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忠祥书画成泡沫,王朔:名人就像公共汽车!

 二小书法 2021-05-29

文 ︳王呈祥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一本书中曾经说过,对于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因为人生短暂,不能再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上面浪费时间。
这个观点对我有影响,但未能促使我付出行动,不然村上春树何许人也?
也正因如此,我才知道当代有个狂妄的作家王朔。
01
王朔狂言

早年《文化月刊》刊登了他的《无知怎么了》,记得文中有这么一段:
“赵忠祥和余秋雨……公众人物就像公共汽车一样,大家都想上去搭一程,不让搭不成,拒载的后果更不堪设想。每年的文化事业里都要开进这么几辆大公共汽车,大家就有车搭有饭吃了,而媒体就是卖票的、揽客的、“管儿局”的。”
我那时年龄还小,只知道赵是主持人、余是作家,没有能力理解名人像公共汽车。
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此时不说全部了然,但也能明白个大概。
02


狂言的深意
汽车有使用年限,超出年限就是废铁,虽说如今没有强制报废,但到一定程度仍是一堆废铁。
名人像公车,潜在含义是说名人也有使用年限。
一辆公车少则几十万,多则百万,使用年限内必然要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因此只要投币,人人可乘,上满为止,没有超载一说。
名人像公车,媒体是售票员,那么谁是乘客呢?观众。观众谓谁?你我他。
在这个过程中,乘客乘车需要买票,售票员负责收钱售票,而公车所能获得的是耗油、磨损之后的加油和保养,然后继续上路。
03
谁是司机
车、售票员、乘客有了,那么谁是司机呢?其实谁从中获利最大,谁就是司机。
赵忠祥生前卖字画,少则几千一幅,多则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幅,按理说他是最大的获利方,可现实却不是那么回事。
据了解,赵的字画由代理商负责销售——批量向内买入,而后高价向外卖出。
在整个过程中,赵有获利,但所获之利如同公车耗油、磨损之后的加油和保养。
如果将字画比作商品,赵就是有名的生产厂家,代理商就是中间商,也是获利最大的一方。
不难看出,代理商不但是司机还是车主——他们先投资了呀。
一圈下来,司机获得了利润的大头,售票员获得了吆喝的费用,而最终买单的却是乘客。
04
最后的嘴硬
有人要说了,乘客有出行的需求,而公车能提供服务,花钱换服务,不吃亏。
问题是,这趟公车根本没有目的地,如果非说有目的地,那就是成为废铁。
不久前,网上曝出赵忠祥书法作品以698元的价格流拍,生前作品价格成千上万,去世后几百块钱没人要。
当初收藏者购买的目的是为升值,可如今成了泡沫,这不正是公车变废铁吗?
然而一些代理商并不承认这个事实,仍再吹嘘升值空间很大。
据书画同仁透露,一位自称赵忠祥书法经纪人的网友说:

“大家尽管收藏,目前赵忠祥的书画作品至少五位数起步。”
没想到引来不少当初的收藏者留言,问他四位数能不能回收。四位回收转手就卖五位,面对如此利润照例没人会拒绝,可结果没有结果。
能卖五位数而不回收,只有两个原因:一是经纪人视钱财如粪土,二是根本卖不到这个价。
理想让我倾向于前者,但现实我却无法说服自己——谁会与钱有仇呢?
经纪人之所以说能卖五位数,目的有二:一是打消之前收藏者退货的念头,二是自己手里还有存货。
这与买房之后遭降价一回事,地产商一般会说,“只是配合调控,过几天还会涨”。不这么说,岂不是要闹事,后面的还怎么卖?
公车到了报废的年限,就会被新的公车代替,而原来的公车就成了废铁。
名人人去名尽,就会被新的名人代替,而原来的名人就成了人名。
王朔将名人形容成公共汽车,我从赵忠祥身上看出了这个形容的深意。
读书是为学习,而我读王朔却是为了想看看他到底有多狂,的确很狂,但狂的有理。

图:网络

文:王呈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