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枉言 | 随笔】滇东的地质奇观,未来的网红圣地

 枉言摄影 2021-05-28

如果去云南旅行你会想到哪里。是大理丽江泸沽湖,是瑞丽腾冲泡温泉,是西双版纳看大象,还是坝美罗平普者黑?还有没有更多的地方,鲜为人知的地方可以去?有,当然有。
白水小石林
一提起石林,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昆明的石林风景区。其实,石林一词更是地质学的名词,是指由密集林立的柱状、锥状、塔状石灰岩体组合成的景观。所以,石林地貌也不只昆明有,在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石林地貌。
之所以叫白水小石林,是因为这片石林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的白水乡。我跟随考察小组一路驱车前往。临近的路上,当地向导安排我们换车,由公务车换成越野车。越野车岔开大路,驶入小路。小路坑洼不平,前些天又下了雨。越野车在泥泞里一路奔腾,一路跳跃。车里的我们被颠簸得七荤八素。到了目的地,下车发现。车子下半车身全都是泥浆,如同泡过泥浆浴。
白水小石林,确实是小石林。去过昆明石林风景区的人们都还会记得在十来米高的高大石柱间穿行的感觉,石柱很密,空间狭窄。来到白水小石林,视野开阔,能望得很远。石柱高的也就是一人多高,矮的更多。石柱颜色呈现明显的层次感,由白到灰。所有石柱稀稀松松地分布在草地上。草地上的小石林是今年独有的景观,往年这些白水小石林是在浅浅的水面上的,今年云南遭遇旱灾,水面尽失。在我的认知里,只有北方才经常干旱,黄河断流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南方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水涝,尤其云南植被丰富,怎么会干旱到没有水。其实,云贵高原地处喀斯特地形环境中,不仅地表有各种石林、峰丛的地貌,它的地下也是溶洞从多,暗河交错。地表降水很容易通过地下溶洞和暗河流向下游,所以云南经常处于缺水的状态。很多地方拦坝蓄水,以至于水库星罗棋布。我们没有看到水的小石林,却能在草地上的石林里自由奔跑。
海峰湿地

离开白水乡的小石林,我们又赶往大坡乡。据说,这里偏僻的地方,有一片美丽的湿地。今年云南特别干旱,很多水库都见了底,这片湿地会不会也受影响。到了海峰湿地,一切顾虑全部打散,眼前一片安静寂寞的天地。早上天空阴郁,好像大雨将至,一路走来,云开天蓝。湿地的水域波澜不惊,颜色由翠绿变化至碧蓝,阳光下波光熠熠生辉。或高大,或低矮的峰丛,错落有至地分布在水域之上,如同精心打造的盆景奇观。

海峰湿地面积为6.67平方千米,以烂石坡海子为核心,还有干海子、背海子和黑滩河,一共四块湿地构成。区域内散落着各种石峰、石林、溶洞、天坑和沼泽地,各种鸟类数十种,其中还栖息着包括黑劲鹤、黑鹳、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向导让我仔细观察湿地的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白色花朵。花瓣洁白,成片散落,一望不尽,犹如夜空中的繁星,水面上的精灵。向导告诉我们这花是水性杨花,我们听言,面面相觑,赶快掏出手机查阅。果然,这花学名叫波叶海菜花,多分布于湖泊。这片湿地可能还藏着更多我们见所未见,闻与未闻的故事。

天坑

离开海峰湿地,我们又驱车去寻找天坑。在喀斯特地貌的环境中,天坑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它的形成主要是地下溶洞的洞顶坍塌形成。有的天坑形成后,植被的生长掩盖了它的形貌。有的天坑里,还保存着与周边不同的植物物种。一路上,我们探讨着有关天坑的话题。

向导让我们停车,说离天坑已经很近很近了,就是需要爬一段山路。因为时间有限,还是无人机升空巡航。结果无人机飞行两公里在,终于发现了一处较大的天坑,形似火山口。火山口是由岩浆冷却形成,一般呈碗底状。天坑是岩层断裂形成,坑壁有明显的断裂岩壁,而且一处天坑周围有众多岩层断裂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坑。天坑里面也有茂密的树林,有可能会有更为珍贵的物种,里面可能是别有洞天的世界。

晚上,在整理照片的时候,我发现在寻找天坑停车的位置的十几米的地方,就有一处较大的天坑,只是当时拍摄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洞口直径30-40米,看起来深不可测。我们的车队就停在洞口边缘处,感觉一跺脚就可能塌陷下去,想想不禁有点害怕。

七彩峡谷

赶往七彩峡谷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象这是怎么样的峡谷。它一定是植被茂密,鲜花如锦,所谓七彩一定是花的颜色。山路弯弯,转来转去,一路上看到很多奇峰异石,在西垂的阳光下显得光彩夺目,异常美丽。我心里暗想:这里真是摄影天堂。

山路一转,奇峰异石的空间一下子开阔深远,一条大河深深地嵌入巨大的峡谷之内。对岸石壁森然,从上至下如刀劈一样垂直下来。两岸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红、黄、青、褐等颜色。据向导说,这条峡谷从大坡乡,穿越菱角乡,直至德泽乡,全长75公里。峡谷两岸悬崖高低差最大处达1500米。临渊伫立,更感受到世界的宏大。对地球来说,这可能只是一道浅浅的痕迹,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深渊万丈。

无人机升空,再爬上数百米,望见大河转了一个近于180度的大弯,巨大的岩石体像一艘巨轮冲撞过来。岩体顶端还有村庄和农田,俨然如同一处世外桃园。如今的大河深谷,也许在最初只是深深地层里的岩石缝隙和涓涓细流。不知道过了多久,水体侵蚀把岩石缝隙变成大大小小的溶洞。又过了不知道多久,溶洞愈大愈深,洞顶坍塌,暗渠成为明河。再经过不知道多久的水流搬运,成就了今天的奇迹。俯视我们的来路和车队,成了细线上的微粒。远山苍茫,无边无际,我们的车队在苍茫的山海之间。



【枉言 | 随笔】忧郁抚仙湖,林深古渔村
【枉言 | 随笔】白桦林深处的禾木村
【枉言 | 随笔】百年侨乡东源村

【枉言 | 随笔】徒步蚕姑坨,传说向左,美景向右

【枉言 | 随笔】20年(2)
【枉言 | 随笔】长城
【枉言 | 随笔】走进乡村的思考
【枉言 | 专访】一本秋刊
【枉言 | 随笔】出生之地,年青之文
【枉言 | 吴哥窟2016】文明的交错


【枉言 | 云南2020】荷塘仙境,绝美晚霞,文山普者黑
【枉言 | 云南2020】云卷湖波,古榕渔村,澄江抚仙湖
【枉言 | 厦门2020】偶遇厦门,航拍老街区
【枉言 | 苏杭2020】千年风月,枕水乌镇
【枉言 | 云南2018】和顺古镇,边城春色与百年古宅
【枉言 | 贵州2017】逆流溯源,荔波小七孔


《山野》杂志 2021年05期(总第273期)



微信:vainw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