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海恋:“禅意·诗意 东楚笔会”作品选读

 黄石新东西 2021-05-28

黄石笔会作品选读

行香 

李雁

一步追着一步

一人追着一人

殿外的车马舟船

不及这一步紧着一步的双脚

海青包裹的身体

在一座小小的殿堂

行过千山万水

海恋简读:在五祖寺,我和诗作者一起体验了一次“行香”。“行香”是寺中僧人的日常功课,大致是在禅堂中绕佛行走,大家列队而行,一个人盯住另一个人,步伐和身姿一致,缓急相应,步调相和,最后慢慢走出一个协调的仪轨。的确如诗中所写“殿外的车马舟船/不及这一步紧着一步的双脚”,当内心不受外物干扰,只有脚下,只有前方,心就安定下来了,不再无助,不再彷徨。所以所谓静定并非指身体的不动,而是心的安宁,踏踏实实停驻于当下,方寸即是大千。

东山枇杷

何建中

生在佛门

依旧开俗世的花

结又酸又甜的果

未成菩提

亦无僧在树下打坐

但满树的枇杷

依旧灯盏样

把佛光点上天空

海恋赏读:众生皆有如来德相,菩提心地。那么生在佛门或是俗世有何分别?去掉妄想执着,枇杷就是菩提,菩提亦是枇杷。植物不懂分别,所以无论生在哪里,它们都会诚实地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照亮天空便是不量功德。这是一首引人深思的小诗,禅理的呈现举重若轻。

夜雨五祖寺

何建中

当天空电光闪烁时

佛说

不与争

它熄灭了自己的灯

它以比东山还高的镇定

纳雷,纳雨

纳沟壑之泉声

闪电只能鞭打天空

风只能追赶云

一夜雷声后

千年五祖寺

安静得只剩鸟鸣

海恋赏读: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释万劫,这不正是佛陀的无量胸襟与智慧吗?“纳雷,纳雨/纳沟壑之泉声”不与争,纳一切于须臾,一夜雷雨后,一切终将化为安静的鸟鸣。此诗语境豁达,语义深远,它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真谛的思考。苏轼的《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大意是说: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这体现了一种哲学的思辨精神,因缘和合而生万物,看清了生命的本质,还有什么可争的,山雨欲来,还有什么可不镇定的?风雨过后,山水更秀,鸟鸣更幽。佛陀不就是了悟了这一切的觉者吗?

日落西山         

向天笑

我们是下午上四祖寺的

在倒插柏前

明鉴大师让我拍西山的落日

必须承认好多年

没有如此认真看过落日了

它不辉煌,也不落寞

在蓝天、白云之下

像一代宗师,那么悠闲地离去

那一刻,真想时光倒流

我们都返老还童

用剩下的半条命

做一个迷途知返的人

2018/9/14  

海恋赏读:诗中,“我”在明鉴大师的引领下,看落日——“它不辉煌,也不落寞/在蓝天、白云之下/像一代宗师,那么悠闲地离去”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阐释的“有我之境”,其实,并非落日悠闲,而是诗人在观物的瞬间,内心回归了自我。碌碌半生,我们在追求什么呢?不过是这有闲的一刻,面对一轮落日,清空心地,以赤城相对,做一个迷途知返的人罢了。禅宗讲究顿悟。悟什么呢?我想悟的就是关于存在的实相,只有明了这个,我们才能明确活着的意义并懂得该怎样活着。诗中看似明鉴大师以落日接引“我”开悟,其实是诗人内心那颗明慧的种子在落日浑圆的那一刻被点燃了。真正能够加持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小欣喜

向天笑

正慈大和尚说

每天保持着小欣喜就行了

听到蛙叫蝉鸣

就听到小欣喜

看到蚂蚁爬行

就看到小欣喜

手抚栏杆远眺

就摸着小欣喜

原来小欣喜

就长在自己的身上

海恋赏读:正慈大和尚的确是位智者。是啊,凡俗生活里的修行不就是时时观照体察自己的觉知,从而不生嗔怒,时时欢喜吗?那么,诗人也悟了,色香声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保持六根清净则欣喜自生,所以小欣喜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看得见,摸得着,如果每天都能在正知正觉中,保持这些小欣喜,不就是活在极乐之境中吗?

