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旭升 | 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

 时光捡漏 2021-05-27





      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

     ——中式婚礼观礼记

辛丑年古历四月十二日,麟游县九成宫酒店,举行了一场隆重而喜庆的中式婚礼。作为新娘的同事,我有幸全程观礼,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婚礼文化的内涵,深深地被它的文化魅力所折服。

华夏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而我国的传统婚礼中,几乎每一项都渗透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吉祥、祝福、孝敬是婚礼的主旨,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的核心点。而这场古朴典雅、隆重喜庆的中式婚礼,更好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婚礼舞台的布置以红色为主,烘托出喜庆热烈的气氛。舞台左侧搭建了一个甬道直达舞台。甬道两侧有镂空的窗子,上面挂满了大红灯笼。甬道上的梳妆台、粮袋、火盆、马鞍都已准备停当。舞台上最抢眼的是天地桌,正中立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两旁各有一个插有大红喜烛的烛台,牌位前的青花瓷果盘里盛有苹果、核桃、栗子、大枣等供品。前面两边各置一对青花瓷茶杯,正中放着龙凤剪、乾坤弓、带有红丝线的葫芦等必备道具,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婚礼现场转移到了酒店,有些礼仪逐渐被取消,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但中式婚礼的核心内容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为了保证中式婚礼礼仪的连续性,主持人把领导和长辈的祝福及家长的答谢都放在了婚礼仪式之前。讲话完毕后,婚礼正式开始了。

虽然是在酒店,但环节一样也不能少。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着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环节虽不能展现,但主持人和喜娘还是把迎亲前新娘离家的过程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先由喜娘开脸(用红丝线绞脸上的黄毛),再由母亲梳头,准备妥当后新娘手拿苹果,盖上红盖头坐上花轿,在喜炮声中,新郎把新娘接到了婚礼现场。

这时喜娘再次出场,步履轻盈地来到天地桌前,点燃香烛敬天敬地敬先祖,喜娘的动作犹如舞蹈,优美而不失庄重,满满的仪式感,令人叹服。

接着,身穿长袍马褂的新郎出场了,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新郎用绣球牵着身着凤冠霞帔新娘,先跨过粮袋(寓意五谷丰登,代代相传),再迈火盆(寓意红红火火),最后跨过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来到了舞台。跨马鞍时新娘捧了一路的苹果被放在马鞍上,新娘把苹果踢落,再跨过马鞍,寓意为“平安落地”。

接着新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拿起秤杆(寓意“称心如意”)揭盖头。盖头有三挑:一挑看唇,二挑看眼,三挑看眉。最后才小心翼翼的用秤杆将新娘的红盖头取下,让来宾一睹芳容。

双方父母华堂落座,拜堂成亲的重头戏开始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有三拜九叩,虽显繁琐,却更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夫妻对拜更是验证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誓言。

拜堂后,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敬改口茶。孝顺的叫上一句“爸,妈,请您喝茶”,老人们心里乐开了花,赶忙把大红包送上。

然后是喝合卺酒(相当于现在的交杯酒)。双方各拿起一分为二的半个葫芦,中间连着一根红线,先喝一半,再交换喝对方剩下的一半。喝完后将葫芦用红丝线缠在一起收藏,象征着婚姻将两人连为了一体。

还有一个环节叫“合鬓”。新郎新娘各用一把龙凤剪剪下对方的一缕秀发放在一起,用红丝线缠绕,然后装入布袋中永久保存,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永不分离。这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

接着是三射箭,新郎拿起乾坤弓,一射天(天赐良缘),二射地(地配以双),三射远(地久天长),主持人字正腔圆的唱词无不表达了对美好姻缘的良好祝愿。

礼成之后,主持人拖着长长的腔调,高声喊道:“入——洞——房”,完成了最后一步,新人入洞房,婚礼仪式至此结束。

这场中式婚礼中,迈火盆、跨马鞍、三拜九叩、敬茶改口、三射箭、合卺礼、传香火等仪式更形象地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现场观礼,不仅能体会到什么是夫妻之义,结发之恩,还能感受到热闹喜庆而又庄重典雅的婚礼氛围。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年轻人追求唯美、浪漫的西式婚礼,很多人对于中式婚礼的认识其实还只是停留在影视作品中。近年来,随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式婚礼以古朴、周全的礼节,喜庆、热闹的气氛,逐渐受到了很多新人的喜爱。所以我认为,无论婚礼风格主题的潮流怎么变化和创新,传统的中式婚礼永远都是最经典的那一种类型,必将受到更多新人的喜爱。





作者简介

卢旭升,网名永不言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在闲暇之余,徜徉于文学殿堂,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描写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聊以自娱,倍感开心。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