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阳山下,帮余秋雨寻根

 温馨qoussqwnl3 2021-05-28

青阳山下,帮余秋雨寻根(2011-12-26 22:16:10)转载标签: 余阙青阳山长临河镇《元史》文化  

     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镇为文化之乡,安徽第一侨乡,鱼米之乡。  

     秋雨中的肥东长临河青阳山一片空蒙。作家余秋雨先祖余阙的家就曾安在这里。    

     余秋雨在其新近的作品《我等不到了》里说:“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是从安徽流徙到浙江来的。”之后他援引史料,证明他的祖先是元代的余阙。余秋雨笔下的祖先余阙可是元末的偶像级人物,他不仅是元末著名的大诗人、儒学家,还被《元史》称为:“元末天下第一臣”。肥东长临河镇境内有一座不算太高的独峰叫青阳山,而余阙则号青阳先生。不错,这个余阙曾住在青阳山上,而他的老家就在青阳山旁。本期《合肥地理》就让我们一同去青阳山上,帮余秋雨寻访一下祖先。

                                    迁居合肥的“外来户”

     顺着一条弯曲的柏油路,乘车从肥东长临河镇蜿蜒向东行驶约半个小时,迎面有两座高200米左右的山。当地的老人说,南边的这座山叫庙山,北边的这座就是青阳山。

  一场秋雨后,青阳山上一片空蒙,山脚下是一方池塘,清澈澄净,确实是个结庐隐居的好地方。而余阙就曾在这座山上过着隐居的生活,并应时局之变,出山建功。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既然余阙被称为“元末天下第一臣”,按照传纪的“惯例”,这样的人出生就会和别人不一样。《新元史》就记载: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正月十一日,余阙出生时,其母“梦异人至”。明代宋濂在其《余左丞传》中说:“阙生而发尽白”。就是说,余阙的母亲在分娩时,耗尽了体能,头发在须臾间就全白了。

  余阙并不是合肥“土著人”,其父亲从甘肃凉州随军迁到了庐州,从事戍官。不过,在余阙出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也因此中落。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余阙一家就住在青阳山旁,日子过得很清苦。直至1315年,12岁的余阙才入私塾读书。

  不过,余阙的后发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余左丞传》载:“(余阙)嗜欲甚浅,不知有肉味,惟甘六艺;学若饴,嗜之不厌。”由于刻苦读书,余阙用几年时间就补上了童蒙之学,之后对四书五经也略有通晓。

  由于家贫母老,余阙不得不中断读书生涯。他随后就在这青阳山中开了间私塾,靠授徒的微薄收入赡养母亲。他“授徒养母”的事迹经别人口口相传,在庐州一带流传很广,感动了当地的汉族儒士。庐州名士张恒,是元代伟大的学术家吴澄的弟子,慕名到余阙家中拜访,随后成了余阙的良师益友。《元史》载,余阙由此“文学日进”。

  余阙虽然姓余,不过余阙的父亲名字却非常奇怪,叫“沙剌藏卜”。很明显,这不是汉族人的名字。刚才说到这个沙剌藏卜从甘肃凉州随军迁到了庐州,沙剌藏卜的先世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唐兀人其实就是西夏王朝的党项人,来自古羌民族。

  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里写道:余阙就是党项人,西夏王朝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毁灭的,灭得很彻底,没有多少人活下来。为了家族深谋远虑,沙剌藏卜将所有孩子改为余姓,而余阙的母亲尹氏,是沙剌藏卜的汉族庶妻。也就是说,余阙是汉族和党项族的后代,属于混血儿。

                                    一出青阳愤然丢官

     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高中殿试右榜榜眼(元代选举制度,凡中选的举人和进士都分列二榜:蒙古、色目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一榜,称左榜)  随后,元朝廷让他到基层担任“同知泗州事”,官职为从五品官。在泗州时,他 “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不久,有过在基层工作经验的余阙被召入京师任翰林文字官,随后又转任刑部主事。  

     不过,在当时,不会阿谀权贵,官肯定当不长。由于余阙刚毅耿介,很快就被人参奏。于是,他愤而辞官归隐。庐州的青阳山再次接纳了这个为官不如意的耿介书生。

  书生归山,以书为贵。余阙在青阳山上盖了几间房子用来藏书,并起名叫青阳山房,继续闭门授徒、奉养老母的生活,并亲书楹联于青阳山房:“苦读恋青阳,只识得忠孝两字;稚龄搔白发,已挥尽心血一腔。”

  在青阳山的日子里,余阙躬耕乡里,读史写志。许多诗歌文赋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也成就了他作为元末著名的大诗人、儒学家的名号。

                                        二出青阳魂归乱世

  由于余阙关心百姓疾苦,在青阳山的名气日涨,许多名人纷纷前来拜访。顺帝至正三年(1343),朝廷下令修《辽史》、《宋史》、《金史》,名声在外的余阙又被推荐起用,召入翰林院为修撰。这一次余阙离开了青阳山,就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次入朝后,他官拜监察御史,1352年转任淮南行省右丞。1353年,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余阙受命扼守安庆。他到安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仓赈济饥民,成了安庆城内备受尊重的领军人物。

  作为书生的余阙随后亲率民兵、士卒抵抗农民起义军。当时安徽的淮东淮西尽由红巾军占据,但安庆却成为完城。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余阙扼守安庆,无论是陈友谅还是朱元璋,都可能会更早地覆灭元王朝。

  后来,余阙被元朝封为都元帅。1358年,陈友谅大集诸部,乘战数千出洞庭湖口,攻安庆。余阙徒步提戟,率军往救,战于清水塘,身负重创10余处。红巾军从城外蜂拥进城,将其包围。他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清水塘中。据说,陈友谅感其义,派人觅得其尸,殓葬于正观门外。元廷追封其为豳国公,谥忠宣。

  余阙有子余渊,繁衍出三支:一支是合肥,一支是桐城,一支是四川。安徽的这两支后裔流寓浙,余秋雨便是浙江余氏的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