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照两国保:抗战时期杭州老照片中的六和塔与“断桥”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1-05-28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35)——抗战时期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此件藏品可交流。

自前两天淘了一张邢台清风楼老照片后,我对文物历史影像有些兴致勃发。手中正好还有两张类似题材的老照片——即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民国时期的旧影。照片中的这些地方,将来大概率是会去的,只是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实现。这两天打算乘兴整两篇小文,一是给未来的正篇游记打个楔子,二来也算是匹配一下当前藏品处置的节奏吧。今天先来说说第一张,相比于清风楼,照片中的建筑名头可更为响亮呢!

我在上篇游记中曾提到,邢台道德经幢与清风楼只有数十米之隔,是目前我见过距离最近的两处国保。而这张照片(准确来说,它是一张明信片)就更神了,两处国保竟然同时“出镜”,而且它们都是鼎鼎大名的,即便是没有文字注解,也一眼就能认出它们的坐标——杭州。这也难怪了,在人文荟萃的西子湖畔,若想再另外拍张“一照两国保”的照片,或也不是不能实现。
 
 图1:我收藏的一张抗战时期的杭州老照片

这座庄严的宝塔,是始建于北宋(吴越国)的六和塔,它是1961年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之无愧的古代建筑杰作。登塔远眺,钱塘江之风貌一览无遗,那座大桥自然就是钱塘江大桥了。咦,但是它怎么断了呢?这后面,有着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

一百年前,杭州城区远没有如今这般庞大,而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河流,湍急汹涌的钱塘江也成为阻碍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一道天堑。当时杭江铁路(浙赣铁路浙江段)的起点,即设在南岸的萧山县(今萧山区)西兴镇,未能通达杭州。有鉴于此,1933年国府决定修建一座横跨钱塘江的大桥,以原北洋工学院校长、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主其事。
 
 图2:年轻时的茅以升院士

由于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到了近代,我国的现代科学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对于建桥所需的技术能力,自也如是,在此之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兴建的。此番由茅以升受命组建全华班,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以巨大的努力,克服了诸多复杂的地形状况与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成功。钱塘江大桥成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桥,毫无疑问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成就了茅以升事业的巅峰。当然了,茅以升本身也是喝过洋墨水的(留美博士),不可否认,当年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确是颇有些远见卓识。

1937年9月26日,在淞沪会战的隆隆炮声中,钱塘江大桥下层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率工程人员继续日夜赶工。然而此时日寇已逼近杭州,就在11月16日,茅以升收到密令,要求他于明日炸毁大桥,以期延缓日军渡江继续南犯(请注意,以大桥的地理位置来说,炸桥不是为了阻止日军攻占杭州的)。第二天,炸药已埋放好,又有紧急命令传来:炸桥暂缓,公路桥立即全线开放!此后的一个月里,数以万计的杭州军民沿着脚下这条埋放着炸药的“生命线”撤退到后方。
 
 图3:钱塘江大桥位置图

自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日寇的三路兵锋直逼而来,杭州沦陷在即。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终于接到了最终的炸桥令,此时他心中的沉痛,可想而知。随着几声轰然巨响,雄伟的钱塘江大桥便成了上面那张照片中的样子,此时距它的通车,只有不到三个月……可以说,1937年钱塘江大桥所承载的,既有无限的荣光,也有无尽的屈辱。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再次主持了钱塘江大桥的修复,但由于国府经济日趋崩溃,进度极为缓慢,直到1948年才勉强完成。杭州解放前夕,大桥又遭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1954年全面修复完成并恢复使用。如今,我国的桥梁建筑行业已是世界顶尖水平,而在钱塘江上,又有了许多座更为现代化的大桥与它比邻,一起见证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回首往事,实让人无限感慨。

我曾两次去杭州,但都是行色匆匆,未尝到达此处,饱览钱塘江之壮美。因为这张老照片,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即下次去杭州的时候,找到这个拍摄位置,以相似的视角翻拍它一张。届时,把新老照片做一对比,再来看看祖国山河的日新月异!



                        静思斋 于岳
                       2021年5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