很多小巷灯光比较昏暗,不便于游览。

B: 部分特定景点需要个人购票进入,留耕堂20元、三稔厅10元、衍庆堂10元、镇南祠10元,通票40元。

游览路线

大巷涌路 → 安宁路 → 车陂街 → 鹤鸣街 → 文林坊大街 → 庐江週道 → 大马巷 → 锦围巷 → 安宁西街


(建议保存或收藏作为简易地图使用)

(以下内容出现顺序主要基于“游览路线”图)

福荫堂

均安鱼饼

裕记均安鱼饼

20元 / 10个

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广东顺德传统的地方名点,由位于顺德西南部历史名镇的均安镇仓门村人欧阳礼志创制。鱼饼原材料为新鲜的鲮鱼肉,通过手工起肉剁烂来做鱼青,再将鲮鱼青打压成扁圆状,明火煎至金黄色。过往的佐酒下饭妙品,如今成为了老少皆宜的休闲美食。

鱼饼制作恰到好处,没有煎糊味,酥口不油腻;鲮鱼肉厚实丰满,爽口弹牙;鲮鱼鲜味保留的同时,没有一丝的鱼腥味。

炒牛奶

往事如宴

58元 / 例

利用沙湾“滴珠水牛奶”创制,用鸡蛋清和新鲜水牛奶混合,加入炸榄仁、虾仁、腊味、鸡肝粒、冬菇粒翻炒而成。由于水牛奶的脂肪含量比普通牛奶高很多,经高温热炒后,水牛奶水分容易蒸发而凝固。

略带咸味的炒牛奶,奶味香浓,口感绵滑不油腻,有嚼口的各式配料掺和在凝固的牛奶当中,吃起来的感觉如同喝珍珠奶茶时,吃到里面的珍珠一样。

清水井

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沙湾古镇中心的一个公用水井,全用白麻石砌成,分北小、南大两井,小井是用于储水,而大井是方便周围商铺用水和洗漱,可通过石阶,从街上直下井底进行使用。古时,古井以南为咸水,以北为淡水,因清水井处于古沙湾乡咸水和淡水的交界处,因此被称为“清水井”。

安宁路

位于此路的安宁广场,原址为安宁市,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市墟,周边历来商业繁盛,是古镇“六市”中最古最长最盛的市街,是东南西北四村的交通枢纽,连接着东西街的大小往来。据《砌市街石碑》载:“安宁市乃商贾凑集之区,亦一乡往来之中道也”。

在这条街上,可以品尝到多款沙湾的传统特色美食,姜埋奶、糯米糍、炸牛奶、狗仔粥、网油春卷、鱼皮角、芙蓉尾云吞等等。

姜埋奶

沙湾奶牛皇后

10元 / 碗

姜埋奶其实就是姜撞奶,只是前者是沙湾本地人对其特有的称呼。相传,在旧时的沙湾古镇内,一位犯了咳嗽病的老婆婆,其媳妇将本地的水牛奶加糖煮热,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凝结后的牛奶香而不辣,老婆婆喝了后病就治好了,后来该制作方式得到了镇上人们的认可,而沙湾人把“凝结”称为“埋”,因此“姜埋奶”这一说法便流传开来。

香浓的沙湾水牛奶加上微辣的生姜汁,味道相对清淡,同时Q弹却有些粘稠,让姜埋奶的口感更加丰富。

糯米糍

沙湾奶牛皇后

10元 / 碟

旧时沙湾古镇内各甜品店经营的小点之一,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的零食。这里出品的糯米糍除了外皮的糯米绵软外,更重要的是里面的馅是以沙湾水牛奶为原材料所制成的牛奶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牛奶霜是较为高档的送礼佳品。

