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醉乡土』实学大师颜元·连载(二) | 迷茫—树头花落未成荫

 人文华夏 2021-05-28

书    名

实学大师颜元

作    者

孔淑茵 郑文林 颜世直 著

出版时间

2018-8

出   版

河北大学出版社

实 学 大 师 颜 元
迷茫—树头花落未成荫(二)

颜元语录:千万人中,须知有己,中正自持;千万人中,不见有己,和平与物。

解析:身处茫茫人海之中,不能随波逐流,要坚持自己,不忘记自己的责任;举念行事,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才会不迷失自己。身处茫茫人海之中,不要过分凸显自己,为人处事宜低调,不要锋芒毕露,做到与物无忤,一团和气。

在母亲改嫁的这一年,颜元的人生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他改拜贾琻为师。在颜元的老师们中,颜元跟随时间最长的就是贾琻。从后来的种种迹象分析,颜元似乎并不认同贾琻其人。但是这并不妨碍颜元对这位老师的尊重和体恤,他后来专门为贾琻准备了《美惠方集》供其行医而传名得养。贾琻年老后,颜元更是亲自侍食、侍寝。

师从贾琻的这段时间,正是颜元心志不成熟的青少年时期。他结交酒肉朋友、肆意玩耍,举止轻薄浮躁,颇做过一些荒唐事。 比如他14岁时,开始学习寇氏丹法和运气之术。当他15岁结婚时,死活不肯与妻子张氏同房,理由竟然是为了练气、修仙。好在不久之后,他终于意识到修仙是一件多么虚无缥缈的事。这时他才开始和妻子有了琴瑟之欢,不成想又有些矫枉过正,沉溺其中一发而不可收。

值得庆幸的是,如此荒唐种种并没有让颜元迷失心性。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而且因为天资聪颖,读两三遍就能过目不忘。少年心性,年轻气盛,有一回,当他在书中读到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玩弄权术、祸国殃民时,顿时义愤填膺,恨不能亲手杀了他。

16岁那年,颜元的养祖父见他在学业上一点儿也不上心,便打算索性花钱为他买个秀才的身份。颜元听后坚决反对,他哭着说“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在这件事上,颜元的态度非常坚决,甚至为此绝食,朱九祚只好作罢。

同年,颜元参加童生县试考试。他在《弭盗安民策》一文中写到:“淫邪惰肆,身之盗也;五官百骸,身之民也。弭之者在心君,心主静正,则淫邪惰肆不侵,而四体自康和矣。”此文显示了颜元不同寻常的见解与才华,并因此受到县衙幕僚孙明明的特殊礼遇。

颜元19岁时,改拜贾珍先生为师。贾珍品行清高,为人庄重诚恳,而且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他又是一个以身作则、教学有方的好老师。他对学生们要求非常严格,严禁他们结社酣歌、私自馈遗,颜元身上的那些坏毛病在贾珍的监督下很快就改掉了。

贾珍先生曾写过两幅对联,藉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不衫不履,甘愧彬彬君子;必信必果,愿学硁硁小人。”“内不欺心,外不欺人,学那勿欺君子;说些实话,做些实事,做个老实头儿。”贾珍其人其性由字里行间可见一斑。颜元对老师的第二幅对联尤为欣赏,书写装裱后,一直挂在自家堂屋正中。

贾珍一辈子提倡说实话,办实事。他耿直的性格、谨慎交友的意识、刚直不阿的品质,都在颜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颜元的实学思想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贾珍先生的影子。

除了老师的教导之外,朋友的规劝对颜元的一生也起着很大作用。其中郭敬公、王法乾、赵太若三位好友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郭敬公为蠡县人,他为人严肃认真,曾经和颜元等人共结文社。他不仅同颜元讨论经史等问题,而且还主动监督颜元,经常劝导他要改过向善。不过郭敬公从来不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他总是习惯从侧面劝说或者以写信的形式规劝,这样便给别人留了几分余地,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诸多好友中,颜元与王法乾交往最为频繁。王法乾是蠡县北泗村人,其人尊崇儒道,颇重礼仪,还曾经有“焚八股而诵五经”的惊世骇俗的行为,并因此与颜元非常投缘。可他与颜元的争论也是最为激烈的。他们常常为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互相指责。他们争论的焦点往往是王法乾认为颜元的观点过于专横霸道,而颜元则批评王法乾太过迂腐。不过这些都没有阻碍他们砥砺学问,并最终成为莫逆之交。

赵太若是蠡县刘村人,他的年龄比颜元要大些,被颜元视如兄长。赵太若这个人学问不深,但性情耿直。他因家庭富裕,故而常常资助颜元。但每当颜元有言行不当之处,他就会直言规劝,从不拐弯抹角。

颜元的朋友当然不只以上三个。他一生结交甚广,交往的人中既有道学家,也有务实的学者和懂得自然科学的人,都能从某方面给予他一定的影响。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孔淑茵 郑文林  颜世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