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徐祯霞作品丨千年瓷都景德镇

 梅雨墨香 2021-05-28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我是从九江来到景德镇的,游罢庐山归来,已晚,宿在九江。疲惫的晚上,便握着手机在网上四处逛,当手机搜索周边的景点时,看到了景德镇。哇!九江离景德镇才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么近。这是我此前所没有想到了,一个念头立时蹦进了我的脑海,去景德镇,明日去景德镇。这个决定没有一丝拖延,没有一丝犹疑。

当晚,便在网上购了九江去景德镇的火车票,8点29分,一小时四十分钟,那么,我在十点多便可以抵达我向往已久的景德镇了。想到这,便兴奋不已。

对于瓷器,自小便有浓厚的兴趣。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些瓷器,而这些瓷器便是景德镇的瓷器,这是在文革中家里留下唯一的像样的东西,在村里人和红小兵的眼里,这个瓶瓶罐罐,不过就是吃饭的碗和盛物的器皿,他们并不怎么感兴趣,因此,这些瓷器得以留存,也让我有机会在幼小的年龄里接触到这为数不多但却精美而考究的瓷器。

在这些瓷器中,有吃饭的碗,有装茶叶的罐子,还有喝茶的盖碗和碟子,做工都非常细腻和精致,母亲说,这都是景德镇的官窑,是她出嫁的时候,外公专门从西安翻山越岭给她置办回来的,当时没有公路,是骡子走山道走了三天三夜驮运回来的,每个碗底都有红的印章。这些瓷器在别人眼里或许不算什么,甚至很多人都以为是琉璃货,易脆,不经摔打,而这,也正是村人瞧不上它们的原因,但在母亲眼里,却极为珍贵。

年幼的我,不懂母亲的这份骨肉亲情。我对它的喜爱,只是因为它美观好看,比别人家用的粗瓷黑碗和老碗漂亮,因而便自觉不自觉地喜欢着。这些碗碟都很薄,它比当时用的粗瓷黑碗和老碗都要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每个碗上里里外外都有花纹,有下棋的老翁,有采莲的妇人,还有戏水的稚童,多为南方风情,有青花瓷,有红瓷,有胭脂瓷,有的上面还配的有诗词,拿着这些碗碟,不只是餐具,恰似捧着一件一件的艺术珍品。在我们家里,有两个大的青花瓷碗,这种碗,只有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会从碗柜的最底层拿出来,做为十三花宴席中顶盘的碗盛大碗汤,其它的几个薄如蝉翼的胭脂碗,它比青花瓷碗的半径要小一寸,上面描着各种情态的莲叶与莲花,我常常央着母亲要拿它吃饭,母亲见我喜欢,就应了我这个小女儿的请求,只是让我小心点,别磕了碰了摔碎了。我听了母亲的话,便小小翼翼着,这种碗从我小学吃到中学毕业,还有那种喝茶的红瓷盖碗,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才会将它拿出来予人享用,这套茶碗上面不仅有描金兰花,还有诗词相配,不仅美观而且雅致。只可惜,后来,这些瓷具被一些收古董的人看上,千方百计哄着母亲便宜卖了,母亲珍爱它们,却并不懂得它们的真正价值,为了让我们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添置几件御冬的寒衣,母亲依依不舍地将这些精美的瓷器换成了为数不多的钞票,贫穷的生活似乎总是优雅不起。

母亲只留下了一个蓝瓷水晶花瓶,任凭收古董的人如何游说,母亲都没肯卖,她说要留下这个,做个念想,看到这个花瓶,就会想起我的外公和外婆。

这个蓝瓷花瓶一直摆放在母亲的房间临窗的桌子上,一年四季里面都插满着鲜花,瓶里的花一枯,母亲就会重新采来一束,春天的桃花、杏花和迎春花,夏天的野百合、蔷薇和芍药,秋天的各类菊花,就算在冬天,母亲也会采来几束梅花,插在瓶子里,实在没什么可插了,她就扎上几束纸花,插在瓶子中,总之,任何时候她都不会让瓶子空着。

因为这些杯盘碗碟和瓶瓶罐罐,让我喜欢上了瓷器,因为这些瓷器,让我对景德镇衍伸出一种无限的神往和向往,如何可以将泥土烧制成如此精美的器物?我在心中留下了大大的疑问。

次日一早,天一微明,我便匆忙起了床,想到,几个小时后就能抵达景德镇,心里的激动和兴奋不言而喻。景德镇,一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几十年的地方,一个在我心中幻想了几十年的地方,它几乎一路伴我成长,在我对世界刚刚有认知的时候,它就撞进了我的世界,让我接触到了中国古老的瓷文明和瓷文化,而且是那么精美,那么细腻,那么清雅,那么考究,那么让人充满艺术的想像空间,它融泥塑绘画诗词于一体,予最朴素的生活中呈现出高雅和精致的情趣,它不仅打开了我的视野,也让我领略到了生活之外的艺术真谛和美感。

