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山明:家庭是现代乡村建设的关键

 3O有机农业 2021-05-28

推文第1668天

编者按
张孝德老师经常强调:“乡村建设,知 比 行 更重要”。本文作者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会长曹山明。曹老师带我们重新认知传统乡村的“家”文化,使我们在当今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热潮下,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基于商业的养老、教育、育儿、生活、娱乐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正文

乡村是农耕文明的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土壤,也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和基础所在。

离开乡村谈中华文明,谈传统文化,谈传承,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缘木求鱼。

乡村里有什么?乡村里有家,乡村里有熟人社会,乡村里有乡风民俗,乡村里有生活所需的一切,乡村就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世界。

家是什么?

家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运行组织,一家人在生活上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一家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家是一个文化传承单位,在家庭经济运行过程中,一家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家庭文化的氛围,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对外,家是一个独立的密不可分的社会单位,一家人就是一家人,家内家外关系有别。家里事外人管不着,就如我们国家的内政不容外国干预一样。

家国天下,家是国的缩影,齐家治国平天下,国的管理和家的管理存在着异曲同工的关系。

家是一个动态的家,是一个活生生的家,是一个日常的家,也是一个需要经营的家。

家庭成员的内部关系也会变化,如结婚后有新媳妇进入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就会产生变化。女儿出嫁,她离开后的空缺需要填补,孩子长大了需要提升他的家庭地位,人慢慢变老了,生病了,故去了,有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变化是突然发生的,变化中家庭关系需要重组或调整,但家庭的性质没有变化。

家庭关系的核心是亲情,就是一种血肉相连的亲情关系,因此处理家庭关系的钥匙是付出是牺牲,而不是索取。每一个人都往家里投入,家庭就会有积累,就会形成全家人共同享用的福利。

因此,家庭就是一个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小型的社会主义互助组织。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因为家的存在,人一辈子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刚生的婴儿有母亲照看,全家人呵护,人老了有子女养老送终,一家人相伴。因此,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无惧生死,笑看世界。

家庭是一个基于人类亲情的自然形成的生活互助组织,也是一个基于农耕的社会经济生产组织,可以循环轮回,生生不息,也可以开枝散叶,福泽子孙,形成一个绵延世代的家族村落。

农耕家庭的形式存在,造就了中国的传统乡村。

乡村中定居的农耕家庭,就像一棵棵树草那样构成了中国传统农耕乡村的自然社会生态。

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类社会生态,都存在着相应约束,这种约束的存在是构成生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维系生态存在和生态运行的必要条件。

家庭是农耕社会的基本单位,维系家庭生生不息的约束条件就是“情”。情是自然需求,是不可说不可辩的伦理原则。

乡村作为熟人社会的存在形式,它的社会约束条件就是“理”,是道理的“理”。“理”是可说可辩的伦理原则,是基于社会公平原则存在的,可由熟人社会舆论监督的社会伦理。

而脱离了乡村的生人社会,它的社会约束条件就变成了法,而法理也应该基于道理才能够和乡村熟人社会相衔接。法理由朝廷颁布,官府操作执行,具有权威性,但不一定顾及情和理。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如洋葱那样一层一层,从家,到国,到天下,递推开来。

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执行原则。

乡村里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实际上就是乡村的道德规范。如田里的果实只能由田地的主人去收割和采摘,其他的人去收割和采摘就破坏了规矩,会被大家指责和唾弃,会让一家人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这种规矩,培养了乡村农民的价值观,那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观。自己家种植的庄稼自己家可以享用,这符合乡村的规矩,也是农民价值观允许的,而不劳而获,想要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就违背了农民的价值观,被农民所唾弃。

这样的价值观,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只不过,这个劳动者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单独的劳动者个人。

诚如梁漱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是有家庭,没有个人和组织的人,而西方人则相反。家庭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和特征,也是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寄托。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冲击就是中国传统家庭形式的解体和碎片化。

家庭是中国农耕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最具有生命力的经济单位和社会单位,它以家庭为单位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福利,以村落为单位的邻里守望相助形式和家族救助形式为核心的二级社会福利,再往上就是以大户慈善和政府赈灾为核心的三级社会福利