糯米糍馅料饱满,轻轻咬开外皮,就能感受到牛奶霜喷涌而出,甜而不腻,滑而不油。建议品尝时做好“防护”。

炸牛奶

沙湾奶牛皇后

23元 / 碟

作为岭南风味压桌甜菜,是旧时沙湾妇女侍奉家中老少的常做美食。沙湾水牛奶、菱角粉、白砂糖为主要原料,经油炸后制作而成的一道美食。

金黄色的炸牛奶,热气腾腾,在入口的一刻,先是感受到一阵松脆,随后微甜鲜嫩的牛奶与已碎的外皮交融在一起,层次极为丰富。建议慢慢品尝,避免烫嘴。

狗仔粥

针姨

9元/碗

沙湾地区传承已久的传统小食,而“狗”并非指狗肉,而是来源于粤语中的同音字。

相传旧时沙湾古镇内一位财主有九个儿子,但却只有家境贫寒的第九个孩子,在财主家道中落时,愿意照顾他。“九”儿子时常将一碗用冷饭、猪油渣煮成的粥给财主吃,后来财主就将该粥命名为“九仔粥”。因粤语中“九”与“狗”同音,“九仔粥”渐渐人们称为“狗仔粥”。

相比普通的粥品,狗仔粥并没有米粒感,软滑的米团配上腊肉、虾米、鱼肉、花生、猪肉、头菜等配料,整体很有嚼劲,口腔中有一股咸香的味道。

网油春卷

针姨

17元 / 碟

沙湾的特色小吃,网油即猪网油,是猪的脂肪在腹部成网状的油脂,在制作菜肴时当配料被经常用到,可以增强人们的食欲。与一般的春卷不同,它用网油作为皮,因此被称为“没有春卷皮的春卷”。

被炸得色泽金黄的网油春卷,肉沫、香菇、马蹄等被网油包裹的馅料非常饱满,入口一刻,外皮的松脆与肉馅的爽嫩,味蕾的双重享受。

鱼皮角

针姨

14元 / 碗

象征着原始的水乡渔耕文化。沙湾的鱼皮角仅有指头般大小,是将新鲜的本地鲮鱼去皮,将脊背肉用汤勺刮鲜鲮鱼肉成茸,放适量精盐反复打成胶状,混入少量菱角粉或生粉作皮,用腊味、冬菇、虾米等切粒拌匀作为馅料。

上桌的鱼皮角丰满饱实,一口吃下去,香滑爽口且带有浓郁的鲮鱼鲜味,但由于个头不大,如果是与三五好友一同品尝,建议可以买多几碗。

芙蓉尾云吞

噹噹云吞面

7元(小)/ 碗

噹噹云吞店可谓沙湾古镇里的老字号,来到这里,不去噹噹尝一碗云吞,是不完美的。

噹噹芙蓉尾云吞的制作传承了旧日沙湾老字号“焯记”云吞工艺,用全蛋竹升面作皮,鲜猪肉粒和鲜虾仁为馅,包起的云吞外观像金鱼那形似芙蓉花的尾巴。

自家熬制的浓汤作底,入口清而味浓,同时小小的云吞馅料够足,刚好一“啖”一个,汤汁与云吞的美味一次过尽收舌底。

仁让公局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是目前广州番禺及周边地区仅存,而又保留着本来面目的一间乡公所旧址。

仁让公局原为沙湾黎氏宗族的分支祠堂,后来沙湾的何、王、黎、李四姓族绅提议在乡中设立公局,作为乡务、议事的场所,以黎汝桥为首的黎姓族绅经过商量,决定把这个位于全乡中心地带的宗族祠堂无偿捐出作为公局的办公场所,方便乡人聚集议事,使其统领全乡。管辖的范围为现在的沙湾东、南、西、北、大涌口、沙坑等村和青萝嶂大部分群山,属于沙湾乡最高权力核心。

如今仁让公局内还保留着禁挖蚝壳告示碑、禁牧耕牛告示碑、白鸽票花会公禁碑、四姓公禁碑等清朝时期石碑,是当时社会管理的佐证。

公局 / 乡

公局:即共同办事的机构。在清朝,广东乡村不少地方早就有士绅控制、管理的机构(往往用公局、公约、社学等名义),拥有武力,行使缉捕、稽查等权力。

乡:明清时期的“镇”大多是指商业市镇即所谓的“墟”或“市”,而这些墟市内的民众也称本居住地区为“乡”,番禺县志每提及沙湾时亦称“乡”。

孖井

旧时为两口公用水井,供安宁街内商贩和居民饮食、洗漱之用。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井口非常窄小,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孩不慎失足堕入的可能性,而两个井口,则是方便更多人取水所需。

