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白朴素论》之六十三:白白的观察期是错失良机

 袁东海 2021-05-28

白白的观察期是错失良机

     【原创】袁东海

当皮肤上出现黑色素疑似丢失现象时,就会提出“观察”建议,换句话讲就是看看发展下去形成的结果,然后再确诊是与否。

从一方面讲“观察”可以清晰病症,但另一方面来看,“观察”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也是滞后的,严格的讲是耽误了病情。

 观察期这段时间对有些白白来说是不可逆,这不是危言耸听,是肯定的——我将白白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两个“分水岭”描述第一个分水岭是由隐形白白发展为真正的白白,第二个分水岭是由有毛囊的部位发展到没有毛囊的部位(指端、粘膜等),第一个分水岭给我们的是精神打击,第二个分水岭是恢复治疗的难度。

观察期让我们丢失了宝贵的时间,因为这个时期是控制的关键阶段,除了由隐性转为显性外,还有就是大家经常讲到的“新发的容易恢复”的另一个版本:隐形期是最容易控制的,因为这个阶段形成白白的因素(病因、病根、病灶)还不顽固,我们身体的“虚、弱、偏”还没有那么严重,更是控制的最佳阶段。

之所以给出“观察”而不去控制,其道理是缺少诊断的依据,是无可奈何的建议,因为就白白而言,诊断的手段最清晰、最直观、最简单的就是伍德灯检查,黑色素是否丢失一照即可,是非黑即白的判断。但是在隐形或者黑色素丢失还不是那么严重时,这种检查也会模棱两可。

白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病来如山倒那么快,因为在山倒之前,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积土成丘”,而后才有了这个山丘的倒塌,这也意味着在山倒之前,我们有很多办法防止山的堆积和山倒,所以,在白白的隐形期及开始有白白的时段,是白白最好治疗恢复阶段,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没有心理压力。

难道白白的诊断真的需要“观察期”吗?如果还停留在仪器、指标、数据及直观上,可能真的都没有好的方法,但是有一种新的方法来弥补这个不足,且这个方法不需要医学、医院和医生,是我们自己给出的诊断,这就是本文的自我诊断方法。

自我诊断方法:自我诊断是依据本人的身体感受、皮肤色泽、皮损部位的痒觉等给出答案。之所以依据感觉和皮肤色泽变化,是因为这些因素是身体变化过程中传递出的信息,我称之为身体给我们发出的“警报”。虽然这些信息的信号不是那么强烈,但可以肯定的讲,正是这些很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就是白白形成过程的特征,掌握了这些信息,就比较清晰的判断出是不是白白。

信息之一:身体的疲劳感。这种感觉一般出现在午后或者下午,特别是在傍晚比较明显。疲劳感出现后不是一直维持,且很容易在休息一会或者一个热水澡后明显消退。还有就是疲劳感出现的和消退的时间呈有规律的时间段,一般是下午五点到七点比较明显,即使中午有了很好的午休,这种现象依然出现。疲劳感因人而异,也与“弱”的程度有关,严重时会出现无症状低烧现象,这种低烧在体温计上显现不出来,但身体的感受就是低烧,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虚烧”。这种现象不用服药,简单的休息后在太阳西下后就很快消失。这种症状的出现也呈规律,出现不是偶尔一次两次,是一段时间,出现症状后也不一定就立即有白白,是白白出现前或复发前身体“虚弱”的一种信息。如果这种症状再延续下去,还会有另外一种感觉出现,这就是“胀瘀感”,我们本地的方言叫“憋胀感”,这种感觉的出现时间是晚上的睡前,具体的部位为小腿,当这种症状轻微时,在床上不断的翻转身体可减轻,严重时需要起床运动一会方可消退。这种现象就是我讲的“偏”

信息之二:皮肤的瘙痒感。瘙痒感一般出现在即将形成白白处,症状可轻可重,这种感觉与一般皮肤的瘙痒还有区别,我称之为“蚁感”,两者感觉的差异很微小,瘙痒主要表现为皮肤的表层,而蚁感为皮肤的“里层”和表层。当局部皮肤出现蚁感时,就表明该部位的皮肤已经出现了异常,是黑色素丢失的前凑。蚁感出现的时间不是24小时都持续,也可能一天只出现很短暂的几次,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是时间与白白发病速度有很大关联,当持续的时间长、次数多时,发病速度较快。皮肤蚁感与身体的感受也是有关联的,当一段时间身体疲劳或者前一天的行为“过劳”后,第二天这种症状就比较明显。蚁感出现后如果不及时控制白白会在很短的时间出现,这一阶段就是形成期或者发展期。瘙痒感、蚁感可以理解为黑色素丢失的过程,也是发展、扩散的基础,当进入稳定期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信息之三:皮肤色泽的变化。在白白形成前除了身体的感觉外,皮肤的色泽也是有变化的,这就是本书提到的“黑”与“锈”。黑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有时可以延续到颈部,这种黑很容易被认为是晒黑,因为面部和颈部暴露在阳光下的缘故,但这种黑有一个特点可以与晒黑有差异,这就是没有血色的黑,因为晒黑属于健康色,健康色是有血色的,而我们白白的黑没有血色。没有血色的黑实际就是血瘀的表现,也可以从嘴唇白白这些没有黑色素的部位观察到。皮肤的“锈”,是伴随“黑”出现的,锈的部位不只是面部,可局部明显或全身皮肤都呈锈色。在白白发病前锈色严重的部位容易形成白白。没有形成白白的部位锈色可能伴随我们一生,锈色在开始较轻微,“资深白白”较为明显,也可理解为黑色素沉淀、积累,很难消退。

是不是有了以上现象就一定会出现白白,这里还有一些因素需要考虑,一是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不一定长辈或者上辈人一定有白白,也很有可能是隐形白白,观察的要素可以参照肤色是否是有“锈”现象。如果没有以上感觉和皮肤色泽的变化过程,则可以考虑为生理或自然现象(孕期、更年期及病理因素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白白在发病期和发病前期的身体是有变化和异常感觉的,但是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慢慢表现出来的,其感觉也是很轻微的,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究其原因是身体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病症的缘故。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白白会被一些我们常见的因素“引爆”,这就是“暴晒后”、“精神压力大”、“什么病症后”等,实际白白的发病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不是晒晒太阳就能发病的,但是,在我们叙述回忆发病原因时,我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引爆因素,而症状轻微的真正因素就很容易被忽略。

当身体出现以上症状,或者曾经出现这种症状,而后局部皮肤出现了疑似白白,且医学检测方法无法给出清晰答案时,就不要再观察了,这就是白白形成过程的“隐形白白”阶段。

究其“观察”的根源就是没有系统化,只是从是否形成白白和是否发展、扩散这些“碎片”来判断,缺失了白白前期诊断的有效手段。

白白在形成前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用“漫长”来比喻,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身体肯定是有一些变化的,否则,白白的发病就真的成了谜,无因就有果肯定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所以,在皮肤出现疑似白白时,在医家给出观察的建议时,将这些信息汇总一下,就能给出“黑与白”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