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们开发商还没有被维权?看这个郑州地产品牌人的秘笈!

 新用户2227M7nl 2021-05-28

房地产企业品牌是一个很容易尴尬的岗位。怎么说呢?我做这个岗位5年了,行业外朋友问我做什么?房地产品牌。他们往往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卖房子的啊!

房地产品牌不像融资、拿地、设计、工程、采购、成本、营销等环节给人感觉工作内容很明确,可以让你望文生义去揣测。而且,房地产品牌是一不小心就被边缘化的岗位。弱一些的话,品牌人往往自觉是打杂的,甚至不知道是干啥的!

这种背景下,郑州有不少同行问我如何开展工作,更具体的往往是问你原来做啥的,怎么做品牌了?如何处理和营销的关系?如何制定品牌战略,并和项目营销互动,有没有策划实施品牌性质的活动?如何处理媒体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如何构建品牌方面的客户服务体系,培养忠诚粉丝?如何应对同行竞争,与同行良性互动?等等。

因为这些都是亲身经历,我自己一点一滴摸索出来,与一线同行相比,更像是野路子。但我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亮剑精神,说白了就是不怕丢脸,琢磨出一点门道就拿出来晒晒,关老爷门口耍大刀才能得到更好的指点,对吧!同时,总结过去是为了走得更远,沉淀经验是为了攀登更高。

以此为鉴,欢迎留言拍砖!

一、最恐怖的事情,优秀的人还比我努力!

进入房地产行业,有点误打误撞的味道!

2012年,从前单位出来,当时休息俩月,思考今后做什么!之前在商贸物流行业做行政人事经理,秋天不热了就打算去某餐饮上市公司做郑州分公司的行政人事经理。有猎头朋友了解之后说,不建议做餐饮服务业的行政人事经理,“技术含量不高,不利于将来发展!”并告诉我有房企朋友拜托她招聘一个品牌宣传口专员,建议我试试。

当时,我以为她开玩笑,就和她调侃!她正告我说,房地产圈很排外,都是要有行业经验的人,而且技术含量很高,和服务行业截然不同!你可以试试,但未必能进去!

试试就试试。万万没有想到,这一试的结果:一入地产身似海,从此朋友是路人!而且,因为缺乏行业经验,刚开始的时候很辛苦。两个例子:

一是想多做一点,加班就比较多。早上7点到公司,晚上10点离开,我因此特意在公司附近另租了一个小房子,方便平时加班。

二是想多学一点,开销就比较大。我从2012年到2014年三年时间里,坚持每月啃一本书,每月请同行吃一次饭,让他们在饭桌上为我答疑解惑。当时我月薪也就3000块,加上社保、房租啥的,还要请人吃饭、买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现实之中,并不是请人吃饭别人就来,比如说2013年秋天我请本土一家公司行政企划的主管吃饭,我和中间朋友硬是在人门口从6点多等到9点。即使约的是7点,人就是在家吃完饭才出来露面,喝完几杯啤酒就走了!你能怎么滴?后来,我在行业之内有了小小名气,那哥们主动和我联系,问个事情要个资料什么的,我敬而远之。中间人问我原因时,我将资料给了中间人——他是我成长的梗!

后来,回头看这段经历时,有以下几个心得:

1.就业时一定要选好行业和岗位,坚定一个努力方向。我的朋友圈,凡是坚持在某个行业固定方向努力的人,8年后至少是总监级别了,收入也相对可观。反观我2008年毕业后,先到商贸物流做行政人事,4年的工作经验,对现在的工作来说基本为零!而且,不同行业和岗位之间跳来跳去很容易贬值。我现在很羡慕,一些同行尽管年龄没有我大,但在房地产圈时间长,有着更多的阅历和见识,无形中就利于开展工作!

2.能帮人的时候就帮一把,别管是什么人!我与人为善,很感恩刚进行业时遇见的主管领导,要不是他耐心的指导,给予成长时间,估计早滚蛋了!另外,我来这个单位就是猎头朋友推荐,真心是多个朋友多条路。以至于后来,有人问我找房源找优惠啥的,我是能帮就帮!当然,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求助。

3.一定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买房人学习。只要学习,就有用!我曾经走进一个误区,就是过多依赖所在单位的培训,这一点不好!我学习是顺着自己职业生涯方向汲取营养,这样能从行业水准衡量、让自己更快成长,而单位集体培训往往是大锅饭,从单位自身需求出发,不能兼顾个体需求!!另外,父母生你养你教你,是他们的义务;你在学校交学费,老师才会教你;你在单位领着薪酬,还想要什么样的学习、培训?

而且,脱离了最初的层次,越往上走,发现接触的优秀人士,甚至包括原来我所仰望高不可攀的人,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非常努力!比如说,某本土企业品牌同行,每月啃10本以上的书;抛开单位培训不算,每月为自己的培训投资不低于3000元!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比我优秀的人还比我努力!