衍庆堂

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甲二房九世何志明及以下祖先的宗祠。现为沙湾何族第二十四传孙,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教育家何炳林院士的纪念馆。

何炳林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作出杰出贡献,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武帝古庙

里面供奉的是武圣人关羽。寺庙外墙上的砖雕格外引人注目,人物雕刻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中间位置的关羽,更是霸气凛然,左右两侧分别“述说”着关羽在益州和荆州的一段故事。

车陂街

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整个街道全部由整齐划一的青麻石铺成,被称为沙湾的“三街之首”,是体现沙湾古镇风貌的一条重要古街道。车陂街虽仅长200多米,但清朝至民国年间,这里聚居了众多富人、名人,如富商何与瑶(其岳父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主人邬燕天),广东音乐名家何少霞等,他们的影响力不只在沙湾,在广东历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车陂街上规划了不少构堂、民居,该街以及附近区域内,建有包括佑启堂、炽昌堂、惠岩何公祠、何少霞故居、留春别院等等。除历史建筑外,附近还有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巷,升平人瑞巷、高瑶巷、惠岩巷等等,更让以这条大街为主线的区域,增添几分传奇的色彩。

升平人瑞巷

因有皇帝圣旨,即“升平人瑞”石额而得名。“升平”寓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是指人健康、长寿过百岁,升平人瑞牌坊又被用作尊老优老的标志,即古代的百岁人瑞坊。

清康熙年间推行“优老之礼”,石额是官府奉圣旨嘉赐给百岁乡民何复旦的,而当时该巷就只有这位老人年过百岁,获得了皇帝的赏赐。

高瑶巷

在沙湾古镇里,一家人或一个家族占整条巷子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而高瑶巷原名高尧巷,为沙湾何氏二十一世富户何高尧(其子何博众乃广东知名音乐家)所有。广东著名音乐家何柳堂及何与年的故居就坐落其中。

佑启堂

建于晚清时期,原是奉祀何氏留耕堂乙房九世何胜念及以下祖先的祠堂。正门檐下完好保存了乡中名家所作的壁画,其虽已暗黑发黄,但在如今沙湾古镇中实属珍贵的遗产。

炽昌堂

原为何族的分支祠堂,现为中式传统婚礼展览馆。展馆展示了中式婚礼的各种道具及各仪式的含义。

惠岩何公祠

建于清朝时期,原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第二十二世何惠岩及以下列祖的祠堂,该祠堂后来成为了何少霞与乡内外音乐界人士演练、唱酬之所。此外,大门附近墙壁上,刻着一则古沙湾乡内民刑诉讼案件的正式声明,证明该祠堂曾作为地方审判厅。

地方审判厅

官署名,光绪三十三年,在各大城市设立地方审判厅,受理民刑诉讼案件。

惠岩巷

该巷非常短,但却大有来头,整条巷子都被何少霞家族所占据。巷口的惠岩祠与巷尾的何少霞故居,都见证了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何少霞故居

何少霞(1894 — 1942),是创作和演奏家,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之一(其余两杰是何柳堂、何与年)。因对何博众所创的“十指琵琶”弹奏技法尤为精湛,被誉为“琵琶精”。创作了包括《春光好》、《桃李争春》等多首乐曲,同时将这些音乐灌录成唱片使之广为流传,是对广东音乐产生及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鸡膥巷

膥与春(chun)读音相同,粤语中,用来形容动物的蛋和卵,字拆开就是“未成肉”,指鸡蛋里还未长出小鸡,因此“鸡膥”意指鸡蛋。

旧时妇女不能抛头露面,但因家贫,她们会把家里的鸡蛋拿去换钱补贴家用,由于不能直接到大街上的墟市,只好拿到墟市旁较少人来往的小巷悄悄摆卖,而该巷因靠近繁华的安宁路及车陂街之间,久而久之,就被称为“鸡膥巷”。

留春别院

一座半祠堂半花园式的建筑,是除了三稔厅和已经消失的翠林厅之外,另一座小型音乐厅,过去经常有广东的民间音乐人在此聚会、演奏。此外,也是一座充满荣光的老宅子。辛亥革命元老胡毅生(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汉民的堂兄)曾在此作短暂居住。解放战争前夕,中共地下游击队(武工队)曾组织数十名进步青年在此学习革命思想。