火车抵达景德镇北,坐公交便来到了景德镇,真正走进景德外镇,并不似我想像中那般,满街满店都是琳瑯满目的瓷器,眼前的景德镇,它同一般的街市似乎并没有两样,满眼都依旧是我司空见惯在每个城市都能见到的店铺、商场、道路和行人,却很少见到我所期待的应接不暇的景德镇的瓷器,这忽然让我又有点失望和茫然。一个老者见我叹息,便说,景德镇的瓷器都不在街上,它在一个专门的处所,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你坐1路公交车就可以到。

下公交车,往前走不足100米,一面墙上现出了几个拙朴的大字:“千年瓷都景德镇”。字旁边的路口竖着一块牌子:“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哇!找到了,终于找着了,顿时一阵狂喜满溢于心,驻足片刻,我便急不可奈地大踏步往箭头所指的方向走去。

这是一条幽深僻静的林中马路,两边绿树相映成林,放眼望去,竟是满眼的翠绿,一眼望不到头。我便顺着这样的步道走着,时不时地会来一辆摩托车和小汽车,自我身边扬长而过,路很干净,如水洗过一般,行人和车辆似乎互不相扰。沿途有小木屋,一码一码的劈柴,堆积如房,堆积如小山,似乎在告知人们,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去处。

再往深处走,路两边便有竹简制作的介绍牌,都是对景德镇古窑的一些介绍,我走走看看,时间便去了许多,见道路仍纵深幽长,便琢磨,我能否搭乘一个交通工具,这么想着,便回首张望。这时,正有一个青年骑个摩托车飞驰而来,我连忙招手,嘿,年轻人,能否捎我一程?摩托车减速,慢了下来,在我身旁停下,我说,我要去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能捎我一程吗?年轻人说,你上吧!真侥幸,遇上了好人。我坐上了摩托车,车行到底比步行快许多,不多一会儿,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场地,年轻人对我说,你到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了!我抬眼一看,正是。于是感激地说了声,谢谢你啊,年轻人,要我走,估计要走好一会儿呢!年轻人说,没事,顺路么。我礼貌性地问了一句,你在哪儿?年轻人说,我从那儿过去,我学校在那边。我方看见,在宽阔的场地侧面,有一条路,一直通到景德镇古窑博览区的背面,哦,在这个幽深的林荫道里,不仅藏着景德镇古窑,还藏着一所院校呢。

年轻人与我道别,又飞驰而去。

门票不贵,50元,有坐轮椅的老人,是免票的。

我拿着门票,如同拿着通行证,一路左顾右盼走进了我梦转千回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哦!这才是景德镇,这恰是景德镇,这正是景德镇,其实啊,这只是景德镇的古窑区,一个民俗博览区,但在我的意念里,它就是景德镇,景德镇的所有精华皆浓缩于此了。一路环视,一路慢行,在我的脚下,沿途都是瓷瓶、瓷罐、瓷盘与瓷坛,还有大大小小的瓷凳,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花纹不一,颜色不一,它们都以瓷器的形式呈现在我的面前。

一阵琴声传来,我被吸引,循着琴声走近,原来是一个休闲吧所,里面陈列着各类瓷器,亦有闲坐的瓷凳与吧台,还有抚琴的女子,她弹奏的是一曲《高山流水》,琴声悠扬,如高山流水叮噹作响,妙音无穷,意趣无穷,会所外面是曲桥碧水,恰有微雨洒落水面,泛起一圈一圈轻浅的曼妙的微涟,我步出侧门,在廊桥边的瓷凳上坐下,聆听着这天籁之音,在这琴声里,我的心似乎已飞越千山万水,回到了我故乡的那个小村庄,在我故乡的小村庄,也有着高山流水,山是绵延1600多公里的大秦岭,水是流淌于我家门前的那条昼夜不息的王家河,而在大秦岭的脚下,便是我一直生活着的家,它是我最初见到和认识景德镇瓷器的地方,在那儿,我与景德镇瓷器相识并结缘,并多年与它相伴,因此,走近它,便成了我一生的盼望和梦想,而今,我置身其中,感受着瓷文化的精妙与博大,聆听着高山流水这绝世的琴音,伯牙子期相遇,有了高山流水,而我今日走进景德镇的瓷场,是否也是人与物的惺惺相惜的寻觅与知遇呢?我百感交集。

不知不觉,来到了瓷器制作的工坊,这里有很多的工匠,男的,女的,老年人,年轻人,他们都在埋头制作,如入无人之境,众多的观者,与他们来说,形同无物,他们只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描呀,绘呀,点呀,勾呀,一个白白的瓷具,在他们手中,婉婉转转就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艺术品,有人在制坯,有人在打磨,有人在做艺术加工,不同的作坊里呈现的是不同的工艺和工序。

