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人天然是桐城派传人? 12字读书方法+效果公式

 3O有机农业 2021-05-28
【本文整理自张老师录播视频】

20119年11月20日

张德付,字子闵,号继周,安徽宿州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曾任北京国学院学术部副部长。主要研究儒家经学,致力于中华礼乐的研习与复兴,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学尤有独到之见。著有《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五种(容礼、传统伦常、宾主、燕饮、经礼)及《容礼学》等。现为太原北辰学堂传统文化课老师

47分钟课堂实录(附字幕)

【以下为视频图文整理】

本文长度8264,建议阅读15分钟

内容主要包括:

1、桐城派发展史

2、每个中国人都是天然的桐城派

3、桐城派的衰而不微

4、桐城派12字读书方法

5、读书与看书的区别:如何做到“无我”?

6、读书效果=章句×训诂×遍数

今天,作为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转述者,介绍“12字读书方法”,源于一个被大家淡忘的学派——桐城派。其实我们只要学过语文,都是天然的桐城派传人。为什么这么说?听我慢慢道来:

01

桐城派发展史
桐城派是由安徽桐城的一些学者,在清初创立的一个学派。
以往学者都认为它是一个文学流派,写古文比较厉害。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天下文章归桐城”。
据我研究,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流派,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派。因为学派的人物,研究范围非常广,不仅限于文章创作,还涉及理学、诸子学、经学等范畴,都有很多著作流传于世。

所以,桐城派应该是一个学派,称为“桐城学派”。

桐城学派最早是在清代初年,由桐城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创立。

戴名世由于后来遭受文字狱,被处死,一般整个清代,大家都不太愿意提他的名字,因为这是一种忌讳,所以一般大家都提其他三人。
其实,我们今天可以完全把他并提,因为他比方苞稍微年长,是前辈。
随后,方苞把他的学问传给桐城的刘大櫆,刘大櫆又传与姚鼐。

这四个人物,一般学界把他们称为桐城“四祖”。

四位祖师,桐城“四祖”,如果不包括戴名世,就是桐城“三祖”。
但是,我觉得,今天我们有必要给戴名世一个准确的定位,他毕竟也是桐城派创派人物之一。

02

每个中国人都是天然的桐城派
清末民初,我们整个教育制度正好面临极大的改革。
我们传统教育没有“语文”教育,而是直接读蒙学经典,之后读经史,没有说有一门课是“语文课”。
在晚清,我们看到日本和西方都有门课叫“国文课”。当时清政府主张学习他们的这种教育制度,所以就引进了“国文”概念。
那么国文课怎么教?用什么教材?由谁来定?那时,因为北方就是桐城派的天下,文教都由桐城派把持着。
毫无疑问,国文课教材主要由桐城派编订,教学方法由桐城派传授。
到五十年代,“国文课”改为“语文课”,一直传承至今。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中国人,只要你学了语文课,某种意义上都是桐城派的传人,或者都受过桐城派的恩泽,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老师大多也不知道。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然的桐城派。

03

桐城派的衰而不微
到了五四运动,由于提倡白话文,桐城派成为被攻击对象。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者,大多是青年人,年轻比较冒进,他们就在报纸上骂桐城派的主张,但是桐城派都是老一辈人物,他们都讲究个人修养,所以当这些新派人物在报纸上大骂桐城派时,他们就默不作声,不做任何回应。
大家想想看,有人登报骂你,你不去骂他,谁着急?显然是那个登报骂人的人着急,因为没人接招,你不是一拳打空了吗?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想出了一个手段:

真刘半农骂倒假“王敬轩”——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

当时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假装自己是桐城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写信给《新青年》杂志社,反对、指斥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1887年9月12日(农历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月十二日)出生,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当时另外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代表新化运动跟他论战,也就是跟钱玄同论战。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1917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1926)、《扬鞭集》(1926)。其他著作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如此,才把话题炒作起来。
但发现,桐城派的老先生们没有搭理他们。