如今这里已经不再具备音乐功能,也不再是革命之地,而成为一座危楼,唯有门楣上的“留春”二字,诉说着这里的过往。

对于如今前来游览的人们来说,这座建筑最为醒目的莫过是一面残破的外墙 — 发黑的蚝壳、部分蚝壳脱落的痕迹、大片脱落的墙面、墙角裸露的红砖,这是一面超过200年,也是沙湾古镇内未被修建过且较具代表性的一处蚝壳墙。

鹤鸣街、鹤鸣巷

据说是由于当时该街巷成为了鹤群聚居的地方,一早一晚,群鹤在附近上空翱翔鸣叫,因而得名“鹤鸣”。

珠海何公祠

何与斗故居

何与斗是20世纪初经营谷米业的大商家,该建筑是其家宅,其中的玻璃镂空窗花、中式趟栊门和满洲窗以及西式铁艺花窗防盗网,中西结合的风格是典型的岭南民国建筑。

光裕堂

同样是奉祀何氏列祖的祠堂,而祖训《裕后铭》就是出自沙湾《何氏族谱·光裕堂支谱》,以十谕的形式告诫子孙后代要忠孝友善、矢志事业、注重家教、知恩图报、礼义廉耻,成为了何氏族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使其良好的家风得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如今的光裕堂成为了一间道观庙宇,供信客祈福。

文林坊大街

为纪念沙湾何氏五世祖何翊龙(四世祖第四子)因举明经授文林郎。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旧时何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到了唐朝,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科是仅次于进士科的科目,较进士科的要求低、中举率高。

界碑

界碑又被称为界石,所刻的内容多为房屋地界尺寸、外墙四至或宣示房屋产权人权益,有时也对房屋产权人等内容做出明确说明,如同一张镶嵌入房屋墙体的土地证明,同时还能为亲朋戚友寻找屋主人提供指引。

该界碑立于清朝光绪年间,碑上标明了这间房屋与邻屋外墙都须留滴水等内容,是一份争议协商备忘录。

滴水

老百姓在建房屋或楼房时为了不让自己家房顶上的雨雪水不直接滴落或流淌到邻居家的宅基地上而留下的空隙地。

观音堂

藏身于古镇小巷民居里,门面窄小很不起眼,当地人有“为生福就去观音堂拜观音”这一传统习俗。

敦厚里门楼

略有残破且看上去平平无奇,却已是沙湾现存为数不多的,较完整的门楼,因一次不平凡经历,才得以让人们更好了解沙湾的过去。

“敦厚”二字充分反映了沙湾乡民性格老实忠厚,当地民风淳朴。

门楼

古沙湾乡各坊、里、街、巷均建有门楼。门楼都有名人题字的石额,并设企戙(音洞),即有一排粗木桩,可装可卸,上部为圆形孔,下部为正方形孔和木制栅门,黎明开启,入夜关闭,具有防盗的作用,堪称现代住宅区封闭式物业管理的原型。

庐江週道

是纪念何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何氏先祖本姓韩,由于被追杀,携同家族躲避到安徽庐江以摆渡为生,由于韩、河读音相近,胥吏误以为其姓河故避过杀身之祸。何族为让万世子孙慎宗追远,不忘祖宗,因此以秦初得姓于安徽庐江的史实,把留耕堂至敦厚里巷的这段路命名为“庐江週道”。

胥吏

“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吏”指的是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沙湾古墙

要了解沙湾古镇的前世今生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就莫过于这一堵“沙湾古墙”了,它是沙湾八百多年建筑用材的博物墙,更是沙湾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古墙其实是一间屋子的外墙,第一、二层泥墙是明朝时期,因人口繁衍及生活改善,人们对房屋开始有较高的要求,使得泥墙坚实且光滑。

第三层(除中部位置外)泥墙是清朝早期,当时的“海禁”,使得人们建屋时,只是简单地使用泥土混合断砖烂瓦,因此泥墙杂质多且疏松,质量远比不上明朝。而第三层中部位置,是十一层的青砖墙,那时已是清朝鼎盛时期,人们逐渐富裕且建材生产力较为发达,具备使用更好建材的能力。