一个年轻的女孩说,我可以试试吧,制坯的老人看了她一眼,将旁边的东西挪开,地方腾出来,让她坐下,谁知在制坯人手中,如同玩魔术一样的转碗,到了她的手中,不灵巧了,三下两下,碗成了两半边,她非常不好意思地说,坏了,碗碎了,制坯人说,没事,碎碎平安。女孩自知犯错,连忙起了身,再也不好意思造次,毕竟,每一个产品,都是制坯人的劳累和心血,她就算是贪玩,也没有理由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见制坯人又熟练地操作起来,她歉意地说,我要么,给你赔点钱吧,白白弄坏了你一个碗,制坯人笑了笑说,算了,没事,呆会回炉。其实吧,按说,我们这工作一般是不让游客插手的,见你好奇,就让你试一下啰!女孩感激地点了点头,说,谢谢师傅,那你忙,不打扰您了,我们去别处逛了。师傅说,去吧,去吧!继而便又埋头制作起碗坯来。

在这里,有民窑,有官窑,都生着火,红红的火苗直向外窜,一码一码的瓷器就像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堆得遍地都是。小时候见过烧窑,但那种窑多是烧瓦和烧木炭的,没有这么精致,没有这么严谨,也没有这里制作的这么专业,因而,今日在这里再见到这些窑火,并不惊讶,也不陌生,相反,倒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我凑在窑门前,看着那火星飞溅的炉火,一任它映红我的手机和脸庞,在红红的炉火中,感知着一个物器的质与量的转变和衍变。

一窑的瓷器,在这红红的炉火的锤炼中,经过几天几夜,然后浸水,出窑,它们就从一个土坯变成了一个质地坚硬,光亮优美的赫赫有名的景德镇的瓷器了,据说,这些瓷器在欧美市场上价格相当可观,就算是一些残品,次品,也有外国人收购。

听工匠说,景德镇的任何一款瓷器的出炉,都需要72道程序,有话说:“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因此说,景德镇的陶瓷工艺相当的精细和复杂,而且这里的所有的瓷器全部都是手工绘制,因此,可以说,在这里,没有完全相同的产品,每一款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展厅里,见到了十几万元的餐具,也见到了九万元的画屏,它都在向人们验证一个道理,塑土成金,艺术无价。

当然,景德镇作为一个世界名瓷生产地,它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更何况,还有很多的孤本和绝本,很多的产品,他们只生产一个或者数个,能得者极少,对于收藏者和喜爱者都是稀罕之物,有的名师离世,他的版本也成了绝版,当一个瓷品浸入了人的精神和灵魂,它就不单单只是一个瓷品,它便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和人文素养在里面,它有时间性,有地域性,更有人的精神和血脉。

在最纵深处,发现了一个大宋官窑,估计此窑该是景德镇的镇瓷之窑了吧。据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此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大宋官窑在这里无疑有着特别的历史和纪念意义,以此誌记历史,以此誌记不忘来路。这所官窑眼下没有烧,估计它的存在,已然是这里的一个特殊标志物,景德镇从此得名,景德镇的瓷品从此走向旺业,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携带的有景德镇的陶瓷,可见景德镇的陶瓷在国际市场的历史地位。千年的景德镇,在中国历史上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的瓷器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名扬海内外。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工匠师傅说,分辨景德镇的瓷器,一闻声,二看光,三辨色,四看手工,以此来辨别景德镇瓷器的真伪。

一位游客要上厕所,四处寻觅不见,有工作人员抬手一指,在其手指之处,绿竹掩映中,一所瓷房子飘然而出,这是厕所?众人惊疑不已。厕所也建造得这么精致与讲究,满室满墙,皆为瓷镶,算是匠心独运了。我也因着好奇,尾随而至,也算是这次旅程中的一个特别的小插曲。

要离开了,竟莫名地有了许多的不舍,不舍这里的一景一物,不舍这里万千的瓷品,它们是我想带走的,它们却又是我无法带走的,我此一行,了了万千的想念,亦生出了万千的留恋。泥土啊,神奇的泥土,造就了世界上最精美绝伦的物品,而自己却不自知,仍默默地匍匐于大地,为一轮一轮的百姓造福,而此时,想起了女娲抟土造人,不由得向泥土致敬,泥土诞生了人类,泥土养育了万物,泥土又造就了万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衣食住行,粮食蔬菜,无不源于泥土,而最后,又都尘归于泥土,化腐朽为神奇,化苍生为元始,一茬一茬的生命,便在这泥土上繁衍生息,周而复始。

若论大地上,什么最伟大?该要论泥土吧!

临别时,买下了一对景德镇的耳坠,叶形翡翠绿的。此行,便没有遗憾。


作者简介:徐祯霞,女,笔名秦扬、徐祯燮,陕西省柞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29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化艺术人才。200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已有1000余文章刊发《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诗刊》《美文》《延河》《四川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江苏散文》《湖南散文》《高中语文天地》《小品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学生文摘》《第二课堂》《百花园》《知音》《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人民日报》及海外版等各类杂志报刊,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及纪实文学等各类文学题材,50余次获奖,公开发表作品300余万字,作品入选20多部散文诗歌小说选本,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试题和各类学生教辅读物。出版散文集《烟雨中的美丽》和《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其中《烟雨中的美丽》入编“青少年课外读物百部文库文学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