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河北省---武安白府村

 木香草堂 2021-05-28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从武安市区向北行约18公里,便是邑城镇白府村(曾名:百佛村、百府村)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古朴恬静的小村庄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古道里承载的是民俗民风之遗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石拱桥、水辘轳,印着年代和历史的记忆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浮生百年,历史却不会磨灭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千年傩戏,生生不息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刺绣、老粗布,家的味道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小编心里收藏着武安乡村一叠又一叠的光影,小编整理着她,热爱着她,热爱她的朴实,她的美丽,她的故事......

寻找岁月的痕迹——武安白府村

来源:武安新视线

作者: 王进元

向原创致敬,涉及版权问题请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欢迎大家订阅“邯郸影像”, 祺盛传媒用影像全方位展示邯郸的大事小事。

投稿邮箱:12331448 群:518017118

宋现彬编辑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2015年8月23日,离开寺西村后,时间尚早,临时动议去看武安的历史文化名村——白府村。
  白府村属邑城镇,在武安东北部。据说该村原名百佛村,后来谐音成白府。所以,白府村并没有姓白的,以朱姓居多,其先祖系从山西洪洞迁来,至今四百多年。
  白府村以每年正月十七的“拉死鬼”活动而著名,与固义村的“捉黄鬼”活动一南一北相得益彰,这也是白府村成为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原因。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到达白府村,向村人打听,得知老村在北部,在老村居住的仅剩百余人,都是老年人。走下大路向北走,一片古宅赫然出现在眼前。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这是一栋保存十分完好的老宅,和别的老宅一样,都是大门紧闭。主人一般都另择新地基,建新房居住去了。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这是一条石头铺成的老街,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沧桑。如今,街边的石缝里已经长出了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奈。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石路的尽头,是一个拱券寨门,门楣上是一块黄底红字匾额。后来发现,许多大门上都有这样的相同制式的匾额,透着浓浓的文化韵味。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这是寨门中东侧的一个院门,门楣上的匾额写的“礼门义路”。一个少年正在从门里向外走出。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我造访了这家。这是一个很干净整洁的院落,院里载着石榴树。这对老夫妇是这个院子的主人,少年是他们的小孙孙。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男主人姓朱,会写这种美术字,他们家的各个门上贴的都是这样的对联。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乡土文化,把几副对联都拍了下来。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这是寨子的北门。门楣上的四个字,是村里第一难认的匾额,如果不加指点,谁都不认识,因为这是自造的异体字。一位老先生给我讲了半天,我才有所明白。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古老的房屋,古老的树木,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了,把我带到了古代。我愿意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不愿意回到现在。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我又造访了一户人家,这家的两挂门帘让我入迷。只有在与现代生活完全隔绝的偏远地区,才能有这样独特的文化。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拜访的第三个院落叫南楼院,是村里的主要古建之一。主房坐北朝南,院门在主房的西侧,就是图片的右侧处。这是主房朝外临街的一面。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这是主房的正面,还不算破旧,因为有人居住,所以保存比较完好。对联,门帘,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寓示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这就是南楼院的主人——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看到老奶奶的那一刻,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这哪是农家的村妇,分明是老上海里弄里知书达理的淑女,恬淡,优雅,知性,内敛,就像是我的奶奶。她想从门后走出来,又怕影响我拍照,只是探出半个身子观望着,我及时把这个场面拍了下来。
  老人肯定是大家门的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么,不知道她在“解放”时被斗争过没,“文革”时受没受牵连,老人活到现在肯定饱尝疾苦……一时间我想了很多,眼里的泪水都要掉下来了……
  老人满面笑容,一边引着我参观她的房屋,一边感叹“老了,什么都做不动了”,还客气地说,“渴了屋里有水”。多好的奶奶啊,我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告别老奶奶,离开南楼院,继续在古村里转悠。这样的街巷,这样的村落,真可谓是曲径通幽。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又看到几个老宅门,门楣上都悬挂着匾额。最下面的这个,是村里第二难辨认的匾额,你看出来了吗?这四个字是“广结善缘”。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优雅文化的白府村  白府村地处平原与丘陵相接处,地貌多褶,居高向下望,绿色的庄稼层层叠叠,很是壮美。

  离开白府村,那小鸟组成的美术字,那大红大绿的门帘,那优雅的老奶奶,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如有机会,我还要再来白府村。


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五方元音【旅游纪实】

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我是个半个“武安人”,因父亲的老家是武安木作村的,我虽然生长在邢台却依然有着“武安人”的血统,为此对“武安”是情有独钟的,这不今天就有朋友说:“去邑城去,你在楼的南侧等我···”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于是再次上演了——说走就走篇:邑城镇白府村之旅!
我们沿着“都邢222省道”看着沿途的丘陵地带来到“武安市邑城镇”的浅山区,这里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邑城镇白府村却不是依赖矿产资源而存在的村落,是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白府村隶属于河北省武安市邑城镇,位于镇政府南侧2.5公里处。环境优越。全村总人口2200人,耕地面积达5708亩。
因地势处于丘陵地带,灌溉不变导致盛产谷子,谷子属耐旱农作物,因白府村的的大多耕地都是在丘陵上开放的,无法灌溉,大都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所以生产出来的小米很是香醇,以至于白府的小米粥远近闻名。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其最著名的是:傩戏——拉死鬼!拉死鬼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是至今于河北武安白府村所独有的傩仪。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根据“先商”人类“南迁”线路图看,应该为当时“夏人南迁”之沿线。根据这独有的傩仪的形式与独有的流传,,该村落的历史久矣,并不是现在人称的:明代由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至少在朱家迁来之初,该地就有大量的人员居住于此,就与邢台县“龙华村”一样,在“武平五年”就与相当的人类居住····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其建筑格式多样化,多以“五脊六兽”汉式建筑为主,其院落由于地势的缘故多以“三进院”存在,建筑物多以“邢台建筑风格——沙河建筑”的“脊筒”为特色,青砖蓝瓦·加以鹅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尤为突出的建筑是“瓦口”,以往的建筑上使用的“瓦口”多以“少半圆”型为流水之物,而这里却是以“方形”为主要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格式,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见证!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当然在这里的建筑物外墙上,依然残留着大量的“牲口栓”,证明了这里的每个家庭里的牲口数量是巨大的,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见证吧···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这里以“小米”为主要产区,在“武安市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把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约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

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武安市村落——白府村简论发展史1!(手机拍照)

 根据最新文化遗存与元代所规定的“县不满千撤县”应该有人类居住及延续,因“郭尔庄”据此地不足10里,其“纵山寺”源于北魏,该村落有“红山寺”据传:该寺院佛有百尊之多,且有“白佛寺”之称,其建筑格式多以汉式“五脊六兽”为主要建筑格式,足以证明此村落为“明代迁移说”为后迁移村民以掩盖该村落之历史说···

     2020年5月27日23时25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