第四层泥墙是民国时期的红砂砖,当时因墙内外的地面逐渐积高使得墙变矮了,因此使用建材加固增高,以减少安全隐患。

不同时段的物体在同一个空间中出现,突兀却又意外和谐的格局,让人感觉既奇妙又震撼。

象贤中学

始建于1826年,沙湾何氏族人在留耕堂旁建“象贤家塾”(取自留耕堂内“象贤堂”之“象贤”),从此开始“象贤中学”的发展之路。先后用名“何氏小学堂”“卢江小学”“沙湾学校”“沙湾中学”等等,1989年正式复名“象贤中学”。经历近200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它已成为广州市番禺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学。

时思堂

玉虚宫

原为何氏申锡堂,过去是留耕堂的一个偏祠,清朝中期,祠堂改为祠奉北帝的庙宇 — 玉虚宫。

起初宫内所供奉的北帝像,相传是明成祖朱棣让工匠按其容貌铸造而成,异乡为官的沙湾人李潞远,在任期届满告老还沙湾乡时,将其送给家乡父老。多年来,沙湾人奉北帝为乡中守护神,后来神像惨遭被毁,现北帝像为沙湾雕塑家何世良重新塑造而成。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沙湾人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迎神赛会。北帝像出宫巡游,以飘色、醒狮、舞龙、鳌鱼舞等助兴,热闹非凡。

留耕堂

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历经元明清三朝,先后大修三次,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占地面积超过3000㎡)。作为广州地区一座年代久远(比广州的陈家祠还要早170多年)、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造工精巧的岭南古宗祠,也是沙湾古镇中最为标志性的建筑,被我国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及其专家组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留耕堂是为纪念和祀奉何氏先祖何人鉴所兴建的。何人鉴是第一个在沙湾定居的何氏人家,于南宋时期已购置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之一。“留耕”两字取自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为建祠造福后人。

堂外的大门东西两侧是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的包台。前为礼台,接待所用,后为“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两侧再往外,为“入孝”(意为:回家要孝顺父母)及“出弟”(意为:出外要敬爱兄长)两间鼓楼,从外表看去,已初步展现出这座古建筑的恢弘气势。

堂内的建筑特色,一直为后人所赞叹不已。堂内共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此外,还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充分体现了精巧的岭南庭园建筑艺术。

留耕堂外高达五六米、连续数面的蚝壳墙非常夺人眼球,每个蚝壳至少都有30厘米长,据资料显示这可能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且相对保存完好的蚝壳墙了。

四方塘

古时候大多家族的祠堂前,都要挖一个池塘。一是实用需要。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场合,少不了香火,过去的祠堂多是木质结构或是砖木结构,通过储水起到防火作用。二是风水需要。风水学中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运,因此可以理解为水即为财,财运亨通。

留耕堂门前的水塘很大且水质较好,平静的水面对称地倒影着这座祠堂,神圣中带些柔美。

旗杆夹

被称为封建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古人凡是科场得意、猎得功名,都会在宗祠前竖旗杆,是用来光宗耀祖、彰显族姓成就的“名片”,同时也具有激励族人奋发向上的作用。

临近四方塘的两侧,均建有若干的旗杆夹,上面显示的都是当时何氏族人考取功名后的“成绩单”。据考证,何族留耕堂曾涌现出文武进士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何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

怀德堂

该祠堂的原主人为何文涵,清朝何氏六进士之一,留耕堂前也有他当时考取到功名后所留下来的旗杆夹。现在的怀德堂成为了一家古色古香的粤菜餐馆。

何氏花卷

杰怡牛奶店

19元 / 6个

牛奶、椰汁、马蹄加入焦糖制作而成,总共有两层,黄白相间且层次分明,该小食曾被评为“2014年沙湾十大金牌美食美点”。能够品尝正宗何氏花卷的地方,就莫过于老板娘是何家媳妇的杰怡牛奶店了。

晶莹剔透的何氏花卷,入口滑溜爽口,配合马蹄的清甜,浓郁清新,整体口感与味道如同马蹄糕。

沙湾镇北村民兵营部

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墙身上的五角星具有时代的印记。该兵营部是人民公社时期“工农兵学商”“大办民兵”等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

