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骗子的诈骗手段千万不可小觑

 京都闻道阁 2021-05-28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崔桂忠

近日,江苏常州一名女子遭遇电信诈骗被骗18万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名女子曾配合警方写过反诈宣传标语、文案,策划过反诈宣传活动,并参演过反诈小品。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按说,反诈宣讲员相比一般人更具有反诈意识和反诈能力,更容易识破诈骗行为,不可能被骗。然而,这种难以置信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如果连反诈宣讲员都难逃被设局诈骗,那么那些缺少阅历和经验的普通人,面对花样翻新的诈骗,防御能力可想而知。

近年来,由于警方打击诈骗力度越来越大,以及公众防诈骗意识越来越高,骗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利用心理学,善于利用新技术,花样翻新。比如,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吸收资金,实则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网络贷款诈骗”“网络刷单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杀猪盘诈骗”“冒充客服退款诈骗”……层出不穷的诈骗,“技术含量”显著增加,甚至呈现出精准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诈骗方式更趋隐蔽,令治理难度不断攀升。

这提醒我们,反诈不能滞后于诈骗,警方的反诈手段要经常更新,公众防骗意识也要不断刷新,如此才能更好地打击诈骗。

骗子的诈骗手段不可小觑。对外人而言,隔着屏幕围观他人的经历,很难有那种第一视角的代入感。觉得骗术低级,自己一定能看穿骗局,但有时只是一种盲目的自信。

复盘此案,我们要看到骗子确有“高明”之处,比如骗子深谙心理学,语速、节奏非常快,容易让人感到紧张,也不给人思考的机会。再如,骗子在诈骗时使用了云会议软件,对受害者操作进行监视,更容易掌控受害者。

其实不管是何种方式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多是利用人们“贪便宜、钻空子、不劳而获”等心理来设计套路,引你上钩。

治理诈骗,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人们都具备防骗“体质”。打击和防范诈骗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一方面,警方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不法活动。另一方面,就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识破诈骗的能力。警方总结出防骗锦囊“九个一律”,值得谨记:刷单高额返点一律是骗局,网购一律找正规渠道,公检法来电汇款一律挂掉,网贷预付手续费一律不给,投资充值返现一律不信,弹出可疑链接一律不点,收到信息一律官方验证,索要验证码一律拒绝,退改签一律用官方途径。

同时,还要加强防范诈骗宣传,用熟悉的“身边人”、鲜活的“身边事”揭露最新行骗手法,展示打击成效,提升警示教育效果,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增加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源头减少诈骗犯罪,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