但是,还是有人坐不住了:桐城派一个人物叫林纾(一位翻译文言小说的人,代表作《茶花女遗事》),跳出来跟他们对骂,而其他人基本上都还是默不作声.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不管怎样,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导致桐城派的势力慢慢衰落下来。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整个北大乃至整个北方都是桐城派的地盘,文教和政治两块领域,基本都是桐城派,尤其是北大,最早就是由桐城派主持它的文科。

新化运动之后,一些新派人物涌进北大,把这些桐城派的老一辈人物全都赶走,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
从那以后桐城派慢慢衰落。
但直到建国后,桐城派一直还都有健在的人物。
桐城派对我们今天,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我们当今的国家总理,其实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位桐城派传人。
因为他在五六十年代,当时闹文革,学生都不上课,而李总理当年就跟桐城派的一个传人叫李诚,学习了五年之久。
李诚(1906年7月23日-1977年),原名泽宗,字敬夫,安徽贵池人。桐城派最后一代文学家、著名学者,曾任省文史馆图书管理员兼采编,著有《合肥军事概论》、《池阳杂俎》等。晚年识见少年李克强,视为门生而谆谆教诲。1977年,李克强考入北大法律系。1997年5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著文"追忆李诚先生",称其"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1977年逝世,享年七十多岁。

所以,桐城派的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在这里,我要强调什么?我要强调的是在晚清民国期间,教育制度改革(编写教材、传授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深远影响。
这跟我们的读书法也有关系,因为我今天要说的话,你们可能觉得太小儿科了。

04

桐城派12字读书方法
桐城派之所以善于写文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读文章。
一般来说,我们要学文章,第一步是要模仿,一定要看懂别人的文章。你连看都看不懂,根本就谈不上学了。
桐城派的读书方法,后来我把它总结为12个字:
“离章析句,提要钩玄,冥气合神。
第一,离章析句,划分段落层次;
第二,提要钩玄,概括段落大意。我们小学老师也教过。
第三,冥气合神。稍微复杂点,一会儿我重点阐述。
1、离章析句
就是划分段落。正如我们小学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先读几遍,划分一下段落,划分一下层次。”
以《老子》为例。《老子》五千言,假如我们不去把它分成八十一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去读,难度很大。大家可以对比线装版本和分了章的标点本。
所以,一篇很长的文章,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有些困难,怎么办呢?我们把它拆解开来,拆解成一块块去读,慢慢消化。
所以,这是离章析句,其实是解决文章结构问题,搞清楚文章结构。桐城派有一个核心主张,叫“义法”。
“义法”是桐城派的核心概念。
“义”是要“言有物”,即有文章的思想内涵;“法”是要“言有序”。
我们看一篇文章,是不是必然包括这两方面?你不能言之无物,内容空洞,那样文章没有价值。你虽然有思想,但是你的言语太混乱,让人理不出头绪,别人听不懂或容易产生误解。
所以,这是“文章之道”的一个基本规律。
不仅中国这样,西方人写文章也要遵循“离章析句”规律。
那么,“离章析句”第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结构问题,我们要把文章的结构搞清楚。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刚进大门,管理方一定会给我们展示导游图。导游图是整个景区的缩略地图,它把重要的景点都标上,提示你路线怎么走,在哪个地方有个好景观。
其实,“离章析句”相当于给文章“画导游图”。假如我们这篇文章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圣地,我们要去圣地游览后,画出一个导游图。
当然很多文章是导游图在前面已经给我们画好了,只需要我们把前人的东西拿过来看一下;没有的话,我们就自己画一个,这就叫“离章析句”。
也可以用另一个比方来说:
很多人读书,其实是一种非常低级无效的读书,怎么说呢?
在座的不少同学应该喜欢看小说,为什么喜欢看小说?其实很可能就是喜欢它叙述的那个离奇的故事,被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变化莫测所吸引。
如果你读文章只读到了这一点,那非常低端。就相当于什么呢?你是一头牛,被作者穿了一个鼻孔,拉着走,让你吃哪块草,你就吃哪块草,是不是非常被动?没有自主性?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我们应该跳脱出来,看看司机怎么开车,怎么把握方向盘,怎么控制方向,相当于抓住文章结构。
我们甚至读到这一部分,可以预测他下一步会写什么类的文章,整体性把握结构。
所以,“离章析句”是解决结构的问题。分析文章结构就是解决“法”的问题,这叫“文法”。
我们说“文法”或“义法”,“义法”的“法”其实也是“文法”。“文法”包括四个层面:
篇法。文章怎么谋篇布局的?是最宏观的结构,相当于建筑的大框架;
章法。每一段与每一段内部,怎样一种结构,属于小结构;
句法。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什么关系?如果没想过,就是“句法”问题。
其实前面是个比喻,拿制玉比喻我们修身和学习。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打磨,就不能成为一个基本的玉器,没有人会配一块石头,即使石头里面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所以一定要经过打磨。
玉要琢磨琢磨,比喻“人不学”,我们人学习就像打磨玉一样,这是两句之间的关系。我们平时随时都可以训练“句法”。
第四,字法。这是最微观最精细的部分,从宏观到微观4个层面精细下来。
但是,我们从小只学过语法,没怎么学过这些,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缺陷。语文教育因为借用西方的语法概念分析我们的语言,导致我们只局限于细节。
语法其实就是句法和字法的问题,主要是句法问题。但有一点,个别方面涉及到“字法”,主要是这些微观的问题,宏观的问题基本上不管了,反正我们老师训练我们就说划分段落,这是在训练,当然因为语文教育更侧重的是句法和字法。

