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博野▪革命烈士冉大胆丨作者:张英芳

 人文华夏 2021-05-28

怀 念 我 的 姥 爷

冉立(利)明,是我的姥爷。

我的姥爷,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烈士,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

很长时间里,关于姥爷,我的认知仅限于此,直到有两位老人的言语和文字,震撼了我——

2019年的一天,门卫赵师傅拦住我:“喂,张老师,问你个事儿。”

赵师傅很客气、很神秘的样子,我感到十分诧异,一下子怔住了,他便自顾自地说。

我刚要搭话,赵师傅又抢话道:“这十里八村的都知道你姥爷,俺们小的时候总听上辈人讲你姥爷的事儿……”

我这才忽然意识到,我的确应该记录一下我未曾谋过面的姥爷,把我所了解的稍作整理,就将这作为对先人的纪念,对后人的激励。

    


    

人们习惯称姥爷“冉大胆”。他的胆大,不是鲁莽,而是果断和勇敢,是对敌人无情,对同胞深爱。

村民遇事总是先想到姥爷。1941年的一个早上,丁字路口有一老汉卖馃子豆腐脑,日本兵吃后拒绝付款。看到这一情况的村民很是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很自然地就去找姥爷。姥爷二话不说,随手拿起一条绳子,背着手往外走,一副悠闲自若的模样。来到街口,只见日本兵正和老汉争执,姥爷手疾眼快,趁日本兵不防备,瞬间用绳子死死套住日本兵,并且狠狠处理了他,使人心大快。

姥爷只是心甘情愿地为对乡亲们做点小事,乡亲们却深深地记在心里。每次路过兑坎庄,庄户人家就把平日里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送给姥爷——这何止是对姥爷的感激和信赖,这更是对抗日的极大支持!

姥爷的枪法相当厉害,练就了双手持枪、左右开弓的本领,姥爷是共产党员,也是手枪队的队长,他和战友白天埋伏在地洞,晚上打击骚扰敌人;姥爷身手矫健,走路快,跑得也快,也做苏政委的卫士。

总得有人冲锋在前,总得有人捐躯赴国难。为了便于抗日工作,姥姥一家住在了宋村。一个人参加革命,一家人全力以赴。我觉得,这样的付出,值得!比起苟且偷生,我觉得,姥爷活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1942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晚,东王各庄被敌人包围,姥爷和苏政委找到突破口,直奔大北河方向,苏政委行动稍缓,姥爷干脆就背起了他。姥爷实在跑不动了,就钻进河套里的小麻地,把苏政委掩藏好。为了让苏政委避开敌人的视线,姥爷就一个人继续前行,一边跑一边放枪,敌人紧追不舍。过了河沟,在一座便于潜伏的坟茔处,姥爷再次被敌人包围,并与之展开了生死较量,终究寡不敌众。在迫不得已之际,姥爷抱着宁可付出生命也不当俘虏坚定信念,把最后一颗子弹指向了自己……

姥爷只是博野抗日群体中的一员,他和他的战友一样,不顾生死,勇往直前:“中国人民……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 他们那种全力以赴、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怎能不令后人景仰?

    


    

年轻的姥爷走了,留下年轻的姥姥、年幼的舅舅,还有即将出世的我娘。

曾经,姥爷跟姥姥说:“咱们再有个闺女就好咧,我带着儿子去打仗,你们娘俩在家就个伴儿。”可是,谁能料到,这话竟一语成谶!姥爷去世没多久,舅舅也跟着去了,留下孤苦无依的姥姥和我娘。

姥姥痛彻心扉,即使在多年后,只要提起姥爷,姥姥也还是泪眼婆娑,一句话也不说,那是怎样一种难以治愈的伤痛啊。

    


    

姥姥和我娘相依为命,尽管日子有些艰难,姥姥还是希望我娘多学点文化。在“低指标,瓜菜代”的困难时期,棉花籽、百草籽充饥,好多人去外头找活儿干,姥姥却执意我娘上学。

于是,我娘跟同村的七、八个人去保定参加考试,一路上坑坑水水,走不动了,才租了个大马车,晚上住在了女中。我娘考上了一中,姥姥很满意;还有一人考上了附中。两人结伴,三两周步行回家一次,一大早出发,过了晌午才能到家。

即使这样的求学之路,我娘也从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可是,一年后,所有农村去的学生都被退学,我娘也在被退之列。对于我娘的退学,姥姥还是不甘。我娘不得不返回保定,拿了档案袋,在博野中学继续读书。

后来,我娘在本村当民办教师,除了两三块钱的收入,每月还能挣到工分。眼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姥姥的健康却出了问题。

姥姥因脂肪瘤去保定看病,姥爷生前的战友(乳名“秦黑子”)听说后,天天去医院看望姥姥。从交谈中得知,我娘跟他的儿子秦占解恰巧是同学,这位战友还不无遗憾地对姥姥说:“唉,要早知道就好咧,孩子在保定一中的时候就退不了学,毕业后也不用回村里咧……”

只要生活中遇到难处,姥爷生前的好友总会伸出援助之手。

一年后,姥姥身体又出现不适,住在博野医院。姥爷的一位好友(时任县长)还特意探望姥姥。这位县领导平日里也时常问候姥姥和我娘,不管大事小事,给了她们足够的关心和帮助。

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谊,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关爱烈属,姥姥享受烈属待遇一直到去世。这些年,我娘也有了生活补助,她总是满脸幸福地说:“国家真是富咧,党的政策这么好,照顾的钱就够我花咧。”

我也会高兴地应和:“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呗,以前光过紧巴日子咧,这些钱就是让你提高生活质量的。”

这时候,八十岁的我娘还会念叨:“就是没入喽党,年轻的时候党门不开,'文革’后期党员纳新又错失了机会……”

    


    

姥爷的烈士证书年深岁久,已破旧不堪;但证书秉承的那种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虽然我娘的文化程度还是不高,但姥姥的苦心也算没有白费,我娘的书也算没有白念,我娘的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也一如姥爷,受人尊敬。我至今还记得我娘教我的儿子识汉字背古诗的情形,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品性滋养,我的儿子足够幸运!

姥爷的英俊、魁梧的形象在我眼前愈加清晰起来。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先辈力量。

让我们一起唱起这支歌:“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生死相依只为了那一句承诺,报答你是我唯一的倾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

——谨以此篇怀念我的姥爷。

注: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刻写的烈士碑上是“冉利明”,烈士证书和博野公园烈士碑文上是“冉立明”。

———— / 作者简介/ ————

张英芳,中学教师,平时喜欢读书,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微之处存在的美,并乐于把这些美诉诸文字。


文字编辑:安博

技术编辑:庞里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