佛恩

胡晓光

五祖寺申时茶茶堂

正中间摆放着一根枯木和一枝嫩叶

那么显眼

又悄然无声

我们喝茶

它们也在喝

海恋赏读:世人为什么要礼敬佛陀?正是因为佛恩浩荡。包容万物的心怀,“度一切苦恶”。唯有至善为至上之法。无论是枯木还是嫩叶,此刻,在申时茶茶堂,它们和我们是一个整体,无有分别,都在沐浴着佛恩,在茶汤的浸润里看见本心,看见自己本自具足的光明自性,所以莫向外求,放下着就是未错过。

听禅

奥冬

蝉在洞内伏着,听

梅子未熟,小麦灌浆

听风翻动桌上的《心经》

海恋赏读:在禅境里,一切事物都回归本来面目。此“蝉”即彼“禅”,退去生命浮华的外衣,就能谛听到内心最本真的声音。此诗既让我们领略了禅的境界又很好地通过可知可感的意象阐释了“禅”的样子。

夜晚,坐在一片虫鸣之上

下午百合

夜深,披衣而坐

玄黄里起一音

即而繁复、细密、层层叠叠

一座莹白的观音

悬在一片虫鸣之上

大悲周遍

海恋赏读:这是一首很典型的禅境诗。诗人下午百合,有着多年的禅修功底,是一个自觉“入禅”的人,虽然真入禅境并不容易,但这也并非多么神秘,入禅的境界就是人完全处于一种静定之中的感受,即所谓“人我合一”、“物我合一”。禅即是一种思维修,把心地完全放空的时候,人就能处于一种直觉极为敏感的境界,生命也会因而变得空灵而通透。在这样的静夜,天地回归本色,那繁复、细密、层层叠叠的虫鸣就是诗人内心的映照,此刻,人与时空已经打破了界限,所思、所闻、所感安住于当下,便是“大悲周遍”的圆满之境。

石佛

也牛

从中间塌陷

石碓,以一再后退的方式接引慧能:

看看吧,那些稻谷

它们是如何一层层脱掉外壳

呈现出洁白的圣胎?

碓房里月光像煮过的糠麸

洒了一地。“米熟了么?”五祖问

石碓并未回答

在慧能还没有来黄梅之前,石碓就在这里等候他

多时了

海恋赏读: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也牛对禅,对佛法理解得深透。是啊,六祖舂米的石碓就是一尊了悟的石佛啊,它不动声色,等待用自己的身心去接引一个即将觉悟的生命。当稻谷一层层脱去外壳,露出本来面目,便是一个禅者诞生的时刻。禅先于一切法而存在,只待有心人在机缘中发现它并重拾它,这舂米的石碓不正是在此等候多时的真如大士吗?它无需回应,一切尽在不言之中。这样的诗并非构思所能得的,一念之悟即是所见,心中有禅,禅意自呈。

回家

印清

寻根,回家

尘楚灵山申时茶

莫错过……千年禅魂

嗅觉,聆听

弘忍禅师讲般若

顷刻甘露法雨遍洒

是日夜

禅堂,片刻

心香仿佛回到隋唐

海恋赏读:这首诗写于黄石笔会期间,在五祖寺的大殿里,我看到印清法师虔诚地跪拜,再跪拜。我想一个出世之人对于这次寻根之旅的感受一定更深。禅茶一味,在申时茶堂,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次洗礼,也一起感受了什么是回家,当人的心灵找到了皈依,身心真能回归自我的时候,我们就回到了久违的故园。

“禅意·诗意  东楚笔会”期间“禅诗雅集”选读的几首:

掐花

废名

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

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花儿,

于是我把他一口饮了。

我害怕我将是一个仙人,

大概就跳在水里淹死了。

明月出来吊我,

我欣喜我还是一个凡人

此水不见尸首,

一天好月照彻一溪哀意。

海恋赏读:废名先生的故乡是禅宗发祥地湖北黄梅,废名先生的禅诗独树一帜,虽然有学者认为废名的诗超脱奇僻,玄奥难懂,但就他与禅宗的渊源,以及人生经历所造就的独特风骨,他的诗有着更加浓厚的禅意和对佛理的真切解读。这首《掐花》在废名的禅诗作品中很有代表性。这样的诗初读未必见其好,行文显得过于洒脱随意,“不修边幅”。与其说是一首禅意诗,倒不如说像一个孩子的梦呓,但细品,恰恰是这样一种“随心所欲”,给了诗特有的灵魂。

      诗起手引用吴梅村《浣溪沙》里的原句“摘花高处赌身轻”,毫不造作,似乎不假思索,而桃源“掐花”、“饮花”又是那么自然而然,令人联想到世外桃源的隐逸与惬意。至于“此水不见尸首”,据记载,诗人自说是借用了《维摩经》里“海不受尸”的佛意大典。但这更像是诗人的意识流,追求淡薄随性的生活状态,心向佛老的人生态度决定了那份心性的放达、疏旷,而做一个凡人又是必然的选择,诗人并不想,也不能弃绝人间烟火成仙得道,桃源不在现实中,只在梦里,即便是炼狱,人间也是最大的道场。那一溪的哀意里沉淀着诗人对于人生的感伤与彻悟……这样细读起来,这首小诗禅意盎然,禅趣满满,又不失禅机禅理,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是一首明心见性的经典现代禅诗,这也提醒我们对于禅诗的阅读务必入情,入心,由表及里,才能读出个中意蕴。