所以,我们以后再读文章一定要先把握结构,有意识之后要注意它包括4个结构。

当然“篇法”到“章法”层面是宏观的,相当于第一级和第二级结构,而第三级和第四级的结构(“句法”和“字法”)是相对微观的问题,这几个方面都要考虑到。
所以,我们可以用于读《老子》。《老子》一句一句的话,其实不涉及“篇法”和“章法”的问题,它涉及“句法”问题,因为“章法”,已划分为八十一章。
但是,可以考虑“《道德经》八十一章”合不合理?因为在汉代有一种分法,说《道德经》有七十二章,不是八十一章。
所以也要思考。如果读《孟子》,就涉及到“篇法”和“章法”的问题,像《论语》《道德经》,因为它相对简短,所以主要是涉及“句法”和“字法”。大家可以多训练一下。
2、“提要钩玄”
“离章析句”对应的是“法”,“提要钩玄”对应的是“义”,是文章内容,思想内涵。就是我们小学老师教的:概括段落大意。这是一个人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多训练。
当然,一般我们说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规律:涉及“要”和“玄”的句子,一般有特定位置。
一般来说,比较重要或意涵深的“义”的句子,涉及段落大意的句子,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叫做“句心”或“文心”。“文心”里有“句心”,“句心”里有“句柱”,即句子主体。
“文心”一般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那么,一段的文心在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很简单,这就是普遍规律,不论是中国人写文章,还是西方人写文章,都遵循这个规律。

