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你也想,换个城市生活 | 简七漫谈

 简七读财 2021-05-27

晚上好,我是简七~

今天一早,好友给我发了个消息,「你还想回成都吗」。

接着甩过来一个链接:成都迈进「2000万人口俱乐部」。要知道,中国常住人口超过这个数的城市只有4个,前三位是重庆、上海和北京。

成都在我心里,约等于麻将、喝茶、苍蝇馆子,关键词是「安逸」;

上海呢,是「务实(赚钱)」。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今天,想跟你聊聊选城市的话题。

01 

我出生在湖南一个十八线小县城。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妈给我安排了一次暑期旅行。我一口气把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长沙、深圳都玩了一圈。

那时候我就想,长大了要去上海生活。

我在成都上了四年大学,一毕业就拿到了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上海所的offer。刚工作那两年,还是挺破灭的。尤其是进入了忙季(每年1月-4月)24小时待命是常态。

凌晨两点刚下班到家,却突然收到消息说有数据需要重新核对,窝在沙发上通宵赶工,第二天还得准时出现在客户的办公室。

身体不舒服了好长一段时间,想请假去医院看看,经理却不给批,说忙完这段再说。

还记得有一次在人民广场准备换乘,这一站有很多条地铁经过,算是个超级交通枢纽。

通道里人很多,每一个人都大步向前、行色匆匆地从我身边越过,而我当时,还是慢悠悠的「成都模式」。

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不知道为啥,那时候我有个执念,觉得好像如果离开上海,就是向谁认输一样。

身边的人好像也都觉得,好的生活,和工作事业之间,是割裂的。

在选城市的时候,这个割裂感就会变成,「要不要逃离北上广」这样的热门话题,把两个答案对立起来。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已经没什么人讨论了。

02 

在一线城市生活了十几年的我,对它所提供的居住便利程度、公共服务水平、医疗水平等等,都还挺满意的。

但要说「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话,这些城市就真不是适合每个人的选择了。

之前去深圳某个大厂找一个朋友,晚上十点出来的时候,电梯里挤满了人。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的第一个下班晚高峰。

很多从北上跳槽到深圳的朋友也说,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生活空间被挤压到零

身边还有不少30岁+的朋友,最近查出大大小小的健康问题。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去反思,过去这些年是不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不过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啊,真的让人很难停下来。

这几年,二线城市的发展倒是如火如荼。

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南京,吸引了华为、中兴、亚信三大通信软件巨头;

蔚来汽车在合肥成立了总部。前两天创始人李斌说,是合肥救了蔚来,一时上了热搜;

小米把总部设在武汉

字节跳动在重庆开分公司……

越来越多炙手可热的新经济公司,在这些城市落地生根。

听字节跳动的同学说,大家都想申请去重庆。拿着一线城市水平的工资,享受超低的物价水平:

4000块就能在公司附近租个三室二厅,十几块钱就能解决一顿午餐,真的太巴适了。

也就是说,二线城市有着同样广阔的发展机会,却同时保留着更低的生活成本优势。

这背后的原因,是有迹可循的:

在工程师红利的时代,很多产业不再是一线城市的垄断资源。

就像有人说,二线城市的崛起与壮大,将是未来十年中国城市格局演变中最大的确定性。

03

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个城市生活,接下来聊点硬核的。

1、用「都市圈」缩小选择范围

大城市会越来越大,这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验证的结论。

所以从2019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培养发展都市圈」的概念。

这是一种用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围1小时通勤范围内的周边城市,老大哥带小弟的模式。

目前对都市圈还没有统一的官方定义,其中一种版本参考: 

从最近各地陆续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最新的千万人口城市排名,除去北上广深之外,也都在这些圈子里: 

重庆、成都、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武汉、杭州、哈尔滨、石家庄、东莞、青岛、长沙...

我会建议你,在「都市圈」里寻找意向的城市

这样既可以避免选到人口不断流出的「收缩型城市」,还能享受核心城市的公共资源,何乐而不为:)

2、对教育资源的评估,不妨换个角度

当然,最好的资源,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将永远是稀缺的。

有朋友说,现在东北的人口在流出,名校名师资源就不那么紧张了,想把孩子送到那边去,这样高考有保障。

我很难认同这样的解决思路。 

虽说古有「孟母三迁」,但孟母搬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孟子考出好成绩,而是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双向滋养

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我反倒觉得,创造力、审美、同理心、整合能力等这些素质,在未来会越来越彰显价值。

如果说这些词太抽象的话,也可以换个说法:应对变化的能力、让自己和别人高兴的能力

我发现身边能有这两个能力的人,都过得还不错。

这些能力的获得,和进入升学率最高的学校,没有绝对的联系。

3、把幸福感加入衡量指标

经济、人口、公共资源这些数据,在选城市的过程中,仅仅能帮我们开个好头。

能否在这个城市更长期、更幸福地生活,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想起去年和朋友一起去了次贵州,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日常起居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2010年,贵州省的GDP排在全国的第26位,算是西南地区的欠发达省份了。

从2013年开始,贵州省就扛起了大数据战略的大旗。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年均增速达到了9%,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

走在贵阳街头,只要一抬头,前面总有绿色山头在等着你。

早起嗦碗粉,下午来罐折耳根酸奶,晚上再来个牛肉锅,还真就像当地人喜欢说的那样,是「爽爽的贵阳」没错了。

拍摄于荔波小七孔景区

所以,说「逃离北上广」已经不准确了,我们更像是在寻找「下一个更宜居的栖息地」。

就像现在越来越多人在选工作时:看重职场氛围、看重企业文化,更看重生活状态。

这个新的「栖息地」,需要能够让我们去创造、去体验,去享受平凡生活的美妙瞬间

就先聊到这,希望能对你在「选城市」这件事儿上有一些小启发。

无论你选择离开还是留下,我们的终极目标都一样,那就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

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