二、品牌人如何处理客户关系?

2012年刚入行的几个月,我很不自信,简直是无所适从!改变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一是做内刊,进步很快,包括征稿内容、与高管和中层的互动,受到BOSS和同事好评。二是当时开始在公司内部推广微信群,那时群规模40人,老板说人太少要把公司400多人都要拉进来!

命令传达给了主管副总,然后是总监、经理,层层压了下来。刚好那天,我的主管请假,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了。很不好的是,大概2013年4月份国家加强了网络监管,微信群扩大规模很难做!但我还是发动一切能发动的关系做这个事情,最终通过一位领导联系到了马化腾的助理,在后台修改代码,完成了扩群任务。现在看来,500人的群很方便,也不难搞!但这是当时特殊时期的特殊事情。

既然花费这么大的精力给群做成了,也就学着充分应用。比如说,我们后来建立了业主群、商户群、媒体群等,总共120多个,圈粉5万人。

暂且不说我如何努力,先谈谈品牌口如何看待、处理客户关系?很多人问我,能不能建立业主微信群?这是不是给了他们维权、倾诉的渠道和平台?如何处理业主微信群之中的问题?等等。

我这样看这个问题:

1.你不建微信群,业主自己就不能建吗?拉一个群成本并不高。我是正商的业主,在完全没有经过正商人介入的情况下,这个群里面聚集了我们小区1/4的业主。而且,将来你工作人员进来说啥,由我主导,会造成你更被动!所以,公司主导建群,更方便,也有利于品牌宣传,与业主互动。

2.正像上面所说,业主维权、闹事,如果是在你们微信群里面,可以更早着手发现,着手处理、解决,而不是推诿、扯皮。

3.直面业主,将心比心去做就好!如果害怕问题,很好说,你将相关人员邀请进去,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问题谁处理!工程处理工程,手续处理手续,营销负责营销,物业负责物业。如果不是你单位问题的话,不能解决就说清楚,能解决了就帮人解决。这样才能和业主良性互动。业主也是人,沟通的姿态和方式,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我总觉得不敢建立业主微信群,是因为不自信。现在很多企业口号喊得很厉害,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做事总让人觉得不够光明正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你只顾喊口号,如果不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你的品牌就是自嗨,就是空中楼阁,达摩克利斯之剑迟早要落下来!举个例子,我们早期有个楼盘,交房之前在4楼以下全部贴上了昂贵的小瓷砖,自觉很不错!可后来调查发现,这个事情反而被部分业主嘲笑,你首先要做好该做的事情,他们对你额外付出这些无感,因为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当然,我们很多房企有很多客户关系维系的渠道,微信群只是其中一种。业主答谢联谊会,定期访谈,小区文体活动等,可谓渠道多多,活动多多,工作多多。其实,别管什么样的形式,只要不是给人“签了合同、付了房款就不理会了”的感觉,真心相对,积极处理,就不会有多大问题。

品牌与客户的关系,是将心比心的事情。前几天和媒体讨论时,我说我们企业是“良心做产品,用心做服务。”媒体朋友说用“匠心”更好!我当时说,我们的产品还没有到达匠心的层次,更多注重了人性化!而且,在郑州也没有见过哪家房企真正做到匠心制造,品牌不是吹牛,那样会贻笑大方!

当然,也有意外。我负责着集团层面的客户关系维护,曾有一个代建项目产权证办理问题。两位阿姨,一位74岁,一位68岁,找到了我并在我工位坐了差不多3个小时。当时,我打了很多电话,问清楚了真实详细的情况,给阿姨解释清楚后,她们自己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再后来推动解决这个事情的时候,她俩还帮着张罗,积极配合!

现在,维权事件很多,我觉得作为品牌口岗位,保持理性沟通渠道很重要,而不是在事后找理由扯皮,帮着灭火、擦屁股!当然,可能有些人会说,公司的事情,自己说了也不算!但我们可以站在业主那边想想,有几个人愿意大夏天或者大冬天站在街上扯白条幅?他们就不上班不带孩子?

功夫在诗外,工作在平时。和他们积极互动,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不少人有事都不好意思说,即使有人挑头闹事,往往聚不起来人。反过来看,现在业主维权,很多单位其实做了不少工作,但缺乏有效沟通,再加上企业内部之间推诿扯皮,本来没多大事,就牵连出很多事情,放大了问题!这方面教训很深刻,也警示我们品牌口应该往前站站,直接或者协助配合做一个沟通桥梁!