所以以后读书要注意:抓住这些重点句子,就抓住了大意。
以上两点我们都有印象吧,小学课上都学过。
3、冥气合神
首先,我们的书籍都由文字记载,而文字记载的其实是语言。比如《老子》是老子说的话的记录。
那语言又是什么?语言是一种气息的运动。说话时,有呼吸、有气息在口腔运动,有嘴的开合,有气息的急缓高下运动。
也可以这样来看经典。比如《老子》,其实是我们的先人,用文字这种最原始的录音机把老子的话录制下来。
我们现在如果有录音机和磁带,我们怎么放呢?我们就把磁带放到录音机里,按压按钮,然后打开,就可以播放;
那我们怎样播放《老子》的录音?需要张嘴。打开这种经典文字录音机的关键,就是张嘴读出来。只有用声音,才能打开“经典录音”。
所以,读书一定要有声音。
我们很多人中学毕业后,到大学就不会读书了,只会看书。
“看书”和“读书”有本质区别:
“读书”我们只运用视觉,用到“心”和“目”两者,这是“看书”。
而“读书”,“口”和“眼”用到了,“心”也有;“鼻”用到了,呼吸也会用到了,有时候调气息,鼻子也有,嗅觉倒是没用到,就是鼻子呼吸用;而且身体也用到了,我们以前讲私塾孩子,读着读着摇头晃脑,那不是身体也用到了?
所以,“读书”会把“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调动起来,而且我们集中于一点,这种读书的最高状态叫“都摄六根”。
“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摄”就是把它全部都集中在一点上,叫“都摄六根”。
我们很多人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心是散乱的。所以,我们读书时要“目视”、“口宣”、“耳听”、“心思”和“身动”,调节鼻子气息,把整个生命全部扑在上面。
而“看书”只有两步工作,相当于两人做一件事情,而“读书”有6个人在工作,谁的效率高?显然是“读书”。
所以,“冥气合神”首先是要“诵”。要读出声来,而且要听到。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桐城派认为,一部经典是圣贤生命气息的一种记录和凝固化,是把圣贤的生命气息凝固在方块字里。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理解经典?我们要通过“读书”,把经典的生命气息打开,然后在我们的生命不断祈求,达到跟圣贤生命气息同频共振的效果。

如此,就成功了。
我们桐城派是这样来分配这种方法:

05

读书与看书的区别:如何做到“无我”?
桐城派一位老先生(唐文治先生)曾说:“每读一篇文章,要以30遍为度”。当然这30遍要有分配。

第一个10遍,做到“离章析句”。搞清文章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宏观。
第二个10遍,做到“提要钩玄”。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这个部分什么意思?跟上下文有什么关联意义?
第三个10遍,做到“冥气合神”。什么都不用想,结构也不用想,意思也不用想,只去“纯以气行,纯以神合”。
不用思考,会达到什么效果?放空了自己,“无我”。当你做到“无我”时,会怎么样?或许我们没体验过。但我们生活中见过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经根本不思维,只是唱诵,唱诵;
佛家也是,连翻译也没有,直接把梵语音译过来,称为“咒语”。根本不给你思考的机会,“揭谛揭谛,波罗揭谛”什么意思?谁也不知道,印度人也不知道,不要想,打断你的念头,纯以气行,纯以神合”。
当你的气息运行,跟他的气息运行完全相同时,按照佛家话说:“这时候佛菩萨就会向你显现,来加持你。”读不懂没关系,佛菩萨来告诉你,解经说法。这是真的会出现的。
但我们儒家是无神论者,但不是那种意义的无神论,我们相信有精神、有灵魂,但不相信有什么神仙皇帝、佛菩萨和救世主。

所以,儒家非常彻底,把你所有的东西都打破。
我们儒家这么认为,当你思考问题想不清楚时,你“思之思之又复思之”,当然按照我们读书的方法是“诵之诵之又复诵之”,你如果还想不通,还不知道什么意义,没关系,“鬼神将通之”。
但儒家说:“非鬼神通之也,精气之极也”。什么是“精气”?这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我们“心”的能量有多大?我们从这里到长安需要多久?就是用现在最快的速度坐高铁,也得三个小时,但我们坐在这里,一念之间就到了,一想就想到了。
所以,我们心的能量是非常广大和非常精妙的。
但往往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心被蒙蔽了。因为我们认识到一些道理,就以为这就是真理,就抓住它不放了,这就是先入为主。我们很多时候读书也是这样,就像滚雪球,把自己已知的东西,慢慢地越滚越大。
结果会怎样?作茧自缚。所以,很多人做学问,到最后把自己包裹起来,会有一个边界,因为“雪球”再大都有边界。
而我们真正读书应该怎样?
如果我们一开始是被雪球包裹,我们应该在雪球滚动过程中,把雪甩出去,最后把雪团全部甩掉,得到一个真我,一个自在的我,自由的我,没有任何束缚的我。这个过程便是“冥气合神”的过程。
“冥气合神”的读书是“无我”的读书。
不要带入“我”去读书。我们个人的思维,几十年的经验,太浅薄可笑啦!如果把“我”带进经典,如以指测海,用手指头量海有多深,很可笑。所以,我们最高的境界是“无我”的读书。
确实会有这样的过程,我自己研究礼学其实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
一开始我研究礼学,就像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正如大多数人现在读《老子》的状态:字都认识,意思都不知道,所以“如入暗室之中”。
但是,我就按照这种方法去读,忽然有一天感觉“如推倒四壁,豁然贯通”,一片光明,没有什么东西能遮盖我的眼。只要这些礼的现象来到我面前,看的清清楚楚。
怎么做到的?就是我诵读读出来的,而不是思维思出来的。
所以,我常常给朋友们分享,研究经学最高级的状态,不是探究出经义,而是经义向你主动呈现。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人与他心仪的女子,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不期然的邂逅相遇。所以求是求不来,但又不能不求。
“离章析句”和“提要钩玄”这两个部分,需要孜孜以求,而“冥气合神”你可以不用求,不带目的性,但要反复诵读,读过了其实也就求过了。
而你一但“求”就会有障碍,“不求”就是要求气息的运行,精神的贯通,那时老子会来教你。
相信这一点吧,老子骑着青牛就来找你了,只是我们可能达不到这样的功夫,因为这需要非常专注,大家可以找时间试试。
比如我在假期,正如你们现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先读两个小时的经典《礼经》,然后吃饭;下班之后,稍微吃点东西,活动活动,再读两个小时。