家庭福利提供的是日常福利,主要是以家庭日常生活服务和敬老爱幼为核心,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以邻里和家族为核心的二级福利,解决个别家庭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临时性的生存生活问题,对一部分家庭进行一定形式的帮助和救济。在遇到大灾之年出现大面积灾荒时,由朝廷(地方政府)实施赈灾和大户慈善方式的福利。

这三级福利机制,有效地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家庭和乡邻家族这两级最基本的福利都是当事人自己经营的福利机制。

从文化层面讲,形成了家庭亲情和乡邻互助的家风和道德建设的机制和需求;
从经济层面讲,提供了每个人随时都能有自己的角色和岗位,可以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了多劳多得,多贡献多保障的原则;
从社会层面讲,保证了社会公平,提高了社会稳定性和和谐性。

家庭形式是中华民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最伟大创造,家庭形式是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依然可以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保证,家庭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DNA传承的最基本的载体,是中华文明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

相比现代社会所推行的基于货币的社会基本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福利机制,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形式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基本福利,乡村邻里和家族互助,实现了一般性社会救助体系,它们没有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也没有时效上的障碍,比现代社会的福利机制更加高效和经济,并充满了人情味,解决了家庭和社会的道德问题。


家庭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总钥匙。

工业化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乡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家庭的被解体和碎片化,传统乡村家庭已基本上消失殆尽,大部分乡村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妇女孩子,很难承担起传统乡村的生产责任。缺少青壮劳力的乡村迅速走向衰败,乡村活力持续下降,经济状况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一切,跟家庭形式的消失有着极大关系。

没有家,中国人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中国即将进入老年时代,这里就以老年人为例。

我们通常会用年轻人的思维思考老年人的问题,年轻时人精力充沛,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即使走错了,还可以重来。

但当一个人步入老年,思维和行为能力都会不可逆地出现衰退,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就不愿意换地方,因为衰退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会让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接触和信任新的人,处理他不熟悉的事。

因此,在老人身体健康之时,就应该为自己找一个可以在那里终老的地方,这个地方绝对不是城市的单元房,而应该是能够方便地得到平常熟悉人帮助的地方。

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子孙满堂的家,其次就是乡村的熟人社会。因为在这些地方,只要有需要就可以马上得到帮助,特别是在老人的思维和行动能力严重衰退的时候。

那种说“针对各种情况都可以安排相应的专业老年护理,等老人老了再换地方”的想法,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实际情况是,除非家里有孩子在身边可以帮忙安排,真到这种情形发生时,老人其实已经失去了选择和判断能力,即使没有突发的危险,在不愿意换地方的思维指导下,许多老人都会选择孤独终老。这种例子现在已经很多。金钱财富和货币化的福利保障,在那时,已没有意义。

乡村的青山绿水和慢节奏生活,时令蔬菜和熟人环境,比封闭的养老院更适合老年人居住,在一个有老有小的乡村大家庭中生活,让自己慢慢变老,身体条件好时可以帮助他人,身体条件差时可以接受他人帮助,自己有特长可以贡献出来,自己不擅长的可以让他人来做,永远不会孤独。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和健全乡村家庭形式的运行,恢复乡村的人居环境和文化功能,确保乡村人口的回归。没有人的乡村,永远不可能振兴。

新时代的家庭,不可能和一百年前的农耕家庭相同,同时也没有必要恢复原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思想,而是要保留和恢复传统家庭和乡村的福利功能、自治功能和生活相关的经济功能,恢复敬老爱幼等优秀文化的传承功能。

同时,还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为新型生活互助大家庭赋予更多的现代功能,引进现代化设施和装备,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扩大乡村的文化和教育功能。

渭北乡村生活即景(版权属于作者)

千万不要受传统家庭形式的桎梏,拓宽家庭概念,打破家族藩篱,吸引城市居民回归,探索和推广新型互助式大家庭模式,解决现代家庭碎片化问题,依托乡村大家庭解决老人养老,孩子照料,和日常基本生活保障,依托乡村资源解决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

为此,我们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基于商业的养老、教育、育儿、生活、娱乐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乡村发挥其特长和功能,努力形成“千村百乡养一城”的局面,从而实现“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发展”的目标。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