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三线】付清民 — — 三线建设与华蓥市建立的来龙去脉

 三线建设文化 2021-05-27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三线文化遗产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建设与华蓥市建立的来龙去脉

文:付清民 

第二届金广安论坛根据讲稿整理作者授权发布

图为付清民书记为论坛作主题报告

 华蓥市,是我曾经生活工作过 27 年的地方,是我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时过境迁,抚今追昔,让人魂牵梦绕。

 前不久,接到李天明同志的电话,约我来华蓥参加利用三线建设遗址开发旅游资源的座谈会,我十分高兴,欣然同意。下面,我本着铭记历史,揭示传统,昭示未来的想法,就三线建设与华蓥市建立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以期得到大家的共鸣与传承。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为了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党和国家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重大决策。自此以后的近 20 年间,来自许多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和干部汇聚到华蓥山中段,开创了华蓥工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三线建设。1985 年 3 月,在这里诞生的华蓥市(其前身是 1978 年 11 月建立的华蓥工农示范区,于 1979 年 10 月改名为华云工农区),就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三线建设留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活标本。它见证了三线建设艰难与辉煌的历程,凝结了创业者的理想信念与精神风范,展现了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给革命老区带来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通过这个活标本,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华蓥市的前世今生,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三线建设者们为祖国和人民所做出的无私奉献,特别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典范奇迹,为华蓥市培育了强大的根基和本源。因此,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华蓥市的建立,没有三线建设的基因元气,就没有华蓥市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涅槃重生。 

   一、三线建设者满怀爱国激情建厂,在华蓥山中段率先走出了一条“工农结合”之路,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工农示范区,成为华蓥的立市之本。 

 中央在四川确定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为“两基一线”,即重庆及周边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成昆铁路线。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三线建设搞好”的号召,从 1965 年初春开始,经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批准,明光、华光、金光、红光、兴光、永光、江华七个大三线企业和长城、燎原两个小三线企业的建设者陆续开进华蓥山。首批来自北京、沈阳、长春、西安、重庆、包头等大中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满怀为国奉献的热血理想,在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极差的蛮荒山区,与当地民工一道,不畏艰险,开山平地,筑路建房。在建设过程中,三线建设者们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坚持“先建厂后建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三块石头支口锅,蜡烛点亮照被窝,住的帐篷干打垒,喝的河沟地表水。就是他们当时在工地上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三线建设各项工程的推进,搬迁到华蓥山的工人和家属,迅速增多,给山区带来了粮、油、菜等生活物资供应的压力。于是,军工建设单位就与地方党政开始共同探索,工农结合、厂社结合的路子,实行厂社挂钩、以厂带社、亦工亦农,这既加深工农的团结友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解决了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厂社结合的经验和“干打垒”得到了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李井泉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很快见诸于各大主流宣传媒体,其中,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制作的一期《华蓥山上红旗飘》专题报道在全国播出后,华蓥山的军工企业名声大震,成为了三线建设的一面旗帜,成为了全国推广学习的先进典型和样板。然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互助发展,人口和劳动力的不断增多,生产生活物资的供需量日益增大,为三线建设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体系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在华蓥山自然形成了分散而具有共性的城乡经济交流互补新形态,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已难以实现统一协调,这就促使了行政区划实施必要的调整。为此,中国南充地委于 1978 年 3 月 9日向省委、省革委呈报《关于建立中共华蓥工农示范区委员会、华蓥工农示范区革命委员会的报告》,同年 4 月 8 日,省委根据周总理的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示和华蓥山中段厂矿较多的实际,批准了南充地委的上述报告,1978 年 11 月 10 日,华蓥工农示范区在国营明光仪器厂礼堂召开大会,宣告正式成立。 


       二、三线建设者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兴业,在华蓥坚持因地制宜方针,发挥资源优势,成功打造出军工、能源、建材三大产业基地,成为华蓥的立市之基。   

  三线建设虽然是以加强国防建设为根本目的,以国家意志和政治要求为强大动力,但中央在战略决策和布局中,认真分析国情,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统筹兼顾的原则,把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开发,推动地方经济跨越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因而,华蓥山中段的三线建设,不仅迎来了中央军工基地及其配套项目的布点建设,而且省、地、县共同跟进,掀起了华蓥山煤炭和建材资源开发的高潮,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军工、能源、建材三大产业基地,展现出现代新兴工业的崭新风貌。

 由国家投资在华蓥山中段布点的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生产的军工产品,大多是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九个军工企业为保证战备需要,只争朝夕地把工厂建设到华蓥山,创建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生产的奇迹。1969 年,国家把华蓥山能源和建材的两大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总体规划,这一年 5 月 10 日,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在川东北建设一个大型水泥厂(渠江水泥厂),并明确为省建项目。这一年 12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批准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加速四川地区三线建设的请示(中发(1969)89 号文件中,作出了“加快华蓥山煤田开发”的决定。这两个决定,为华蓥山资源开发,建设高规格的建材和能源基地作出明确定位。这些三线企业不仅对国家发挥了出巨大的经济贡献作用,也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和示范效应,尤其是先进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经验,直接催生了一大批地方工业快速成长壮大,使华蓥山逐步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军工、能源、建材产业基地。因此,三线建设是华蓥山现代新兴工业诞生之母,为华蓥新兴工业城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三线建设者以自强不息的意志报国,率先探索军转民道路,勇敢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铸就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华蓥的立市之魂。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国家给三线军工企业下达的军品生产任务逐年减少,工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同时,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巨大压力面前,他们自强不息,积极为国家分忧解难,按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方针,充分发挥光学工业的集群和科技人才优势,率先探索出了军工生产民品的新路。他们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搏击中大显身手,许多企业以自己独创的产品热销走俏,蜚声国内外。随着三线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在华蓥山区的壮大,城市基础建设和功能配套的日益完善,华蓥工农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和担当能力的不断增强,1985 年 2 月 4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华云工农区,设立华蓥市。