忽然有一天,就向我呈现出了这样一个义理。
所以,真正读懂《老子》得多下功夫,大家可以尝试下。

06
读书效果=章句×训诂×遍数
当然还有一点,要给大家说下。
我有一个衡量读书效果的公式:
读书效果=章句×训诂×遍数

“章句”代表把握文章结构的深浅,“训诂”代表文章重点字的把握程度,“遍数”是指做到之前提到的12字读书法(离章析句,提要钩玄,冥气合神)记为一遍。(每部分设定值域:-100~100。为什么会有负数?因为你可能完全误解文章结构和字词的意义,“误解”即为“负)

可以用此公式衡量大家读《道德经》的效果:
第一,“章句”分值:前人已经分好八十一章,可以打个50分;
第二,“训诂”分值:考察下大家对于《道德经》中两句话的解释。
比如“鱼不可脱于渊”,“脱”什么意思?(回答:“离不开”)。这是一般的不正确解释。“鱼不可脱于渊”是指不能把鱼放到水中,一放到水中,鱼就会游走;
再者,“甚爱必大费”。很多人这样理解:太爱一个人,就会为他(她)付出。其实,“爱”是指吝啬,对爱越吝啬,将来的耗费越多,是不是截然相反?
由于对这两句话有误解,所以“训诂”数值为负数,记为-20分。
第三,遍数:你们每天读几遍?(回答:读一遍)我给你们加到10遍。
综上,《道德经》读书效果:50×(-20)×10=-10000分。
结果为负数,不如不读呢,是吧?方法不对,读书效果是负数,多可怕!
假如一个人的章句分值提高到60,训诂能力是50,遍数也是10,或者章句分值不变,也是50,大家可以算算相差多少?

所以,如果诵读经典理解错,重复的遍数越多越错误,根深蒂固。

《三字经》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虽然你们(种子班学员)现在年纪大了,但是在读经典方面还是一个小孩,刚起步,所以也叫“训蒙”;“明句读”就是解决章句问题。
所以,如果大家没有经过这方面训练,读经典其实很危险,读的遍数越多,效果越差,一点也不夸张。当然,你读的遍数多可以记住一些词句,但理解的可能不深。
所以,大家需要知道往后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训诂”必须过关,读古书,关键字词的解释必须掌握,而且要看靠谱的解释,不能随便看现在的解释。
一般选择中国比较靠谱的出版社。在古籍方面,一般选上海古籍、中华书局出版的读物,会比较靠谱。
所以大家慢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把读书的效果变成很大的正数。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课后,种子班学员提问

视频录制:子班

剪辑、字幕:子班滔小小、

责编:种子班·滔小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