六官远庇门楼

“六官”是二千多年前《周礼》中记载的周朝官制职衔,隋唐以后,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六官远庇”体现了沙湾先辈秉承古礼、推崇学风,并赋予学子们努力学习,争取出人头地、加官进爵的热切期望。

门楼位于沙湾古镇官巷里大街的西面,冷清且幽深,踩着不平整的青石地板,用身心静静感受最为原始的古镇气息。

细马巷、大马巷

据说曾有一位叫赵朝天的富人在此偏西的地方养马,因此有“细马巷”和“大马巷”之名流传下来。

派工牌

在人民公社时期,为落实按劳分配,并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生产队的队长每天会按农时分派工作任务给社员,并把记有社员名称的人名牌挂于派工牌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栏内,社员则按各自任务分头完成。同时,生产队的财务人员会按派工情况统计每天工分,并计算每个社员的收入,工分多少是分配收入多少的依据。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

大马巷五横巷5号的屋子,是沙湾乡中最早的西医何璧若住所,同时也是他的亲生女儿何小静和何虹烈士,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作为中共党员的何小静,曾任广州少年抗敌先锋队副大队长。皖南事变后被捕,后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曲江,年仅21岁。同样作为中共党员的何虹,是何小静的胞妹,从事抗日统战与宣传工作。在随部队挺进粤北,途中患病掩蔽时不幸被捕,惨遭国民党杀害,时年才18岁。解放后,姐妹俩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今烈士故居大门紧闭,门上的门神贴画也风化脱落,看得出来已经被丢空了一段时间。虽物是人非,但英雄事迹却依然荡气回肠。

古镇书斋

古镇书斋是基于旧时私塾文化为背景的建筑,如今作为香学文化体验馆,内部陈设简朴,环境舒适安静,但却少了些读书人的感觉。

私塾

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以教授蒙学知识和儒家思想为主,也是封建社会科举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生活馆

建于清朝中叶的小户民居,主要展现沙湾清末民初农户的居所场景。馆内陈列了沙湾各种传统农耕用具,包括扬谷设备、石磨等等,通过实物展览的形式,再现沙湾近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气息。

文峰塔

原名水绿山青文阁,又称“文昌阁”或“文魁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是古沙湾的制高点,与西北方留耕堂前的四方塘配成一笔一砚,寓意文墨不断的一座“风水”建筑。

该塔原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民国时,按原状在原址重建后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起初首层供奉“文昌帝君”神像,二层供奉“关帝”神像,顶层供奉“魁星”神像。在过去,是乡中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的地方,祈求学有所成,功成名就。

魁星 / 文昌

魁星: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文昌: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被认为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的神,是求科名者所尊奉的神祇。

聪明井

为八角瓦片叠砌而成,该井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井水从地下涌出,清凉而干净,当时被人们赋予灵感迸发的源泉,在读书疲困时,只要用井水擦拭,便神清气爽,思维更加活跃。

锦围巷

文峰塔与安宁西街之间相通的巷,古沙湾学子参加科举前都会到文峰塔祈拜,高中后衣锦还乡时,他们会走这条巷“还神”,寓意锦绣前程。

步云里巷

另一条文峰塔与安宁西街之间相通的巷,由于文峰塔地势高于安宁西街十多米,古沙湾人经该巷前往文峰塔祈拜时,名谓“拾级登云”,因此而得名“步云里”,寓意住在这里的人都能够平步青云。

进士里巷

清康熙年间重建,沙湾何氏甲房第八代传人何子海故居就在这条巷子里。

何子海于明洪武年间中进士,授将士郎,因与宋朝高祖何起龙(官至太常寺正卿,明朝洪武年间任礼部尚书)均中进士,人们便将他们的原居处提名为“进士里”。

安宁西街

安宁西街是体现沙湾古镇风貌的一条古街道,亦是重要的商业遗址。始建于宋、元年间,明孝宗弘治年间开始铺石建街,清朝时期成为沙湾较为繁华的街市之一,是珠三角富裕乡村商业街市的典型代表。

街道虽然仅200多米长,宽度只有4米左右,但商业氛围却独具特色。沿街商铺采用“下商上住式”设计,住户与店铺混合,地摊又与小店混合,曾经是多家本地老字号的聚集之地。

