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名有情趣的教师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5-27

做一名有情趣的教师
李广生
随着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闲暇教育”走进人们的视野。闲暇教育的价值在于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和闲暇态度,传授利用闲暇时间并提高闲暇质量的知识和技能,利用闲暇充实生活、发展个性,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增加了,但利用闲暇的技能没有增长,要么无所事事消磨闲暇,要么步入歧途挥霍闲暇,总之是无所适从、无事生非。家长和教师忧心忡忡,不得已想尽各种办法塞满孩子的闲暇时间。结果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精神发育,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培养了奴性和惰性。学会利用闲暇而不是打发闲暇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引导中小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成为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闲暇教育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时至今日也没有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此不谋而合的是学校教育实践中闲暇教育异常冷清。很少有学校把闲暇教育列入教育计划,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观、传授利用闲暇的知识和技能。这固然有教育现状的原因——目前我们还在为学生“减负”奔走呼吁,时间尚不够用,闲暇从何谈起,同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本身就不懂闲暇、不会利用闲暇。
教师最擅长的两样“功夫”,一是“讲道理”,二是“抓学习”。从事这两项工作需要教师“一本正经”、“满脸严肃”,还需要教师全力以赴、废寝忘食。长此以往教师便忘记了闲暇,缺乏利用闲暇的知识和能力。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头头是道,教学生怎么玩,教师通常会茫然无措。因为缺乏教师的引导和熏陶,学生管理闲暇的意识相当淡薄,利用闲暇的能力相当薄弱。有那么多的孩子沉迷网络、色情、暴力、游戏,大家都认为是思想道德问题,为什么没有反思一下,如何对他们的闲暇进行管理和教育呢?仅从这一方面来看,教师还需要增加一门“功夫”——利用闲暇时间并提高闲暇质量的能力。
就像学习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一样,教育也不是教育人生的全部,或是说——教育人生的幸福感并不全部来自教育。把教育视为教育人生的全部是对教育和人生的双重不负责任。教师不幸福,学生就得不到快乐。把教育作为教育人生的全部意味着剥夺教师教育之外的幸福,获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教师的幸福被克扣,带给学生的快乐必然削减。从这一方面看,教师更需要提高闲暇质量,以获取更大的人生幸福。
情趣简单的说就是兴趣和情调。兴趣、爱好、消遣、玩赏,这些都可以纳入情趣的范围,通常在业余时间进行。兴趣爱好广泛,生活充实美好,闲暇时间不“闲暇”,因此情趣实际上是一个人利用闲暇的能力。情趣反映一个人的品位,形成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的品位高低、气质雅俗,体现在他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情趣是一种修养,贯注着人们的热情、向往、志趣与寄托,代表一个人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教师的形象、心态和情趣有很大关系。兴趣广泛、情调高雅,心态积极健康,这样的教师受学生喜爱、同事欢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教师的人格因此而健全,人生因此而精彩。无论是出于对教育负责还是对人生的热爱,教师都应该具有“有价值的”、“明智的”利用闲暇时间的本领,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其美好而浓厚的生活情趣。爱因斯坦喜欢拉琴,在写作相对论的日子里人们时常可以听到他拉莫札特的奏鸣曲。法国昆虫学家法布栽培了千姿百态的仙人掌和仙人球。华罗庚喜欢写旧体诗。李四光热爱摄影。竺可桢喜好打太极拳。科学家们热爱科学也热爱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调剂了他们的精神,给了他们以新的活力,推动了他们的科学研究,使他们能以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攀登在科学的崇山峻岭之间。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多对花卉有所钟爱。诸如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历来传为佳话。他们以此表现出超尘脱俗的清高情怀,形成了几千年来绵绵不绝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些文人士大夫共有的品格(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1048.html)。“科学家热爱科学更热爱生活”,“文人雅士”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古往今来、各行各业,工作与生活从来没有截然分开过,工作的激情通常来自生活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对工作的执著。我们倡导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但一直没有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爱从何而来。没有源泉的爱,不管来势多么凶猛,最终免不掉枯竭。“职业倦怠”成为困扰教师群体的一个突出问题,和人们只要求教师爱的付出不挖掘爱的源泉有很大关系。不能说生活是教师爱的唯一源泉,但至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前提是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人生,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基于以上的想法,给教师几点建议:
一、掌握一项可以用于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要把强健体魄、锻炼身体作为发展情趣的第一要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每天早晨,大街小巷、公园草坪,晨练的人络绎不绝。我注意观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多数人不会锻炼。随意的作一些肢体动作,随便活动活动筋骨,这样的锻炼效果不会太好,而且单调枯燥不能长期坚持。我不希望在这样的人群中看到教师的身影。我希望每个教师都能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满足健康需求的运动技能。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各种拳术等等,至少掌握其中一项。既可以用于终身锻炼,又能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玩球的结成“球友”、练拳的结成“拳友”、舞剑的结成“剑友”,生活随着交往圈子的扩大而扩大,心胸随着生活的扩大而扩大,强健体魄的同时,扩充生活、丰富人生,所以掌握一项可以用于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非常必要。
二、拥有一部可以百看不厌的经典著作。
很多人喜欢在闲暇时间读读书、看看报。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也是情趣高雅的表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教书”为职业的教师更应该培养阅读情趣,以此促进自己的进步。但并不是所有阅读都是有价值的,出版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繁荣的背后隐藏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教师要学会甄别、鉴赏、选择,发展积极健康的阅读情趣。我不希望教师是文化快餐的饕餮之徒,我更希望教师是文化经典的执著守护者。在教师的阅读视野里应该有几本可以算作经典的作品,放在出手可及的地方,经常地翻看揣摩,百读不厌、常看常新。当然,这里所说的经典著作并不专指教师的专业领域,我更希望他与教师的工作毫不相干。在工作中研究教育,倘若不能在闲暇中跳出教育,必然会困囿于教育,从而使工作和生活都失去乐趣。在诗歌的海洋、在科学的迷宫、在哲学的殿堂、在艺术的山峰,领略情趣之美、感悟人性之美、体验人生之美。
三、学习一种可以用来“消磨时光”方式。
或许很多人不同意“消磨时光”的说法,事实上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一些闲暇时间,而且会越来越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把这些时间有价值、有意义、有意思的打发掉,教育人生便少了很多趣味。“消磨时光”有积极的方式,也有消极的方式。积极的方式是通过“消磨时光”换来“快乐的放松”,而消极的方式的得到的是“快感的放纵”。“快乐”和“快感”不是一个概念,“放松”和“放纵”更不是一个意思。“快乐”是人的情感,“快感”是动物的体验;“放松”缓解压力,“放纵”得到空虚。所以一个人的情趣,乃至他的品位可以从他采取什么方式“消磨时光”看出。教师会不会“消磨时光”,采取哪种方式“消磨时光”,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育人生是“制造快乐”的人生,不是“放纵快感”的人生。下棋、打牌、唱歌、跳舞、喝酒、聊天、旅游、看电影、打麻将,等等,都是“消磨时光”的方式,必须学会一种,否则生活就会乏味,但是学习哪一种、采取哪一种,教师不能不慎重。
四、掌握一门可以用来陶冶性情的艺术。
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所以情趣之中不能缺少艺术。同样一件事,有的时候表现为艺术,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娱乐方式,比如唱歌就是这样。当我们把他作为一门艺术的时候,就不能是单纯的“喜欢”,还要理解,掌握艺术的欣赏,甚至学习艺术的创作。音乐也好,绘画也好,戏曲也好,摄影也好,诗歌也好、舞蹈也好,我希望教师能够选取其中一样,把爱好上升为欣赏或创作。对某一种艺术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欣赏或创造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情怀,获得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和精神陶冶。如果每位教师都擅长一门艺术,我们的校园就成为艺术的乐园,置身其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艺术的熏陶。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
五、培养一样可以用来寄托情感的爱好。
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用以强健体魄;拥有一部经典著作,用以强健精神和思想;选择一样娱乐方式,用以排遣无聊的日子;掌握一门艺术,用以陶冶性情。有了前面这五样,基本上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了,但还不够。必须要培养一样业余爱好,终生为之钟情,用以抚慰驿动的心。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均是人们寄托情感载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盆花、一幅画、一竿竹,一件藏品,承载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摆弄、呵护、赏玩过程中,躁动的心灵得到安慰、迷乱的思绪得到梳理。特别是在人生的矛盾冲突、迷茫困惑时,给人以内心的宁静,因宁静而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