  华蓥山的三线军工企业的崛起催生了华蓥市的建立,但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随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无疑对华蓥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华蓥三线军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市场布局结构,在市场竞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其远离大中城市,信息闭塞、物流不便、生产成本高、企业效率低、职工生活条件差等问题日益显化,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于是按照国务院三线建设办公室的安排,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华蓥山中段的 9 个军工企业陆续搬迁。三线军工企业的外迁,搬走了华蓥市的半壁江山,与这些企业伴生的地方产业和服务业纷纷关停倒闭,全市劳动失业率一度达到 12.2%,超过了当时全国平均失业率的 4 倍。

  但三线建设者,在这块具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中,其先进思想理念及生产生活行为成为了人们自觉的文化传承。构成了整个城市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昂扬正气和精神动力。因此,从 1993 年华蓥市划归新成立的广安地区后,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三线建设的物资遗产和精神遗产,迅速掀起“第二次创业”。不仅扭转了经济滑坡、人心不稳的局面,使经济社会发展重新驶入快车道。

  综上所述,三线建设者率先在华蓥山搞干大垒创业,走“工农结合”道路,建工农示范区,探索“军转民”生产,实施“科技创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浴火重生。他们在在华蓥山创造的这些光辉业绩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成为了永远矗立在华蓥山上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没有这些特有的内在因素,没有如此光荣的历史业绩,华蓥市就不可能在三线军工企业大搬迁后,一花独放的成长起来,更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依然成为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兴工业城市。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这些历史成因,才能真正懂得华蓥市的建立是来自不易的,才能真珍惜其难得的价值意义。正因如此,无论是那些已经走出华蓥山区的三线人,还是新一代的华蓥人。心里都有一不解的“三线情节”,都把三线建设视为华蓥市的根与魂,作为值得永远传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广安市高度重视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工作,已经收集和整理出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建立了“三线建设遗址博物馆”,作为宣传和展示三线建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精神的载体,将激励人们发扬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华蓥市利用三线建设遗址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不小的开发空间,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在开拓创新中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价值。为把华蓥建设成为美丽、繁荣、和谐的幸福家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届金广安论坛根据讲稿整理,作者同意授权发布。) 

  

向功勋者致敬 

●金广安论坛评论员● 

     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持工作)副主任(主任由市委书记兼任),1947 年出生于陕西胜咸阳农村。 

     靠刻苦读书,早年考入广西邮电学院(现为邮电大学),毕业 时响应党的号召,分配到三线军工建设华蓥山区工作。先参与位 于华蓥市阳和镇偏岩子村代号为 643 工厂的建设,不久国家 5 机 部决定将 643 厂与 645 厂合并移至华蓥市高兴镇枧子沟建厂,更 厂名为 598 厂,秘密番号为华蓥山 5 号信箱,对外称国营兴光机 械厂工作。 

     当年不到 20 岁青春年华,奋战在华蓥山,先后担任车间主 任、厂团委书记。后调南充地委国防科工办工作。 

     1978 年华云工农区成立,成为华云工农区委工作组核心人 员 1985 年华蓥撤区设市担任常务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 

     1993 年广安地区行署建立,担任常务副区长、广安撤区设 市,担任常务副市长,广安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主持工作副主任(主任由市委书记兼任)。 

     其一生奋战在华蓥山已 57 年,“回顾往事,离离在目,令人 难以忘怀;时过境迁,抚今追昔,让人魂牵梦绕”。华蓥山是他 哀心热爱、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他是华蓥山以三线军工建设为 主的大开发全过程主持者、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是一部华 蓥山开发建设的活历史。 

     当年的华蓥山,道路崎岖,荆棘丛生,水电全无,一代三线建设者怀着青春与梦想参加到实现民族强盛的建设行列,献出青 春和智慧,创造了非凡业绩和辉煌历史。 在时年 70 有 2 的高龄,应邀出席旨在推动华蓥山产业开发 的第二届金广安论坛上,亲手一笔一笔工整严谨地撰写了亲历华 蓥山开发历程的讲稿,在论坛发表后引起论坛内外的热议和追 捧,成为压卷经典之作。 

     付清民书记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和严格的学风发表的主题报 告,史论兼具,详实可靠,语言生动。其严谨务实的态度,平实 求真的姿态,客观高度的立意,撰写的主题报告,是了解、熟悉 和研究华蓥山开发以及把握华蓥山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而珍贵 的文献,成为金广安论坛的一面丰碑和旗帜,值得每位广安人景仰和学习。 

     付清民书记的精神品质启示我们,应当以更加勤恳谨慎的精 神,严密务实的态度,深邃独到的思想,以力求高端前沿的切实 努力开启脑智,影响实践,为华蓥山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与产业开 发贡献力量。 

     第二届金广安论坛闭幕时,广大论坛参与者高度评价了第二 届金广安论坛主题发言。不少与会嘉宾纷纷索要付清民书记的报 告底稿,现根据其报告手稿经严格整理校对,征得他同意授权对 论坛成员发布。运用中请严格注意文章版权。 

     向付清民书记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9 年 4 月 22 日

2019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