此外,街道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街内有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 — 三稔厅,也内含多条具有传奇故事的小巷 — 进士里巷、锦围巷、步云里巷等等,可以说这是一条“文商双全”老街。

如今的安宁西街,虽然经历了战争及文革的洗礼,不少旧建筑和老字号已不复存在,但依旧保留着传统街市的格局,仍是当地进行商业活动的主要之处。

镇南祠

曾是何氏家族的祠堂(分支之一)。现为当代著名艺术家黄友镇先生崖柏根雕代表作品及国内知名顶级崖柏艺术精品的展览艺术馆。

大中堂

典型的悬挑骑楼建筑,特点为临街立面的上层悬挑出约70cm,形成二层吊脚楼,历史上比有柱骑楼早。该设计既争取了上部使用空间,又为底层遮阳避雨,这种全木结构悬挑骑楼是岭南本土传统的土骑楼,可以说是近代骑楼的雏形。

三稔厅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作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面积不大,三间两进,中隔天井,十分清雅。当初建成时是沙湾何氏的小宗祠,但当时既未安放牌位,也未命名,后来因中庭位置,由何高尧的第四子、著名广东音乐家何博众所栽植的三稔树而得名。

早年的三稔厅是“私伙局”中较有影响力的三家之一,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影响却非常深远。何博众与“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等在此创下无数粤乐曲目,包括《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等,并发展出广东音乐何氏典雅派,这也让沙湾成为“广东音乐之乡”。

私伙局

由民间爱好者根据自身爱好与兴趣成立的非专业性粤曲表演队伍。他们一般自备乐器,自由组合,对广东音乐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鸡蛋卷

池喳饼店

12元 / 盒

鸡蛋卷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沙湾比较流行的特色小食。将面粉、鸡蛋液、白砂糖适当加水(或鲜牛奶)和成稠浆,在一个两块铁板制成的炭炉中,涂上花生油,再舀进一小勺,然后夹紧炭炉,稠浆充分烘烤后打开,用一根圆形小木棍把薄皮紧实卷起,形成金黄色的蛋卷。

松软酥脆的蛋卷,入口即溶,浓郁的蛋香味让人欲罢不能。此外价格也非常亲民,一盒14条,足以让你大饱口福。

特色爬金山(鲮鱼)

成记爬金山

25元 / 斤

沙湾秋冬时节最受欢迎的一款本土特色美食,被部分当地人称为“沙湾一绝”。把鲮鱼片摔打成一大块鱼滑,形似座大山,之后将其放在锑盘中央,加开水并从鱼滑顶部淋入一勺金黄色的食用油,以火加热,然后用汤匙把肉扒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入开水中慢慢煮熟。

入口鲜甜嫩滑,而且吃不出加了面粉,可以说是真正的纯鲮鱼肉,同时鱼肉中没有一丝骨刺,完全可以毫无忌惮咀嚼。品尝完鱼肉,再尝一口吸收鲮鱼精华的清汤,简直回味无穷。

除了特定的建筑、街巷和美食外,遍布在古镇不同角落的人文景观特色,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无不一刻沉浸在岭南传统文化的世界里。

蚝壳墙

蚝壳墙是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工艺。旧时沙湾镇近海,吃蚝跟养蚝都较为普遍,蚝壳材料十分丰富,因此用其来作为筑墙的材料比较方便。而蚝壳较为坚硬,堆砌起来后使得墙面七菱八角,有效防止盗贼翻墙入屋的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因此蚝壳墙又被称为“凸砖遮阳墙”。在雨季时,蚝壳墙上的雨水会迅速溜走,能够保持室内干爽。此外,蚝壳是碱性的,旧时房屋是木质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止白蚁侵蚀的作用。

在沙湾镇上,蚝壳建筑也有一些遗存,规模、集中以及完好程度在如今的广东省内实属难得。

镬耳屋

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在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

砖雕

沙湾的砖雕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直接在质地细密的上等青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其特点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自如,立体感很强。