经行

正慈法师

春光

在树梢上

雨后的绿植上

波光粼粼

偌大的乡野

空旷竟无他人

独留下

老石桥边经行

海恋赏读:生活中,我们有过多少次这样的经行,却未必停下脚步,把心安住,去感知、去体悟、去观照。当感受到挂在树梢上的春光,觑见雨后绿植上泛出的粼粼波光,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神合一的最佳状态。在红尘喧嚷的俗世,我们常常感觉找不到“我”——自性清净,纯然本真的我,就是因为受外物所扰,万相迷心所致。“偌大的乡野/空旷竟无他人/独留下/我/老石桥边经行”这几句诗饶有深意,只有把自我放空,空到不游离于真如实相之外,人才可能回归宁静本然的心地,见物生辉,泰然法喜。这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现代禅诗作品,语言浅白易懂,直觉入诗,所写即是所见,直抵心性。但读来又引人深思,赋有内涵及现代禅意生活的导向意义。

观照

汪岚

闭眼,静观

照见五蕴皆不空

这才是真实不虚

我在子夜,在巅峰与平地的分割线上

有的人天生  一眼千年

寂静的心会找到相同的频率

我错过了多看一眼的机缘

索性垂下眼睑

想象芳草连天

虚弱的鸟儿无需迁徙

蜗牛永远背着仅可容身的屋子

我们散落在同一个婆娑世界

相见就是相认

有时候我想是芦苇

是晴朗天空中翅膀的痕迹

一个声音千百年重复

度一切苦厄

我分明看到

每一根羽毛都视苦厄为浮云

海恋赏读:“观照”是佛教修行的一个法门,主要是指修行者要以智慧来体悟、观察世界,观照内心,向内自省,而明晰事物本质,照见内心明了,进而消除世俗的烦恼。这首《观照》写了诗人禅定修身的一个过程。“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出自《心经》,其大意是说: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主观所能主宰决定的,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那么修行是需要过程的,能照见自我的“五蕴皆不空”便已经开始了向深观的迈进。“芳草连天,虚弱的鸟儿无需迁徙,蜗牛永远背着仅可容身屋子”这些都只是婆娑世界的一些缩影,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人类世界生存状态的隐喻,其实万物同我,我与万物有何不同?的确是啊,“相见就是相认”,这便是最通透的体察和观照。“有时候我想是芦苇/是晴朗天空中翅膀的痕迹”,这是一种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其实空与不空亦是一念,有了向内自省观照的意识和觉悟,便找到了度一切苦厄的法门。

      这首诗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能够看到诗人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自我,深叩本心,我想,不遮蔽内心的迷茫,盯住那些摇摆的念头就是一种真如的状态。

我是万物

刘兴婕

我从未骑过马

这群山环绕的平原,只消一眼

就让我生出纵马驰骋的快意

我是那匹马,那片草原

那阵呼啸在耳边的肆意的风

天地广袤,包容着我渺小的人生

我渺小的心,也装得下广袤的天地

万物当中有我

我便是万物

海恋赏读:好一个“万物当中有我,我便是万物。”做为一个年轻诗人,有此领悟是难能可贵的。此诗完成得比较随性自如,恬然本真,没有太多的技巧,却舒朗、熨帖,直抒胸臆,眼中小境界,心中大情怀。诗中有禅意境界,但就表达而言,还稍显直白,诗的智性和空灵之感还可再加强。祝福诗作者能够不断在诗与禅的精悟中写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禅诗。

一个人坐在花丛中

下午百合

坐在鲜花丛中的人

与漫山遍野的花儿们是一个整体

与背景中的山峦、灌木、杂草、土房子

是一个整体

与天空、一只未摄入镜头的飞鸟

不远处的湖泊、庙宇

是一个整体

与看向他的人,拍摄的人是一个整体

与街头走着的陌生人是一个整体

与世界另一端的一个女子、孩子、老者

与那些没有进入我们视线的、脑海的

是一个整体

一个人坐在花丛中

像把自己隐藏在未名的花朵中间

像要融入随风飘动的鲜艳的衣褶中间

融入浓一阵淡一阵的花香中间

一个人坐在花丛中

时近,时远,时而消失

海恋赏读: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与万物的完全契合吧。当一个人完全丢掉了个我,才能弃去分别妄想,才能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才能把短暂的生命汇入浩渺无边的永恒,才能了悟生与死,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自然之乐。 

      是啊,多么好,有那么一段时光,一个人坐在花丛中,将自己化入花香,融于万物,泼泼洒洒,刹那即是永恒。


海恋,诗人,诗评人。女,原名赵一男,吉林松原人,教师。热爱文学,坚持写作二十余年,创作诗歌、散文随笔、杂文、诗歌评论、儿童文学等。2009年开始集中诗歌创作,目前创作诗歌作品千余首、诗歌评论、鉴赏类文字百余篇,散文、杂文百余篇。中篇儿童小说未完。部分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并入选多个网络平台。现代禅诗研究会成员。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