其实很多维权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现在营销工作不好做,做好了客户运营,老带新购买能够去化很大一部分产品。这方面,建业康桥永威都很值得学习。还有就是,你微信群建立之后,可以更好发布信息啊,30000人,有1/10的人打开,就能产生3000的阅读量。恐怕现在很多房企微信推文阅读量没有这么高吧!当然,我更羡慕能够推广使用自己开发软件,构建客户服务数据系统的实力房企,这样更能收集、掌握、沉淀、反馈、应用信息了!比如说,验房到使用一年之间的客户痛点,完全可以在下一个楼盘设计、施工的时候改善。但这在中小房企很难实现。

三、品牌人如何与媒体良性互动?

品牌要么归属营销,要么归口行政,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很少单独设立的!而且,不少品牌人是擦屁股、救火时被拿出来(像不像杜月笙自我调侃的夜壶),平时根本想不起来,更不要说参与营销提成了!这里面拿出来用用,主要是针对媒体和自媒体,我的认识如下:

第一,房企和媒体(包括自媒体)是一个生态圈,关系处好互利共赢,处不好就相爱相杀!这方面,我们作为品牌,不要总想着一毛不拔——你把媒体饿死,还想着让人给你说好话,做梦!

第二,学会和媒体人做朋友。记得宝万之争时,秦朔等知名媒体人不遗余力出来为万科为王石说话,除了对万科的认同,还有就是朋友的义气了!我们品牌人比不上王石,但学着和郑州乃至全国的媒体人互动。现实中的极端案例,要么过冷,对媒体人避之不及;要么过热,过度宣传,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一是你给了一家纸媒广告,郑州地产圈6家纸媒,还有一群如饥似渴的自媒体呢!二是你推送的消息,自我捧杀同时,你是否考虑客户、政府、同行的感觉?三是最忌无中生有!

第三,讲究媒体投放策略。如果你们公司财大气粗,老板重视,那么你可以多多兼顾!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经费但不会太充足,这就需要列出计划,统筹兼顾,并给自己留有余地,做好解释。刚入行时,有前辈告知诀窍:要么维系单位,给他们广告;要么维系个人,能在写文章时顺带想起你的好,或者干脆就不说你!

现实之中,有一种极端情况,品牌归口行政或独立时,媒体投放经费特别少甚至没有单独列出来,品牌人更要去和媒体做朋友了,同时要积极争取一些费用投放。我所知单位,这样的企业都有所改变,变得非常重视媒体关系。

第四,针对讹诈嫌疑媒体要有策略,收集好证据。有些“中”字头的媒体很是吓人,说你的项目有问题,然后让你出广告费,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首先看看是不是真的媒体,现在社会妖魔鬼怪太多!二是别怕,即使他们是真的“中”字头,也不会轻易的曝光你,很简单,一撕破脸你可能要起诉他,更不能给他广告了;三是积极面对,尽快解决自身问题。四是拖。五是发动资源想办法,可以考虑利用好你们的政商关系!

第五,当出现负面报道时,建议参考以上几条,积极协调解决,法律渠道是最后的手段!媒体朋友也是人,很多事情,好好沟通,其实就能解决。当然,如果给对方承诺时,就不要失信。我曾经见过本土房企品牌人,在完全不说自身问题的前提下,和媒体联系上来就说发律师函啊什么的,结果导致接二连三的负面报道。更严重的是,这种报道一出来,甚至引起整个媒体圈“围攻”!需要提醒的是,这么多负面报道,你见过多少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有没有?再就是负面报道出来后能及时删除最好,不能及时删除的话要谨防扩散,造成对品牌的二次伤害!

特别想说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是你们单位不能整天出现乱七八糟的问题,让业主投诉那种;二是品牌人自身要硬气,包括智商情商,以及与媒体朋友的内容交流等。

总之,和媒体做朋友就是最核心的秘笈。

四、品牌人如何处理同行关系?

这点我很羡慕郑州碧桂园,据说他们的项目,只要是同行,就能优惠半个点!

每个人都有他的方法,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维护好同行友谊,而我更是以同行为师有了进步。我只是想说,郑州业主维权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同行主导;负面媒体的报道,经过同行的润色,更能刺中你的软肋。

至于品牌人与品牌人的关系处理,如果你是郑州地产品牌同行,可以找我申请!郑州房地产主流代表的品牌人有专门的交流微信群,目前有郑州地产圈50多家房企品牌人!

五、品牌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现实之中,如果所在企业出名,你在品牌岗上待几年如同镀金,将来跳槽时就是资本;如果所在企业品牌不行,那么你就要好好想想,如何策划一些活动为自己背书,有些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但有些活动却很好,这样也可以为品牌人背书。

另外,写作是品牌人的基本功,一方面可以为媒体朋友提供素材,植入宣传信息,实现与媒体朋友的良好互动;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媒体总结沉淀一些经验,锻炼文笔,写写自己的心得、看法,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