灰塑

岭南古建筑立体装饰工艺的一种,以灰和纤维为主要材料,大多分布在屋檐、瓦脊等,色彩艳丽且造型大方。

麻石街

常见于岭南地区的旧街巷中。用麻石铺成,因其表面有凹凸的麻点,具有防滑的作用,此外麻石还有易吸水的特点,都很好地适应岭南雨水充沛的气候特征。

水磨青砖

制作的原料为咸淡水交界的沉积淤泥土,很少砂石杂质,使用其所建造的屋子,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此外,由于其表面较为光滑,能够有效反射声音,因此隔音效果很好。

鱼灯

沙湾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其扎作和巡游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正月初一或八月十五等传统节庆,沙湾人便会扎作出鳌鱼、金鱼、鲤鱼、白兔、莲花等各形状的鱼灯,让小孩提着在古镇内游玩,人多了就形成鱼灯巡游队伍,像一条彩龙盘旋在古镇街道上,寓意“百般生利”,表达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吉祥有余的美好愿望。

神荼郁垒

最早出现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汉族民间信奉的两位镇邪驱鬼门神。旧时民间风俗,把门神的画像印出来,贴在堂屋前面左右两扇大门上,逢年过节须敬门神,以保护一家人一年四季平安。由于神荼、郁垒是鬼神世界中的小神之一,相貌比较狰狞,多少会给妇孺懦弱者们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只能敬而远之,因此后来人们逐渐把两位门神加以人格化、社会化和文字化。

涂鸦

部分墙面涂鸦是来自立陶宛艺术家Ernest Zacharevic的作品,斑驳的墙面配上充满趣味的涂鸦,给古镇增添了几分活力。

文创雪糕

沙湾古镇新推出的文创雪糕,铜钱砖雕窗花的造型,贴合古镇的传统建筑风格,口味上有牛奶和草莓。作为网红产品,看得出古镇在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有创新才有发展,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具有古镇特色的文创产品。

岭南文化与人居生活

古镇,如今人们看到这两个字的第一反应就是 — 人多、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诚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国内不少开发商都美其名曰对古镇进行保护,其实是瞄准了其商业价值,利用商业化的运营思维,逐渐将古镇的“魂”打散,在只保留“躯壳”的情况下,打造成迎合所谓年轻人的消费天堂

似乎中国的古镇离不开两种发展方式 — 要么破旧不堪,僻远寂静,要么新潮时尚,热闹非凡。但其实还有一种方式,在保留原有生活气息的同时,利用几乎源于古镇的特色来发展经济

很庆幸,在这里所看到的是,历史建筑被活化成重现当时风貌的展览馆或是扎根于本土文化的艺术馆,特色街巷被活化成体验生活“烟火气”的地方,传统美食被进一步发掘、正名和展现。没有所谓的潮流文创店、没有连锁式的百货店、没有网红餐饮店,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源自于沙湾人所创立的品牌且不少都只设店在沙湾古镇内,地道而朴实。同时,这里还生活着很多原始居民,他们世世代代都与沙湾结下不解之缘,惬意而自由的生活态度,让我这个忙碌的都市“打工人”着实羡慕。

适度的保守与开放,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氛,有的是简朴的生活气息,朴素低调,简单干净,岭南文化与人居生活的和谐融合,正是沙湾古镇的特色

参考资料

【1】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番禺县镇村志》

【2】李立志、何润淋、陈文娜.《广州最老“乡政府”办公200余年成研究“活化石”》

【3】朱光文.《珠江三角洲乡镇聚落的兴衰与重振 — 番禺沙湾古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保护开发刍议》

【4】申卉、沈亦霖.《赛龙歌夺锦 晓梦听啼莺》

【5】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志编纂委员会.《沙湾镇志》

【6】向杰.《广东沙湾古镇:八百年古韵绵长》

【7】林晓、蒋旻玥.《大喜!沙湾留耕堂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http:///index.aspx

【9】沙湾古镇旅游网 http://www.

【10】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http://www.

【11】钟志平.《浅析番禺古塔》

【12】成小珍.《安宁西街》

【13】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

选题 | 经常自High却不断被打脸的 随镜而行

拍摄 | 克服各种高难度视角的 随镜而行

文案 | 灵感挤一挤头发掉一坨的 随镜而行

校对 | 绝情到一个错误都不放过的 Anita

1

END

1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